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青年眼中的中国教育现状
文/董月玲
来源:中外书摘
这位德国青年卢安克说:“别村的小学老师觉得我非常奇怪,他们在地上写道: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不赌博、不恋爱。然后看着这些字问我:你还为了什么活?我说:别人不干什么,我就想干什么。他们又说:如果没了这5种享受,一切的生活目的就没有了。我说:如果没有比这5种享受更有意思的追求,我早就没有兴趣活下去了。”
没料到,我是在医院的病房里采访卢安克的。采访定在下午两点。中午接到电话,说卢安克转氨酶1900,人已住院。
第一眼看见蜷躺在病床上的卢安克,感觉是他太瘦了,我还没见过像他这么瘦的欧洲人。
卢安克是德国人,1968年出生在汉堡,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弟弟。中学毕业后做过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当过兵,后进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他头回到中国是旅游,后来到南京的东南大学和中国学生一起生活,因想跟中国学生同住,又转往广西的农业大学。
他很想留在中国。1997年卢安克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文,结果因没办下“就业证”,被公安局罚了3000块钱;1999年他又从德国回到广西,跑到河池地区的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学校把他开除了。
为了能在这些贫困学校免费当老师,卢安克1999年成立了个办事处。“办事处是广西外经贸委批的,教育局管不了我,我去的学校也没有权利聘请外籍老师,不过我有合法从事教育工作的权利,可以做教育实践研究了。”
2001年7月,卢安克把他的办事处搬到了广西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这是一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村民只会说壮语的偏僻小山村。
“是他们不适合学校,还是学校根本不是为他们办的?”
在东兰县的隘洞初中当老师时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23636卢安克非常喜欢去学生在山里的家。
“那边的人都对我很好。不管我到哪个村,人家都已经知道我在免费教他们的子女。”卢安克以办事处的名义派自己到下边当老师,不收钱。他去的学生家,都是那种上面住人,下面住牲畜的房子,基本上没有电视机。因为缺床,他只能和学生挤一张床过夜。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12350,有50%的小孩不能上初中。
他教的那个初中班,也是每隔几周就会少几个学生。特别是到了期考,一些人什么也没说就突然不见了。
“我的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中考,如果中考每门课不
超过90分就上不了高中。我试过填写2001年的中考英文试卷,我估计自己连80分都得不到。”老师的工资要看学生的成绩,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工资,只管有希望升学的学生。普通班是没有学生能考上高中的,他们对高中已经放弃了。虽
人还在学校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23636可学生自己也不清楚再学下去是为了什么。学校里的生活跟他们在家里的生活是分开的,家长的意思则是:如果考不上大学,上学是没有什么用的。
在广西当过几年老师的卢安克,对中国教育的印象是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13076性,脱离了他的生活……
“教育难道是只为了获胜?我不想继续跟学生一起奔跑着参加这场竞赛--这场一直匆忙地奔跑着,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跑的路是不是属于自己的竞赛。
“我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能成为学校和父母所期望的‘标准人’,他们不只是无法达到标准,也交不起学校要求的费用。所以他们在离开我们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20256的时候,什么都不敢说。继续留在学校的学生也常常对我说:‘回家放牛吧!’
“是他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24145,我不想看到我的学生越来越少。反正他们只能被淘汰,只有我到他们家里去,我才能再找到他们。”
卢安克自己跑到林广屯广拉队,向他学生的父亲租下一间没人住的泥瓦房,作为办事处新址。他一次付了两年的房租,月租金10元。签完合同后,卢安克赶回县城东兰,回学校上课。
天降大雨,洪水暴涨,无法过河。等他过了河赶到公路,路又被雨水冲断了。折腾了3天,他才回到县上。
3天都没瞧见老师的影儿,学生有些担心和牵挂。“我请他们原谅后说:我的办事处已经搬到你们的家乡去了,我准备在2002年6月,开始教你们不能上学的兄弟姐妹。”
“教育跟老师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跟生活本身也是分不开的。”
林广屯的广拉队是个自然村,只有150口人。
“你在那个野蛮的地方,能搞什么教育?那里的人只会喝酒、打架,你连他们的话也听不懂。”县上的人说卢安克。
我问卢安克:如果你想搞教育研究,干吗非跑到这样一个地方?
他说:“那边的问题特别明显,也特别清楚。我想研究的教育,就是怎样发挥人的创造性,而在那边特别难发挥。如果我在那里能成功,那我在其他地方肯定也能成功。”
他要教的学生,甚至连小学都没上过。“这些上不了学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我,而我下到底下去,工作也更加自由。我想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小孩的身体、心理和精神获得健康。”
卢安克在学生家里吃午饭,只有饭吃,没有菜,早晚也只有一种菜,比如红薯叶。
“你能习惯这里的生活?”
