本文尽作为一种思考角度,不代表对于侯先生的艺术与人格的任何不尊敬。同时感谢我的好友剑阁闻铃对该文字的帮助贡献。
侯耀文的猝然长逝一下引发了媒体对于相声艺术走向的再次关注。应该说,侯耀文是一名优秀的相声演员,起码曾经真的是很优秀的,他跟石富宽的搭档也堪称相声界的黄金搭档,八十年代是他们最辉煌的时代,许多优秀的作品至今令我回味无穷。他们的相声很有时代感,但是又融合了很多传统相声的手法,比如《糖醋活鱼》里面的小贯口,比如讲述台湾人寻子的那段相声中用到的三翻四抖,都用得相当巧妙。侯耀文的学唱也很有味道,比如《财迷丈人》里面对几种地方戏的学唱,比如学裘派、学河南呕之类的,都很有意思。
可惜的是,我能够回忆起来的侯耀文的经典作品几乎都止于八十年代,进入九十年代后,侯耀文的相声风格有所转变,着力刻画一些小人物,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斧凿的痕迹过重,学唱内容的段子更是很少出现,偶尔展示一段《八扇屏》,却让人无法叫好,感觉不出有何高妙之处。网上著名的相声评论员云也退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值得回味,说侯耀文和石富宽的相声,当他们年轻的时候,云也退先生喜欢侯耀文的逗哏,而当他们年纪大了之后,云也退先生转而喜欢石富宽的捧哏了。我的感受与云也退先生的感受相同,说明侯耀文的转变确实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不过,近十年来的侯耀文确实为相声做出了很多贡献,一个铁路文工团,几乎成了正规团体演出相声的阵地,虽然他网罗的各种相声演员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侯耀文跟姜昆、冯巩、李金斗一样,为相声的发展努力过,也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但是凡事皆有利弊,当他网络到足够多的相声演员之后,也直接影响了近几年的相声大赛,一波又一波的铁路文工团的相声演员登台比赛,而作为团长的侯耀文坐在台下打分评判,实在很难说没有私弊之心。相声大赛成了相声演员的名利场,无非混个奖项,就好像出国读书镀金一样,哄骗的就是台下一帮无知而热情的观众。好在侯耀文收了一个好徒弟,虽然这个徒弟很善于惹麻烦,但是侯耀文最大的成就在于当郭德纲在北京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侯耀文出面罩住了他,保护住了现在这颗炙手可热的明星。
这几天看关于侯耀文的报道,说他留下数千万元的遗产如何如何,使得我忽然想起这样一句话,侯门深似海。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身价数千万元,我们还能指望他奉献出什么打动人心的相声作品呢?八十年代侯耀文有段相声是赞颂环卫工人的,用一封情书讲述了环卫工人的爱情故事,可是当他已然拥有数千万元财产之后,他又怎么可能再去写一段关于环卫工人的作品呢?所以才有了侯耀文的《扒马褂》,可惜马褂改成了汽车钥匙,换得不伦不类。当一个相声演员,住在别墅区,开着好车到处乱逛的时候,谁能相信他会写出贴近百姓的相声作品呢?我并不是说有了钱就说不好相声了,但是问题在于,有了钱,生活变了,思想自然也变了,那么在他的相声作品了,剩下的只是一些所谓的相声技巧和表演经验,缺少了来自于民间的根基。而曲艺这样的民间艺术,一旦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自然也谈不上兴旺发达了。
郭德纲之所以可以如此红火,那是他数年来清贫挣扎的结果,现在郭德纲也有钱了,但是还没有显示出变化,那是因为他还有积累,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也逐渐脱离一般百姓生活之后,他的积累也有耗尽过时的一天,到那时,他将有可能沦落为他以前所不齿的那种“艺术家”了。但愿郭德纲不会吧。
仔细想了想,到现在能数得出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或者是曲艺艺术家,似乎没有多少是特别有钱的,起码他们出名的时候还没有那么有钱,难道钱真的能够通神,让艺术水平都可以萎缩?
唉,斯人已去,何必苛求,侯耀文毕竟也曾经如此优秀,让人叹惋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