“这里的人总是要吃东西,不按时睡觉,还以喝酒的方式表示朋友关系,这些我不习惯,但其他的都习惯了。”
他还发现村里人特别爱热闹,很怕“闷”,而且也怕他“闷”。由于怕闷,这里的人喜欢在家里搞得四处不安。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最喜欢这种乱的气氛。村民随时可以走进卢安克的房里,把他的东西和工作也搞乱。
看见他一个人在山上或野地里边欣赏大自然的安静,边写书,老乡就以为他很闷,过来跟他聊天,“帮”他解闷。“我怎么会闷?我每天都要思考很多问题,考虑怎么能通过教育改变社会和环境。我不是怕闷,而是怕找不到安静去做我的研究。我觉得,只因为不喜欢思考问题,他们才会闷。在一种乱七八糟的气氛中,人无法做任何有道理的思考。”
卢安克解释说:“人类的发展,最早是没有个人的,就是说有个人的身体,但没有个人的思想、意识,人都是依赖环境、依赖团体的。这里的人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如果问一个学生你想怎样?他就无法回答。他们全都靠环境,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就怎样,不相信能有任何改变。”
我问他:“你是一个人,而他们是一个群体,流传的是几千年的习惯和传统,你语言又不通,能改变得了他们?”
“如果仅仅靠教育手段,是改变不了。我改变他们的方式可能是跟他们一起生活,我要给他们看到,在一样的环境中,我能做到跟环境不同的东西。他们可能从没想到,一个人还可以做跟环境不同的事情。他们看到了,就会想为什么他能做到,而我做不到?比如他们喝酒、打牌时我在写书。”
“我认为从青春期开始,任务是每个人自己才会发现的。”
为了怕老乡们误会,开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16434前,卢安克曾给学生家长写了11条事项:
开展教育活动不是办学,参加活动的小孩不能拿到任何毕业证书。老师不接受任何费用,需要的只是给卢安克吃饭(不吃肉)。另外,活动也不能直接给参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17197活动的小孩带来任何经济上的好处;
开展的教育活动不是老师讲课,也不是学生听课,更不是分开上不同的课。开展的活动是要大家一起实践的项目,项目就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梦;
学习的目的是让小孩发现自己的才能,让小孩在生活中找到根据自己的个性的做法和生活任务,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发现的需要做事……
来上课的,全是没上过学的女孩,而且听不懂普通话,只能说壮话,而卢安克又听不懂壮话,只能说普通话。开始几天,有大人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18720伟大,他来这里和我们一起生活,解决文盲问题,让我们村富裕起来。”
“我不是来扶贫的。”卢安克说,“如果只帮他们赚钱回来,村里得到的变化只是:不用再那么辛苦地从早到晚干活,以前的生活任务没了,可能赋予生活意义的新的任务又没有。结果,他们的心里会越来越空虚、脆弱和不健康。”
自打卢安克开课起,他的家就成了村里的“热点”,非常闹哄。
“第一个月,屯里和屯外的大人跑来看我搞什么,我不认识的大人在我上课时,站在旁边大声地讨论,也大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17414会说话,有时,因为教室里喝醉的人声音太吵,我们只能提前下课。要是我们换一个地方,他们也跟着我们。”
为了让学生勇敢地讲出心里话,他不让学生坐在下面望着老师,而是一起围着张大桌子。大人们来了说:“这样做不行,你不能和学生一起坐在一个桌子边。你必须用黑板,这样才像学校。课本在哪儿?你不能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15429有课本发!”
“我说:如果我用已经完成的课本,我们的学习过程,永远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在我的课上,经常变成了大人和我的争论。看到我和学生安心学习的时间在失去,我越来越小声地对那些大人说:我不是想办学校,我想搞素质教育。”上课时,卢安克还很难找到没有喝醉、又不抽烟的翻译。幸好后来一个小学毕业的男孩成了卢安克的固定翻译和得力助手。
过了两个月,大人们的好奇感才过去,但他的学生兴趣却越来越大。卢安克先从拼音开始教学生普通话。因为停电,他们每晚点柴油灯上课。在掌握一些拼音的基本知识后,他让每个学生讲出自己的故事,翻译成普通话,由卢安克用拼音记下来。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一篇和别人不一样的拼音课文。因为是自己的故事,所以很熟悉,练习念时,也不用说出课文的意思,她们已经知道了。
一个学生说:“我去坡拉拿米(退耕还林后返粮),本来应得300斤米,回来找人再秤一次,结果只有150斤。
“我很悲痛,我想能去哪里读一点书?小时候我问爸爸要钱去读书,可家里没有钱。看到别人读书,自己心里非常难过。六七岁,我就劳动放牛。我很想读书,可是没有机会,没有钱,使我吃不下饭。能遇到你这种好人,来免费教书,我感到无比激动。最后,我希望你教我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成为一个有礼貌、懂道理的人。”
其他学生说她们怎么去外面办事,因为不懂普通话就找不到回家的车,或者她们怎么到镇里去卖水果,由于没有学过算术而受骗。
“我学生这样写出的文章,虽然没有普通小学生写得好看,不过比他们更能表达真正的自己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学生一起来写《喝醉的人》、《抽烟的人》、《赌博的人》、《打电脑的人》等文章,并练习念。”
卢安克还说,城里孩子缺的是动手,可农村学生缺的是独立思考的计划工作。“所以,学生告诉我学普通话是为了去打工时,我就让她们用讲述的方式计划她们梦想的整个工厂。”
第一天的题目是《工人的希望和老板的希望》。下面几天还写了《做什么产品,什么好卖》、《需要提供什么工作条件让工人发挥他们的力量》、《生产过程不同的任务和使用工人的才能》、《工厂部门的合作方式》。最难的事是,让学生意识到她们自己的特长。
“我想让学生先发现我们班里的任务,再发明,最后才让她们跟自己做出的结果接触。我认为从青春期开始,自己的任务是每个人自己才会发现的,再也不可能由别人安排。什么是她们的路和任务,我不可能知道。”
“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些结果,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找到的东西。”
有一天,屯里的人要卢安克帮他们找县领导,要县上给屯里修桥。卢安克对屯里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17715学生自己来设计桥。”
每天上午,学生农活不忙时,卢安克先不管能否施工,让学生尽量发挥想象,然后在他的帮助下去画图、做模型、做实验。
可学生觉得这些只是玩,她们的想法和设计不会有用。她们说:“我们希望由上面的人来安排,让我们来做。”卢安克问:“你们的生活,是你们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我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学生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23636希望我只让她们做几亿人都 找到答案的作业题,而不愿意设计自己真正需要的桥?如果我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结果,他们永远也找不到新的、别人还没找到的东西。我的学生,只有找到自己的、新的思考方式,她们的生活才能改变。”
卢http://www.ewen.cc/qikan/textout.asp?w=16&h=17&fn=%C3%A5%C2%AE%C2%8B%C3%A4%C2%BD%C2%93&fs=12&txt=-11589起慢慢分析,讨论怎样实现。“这样,普通话课也支持了创造计划的思想。”
为了桥的设计,为了了解建桥需要的力学,他们用纸、泥土、铁等材料,做成各种各样的模型来做实验,并画出了规范的按比例的图,再根据图纸做出更好的桥的模型。经过多次把实际立体模型转到抽象的平面设计图,再把抽象的设计转到做出来的实际立体模型,使学生越来越具体地控制了自己的想象力。
|
有一天,他们练习做房子模型,卢安克问:“这是我们的房子,那邻居的房子该怎么放?”他让学生把整个村的房子,都放在各自的位置,又画出怎么走到各家的路,这成了学生见到的第一张地图。第二天,他又领学生上山,根据看到的情况修改地图。
过了一段时间,卢安克问学生:怎样才能在图上,计划改造队里的环境?学生说最需要的是路。队里实际上没有路,人都在排水沟里走,有太阳时又晒又热,雨天又不能走。卢安克和学生一共设计出3条小路:雨天人也能走上去的路;根据人和水牛不同需要的路;边上需要种树的路。
“我哥哥知道学生的方案后感动了,他马上赞助2800元人民币,鼓励我实现学生的计划。我想,假如先有了钱,很难有我们这样的设计出来。事情往往都是先有想法,后有办法。”
接着,他们贴出一份报告:1、卢老师的学生做了一个要改造广拉队的设计方案。根据这个设计要修好队内主要的3条路,还要在队内种一些树。2、卢老师的哥哥为了鼓励我们队实现学生的设计,给我们队410欧元。如果2002年11月前没有完成该项目,就要退回这个钱,让他资助其他地方的项目。3、现在我们请广拉队的同志们提出实现学生设计的方案,就是说怎么管理和花410欧元(材料/工资),怎么安排劳动力等。4、如果有人用卢老师的哥哥出的钱搞项目之外的事(比如借给别人、请客等等),卢老师就要停止在广拉队的教育工作。
事情一下就在衬里闹开了,队里人看到报告后立刻开会,然后行动起来修自己的小路。卢安克的学生是小路的设计师,在村里感到很荣耀。她们第一次为了设计课紧张起来,忙着参加她们原来说没有用处的学习。
这时,卢安克教数学,学生接受得特别快,很快计算出修小路需要多少袋水泥、多少沙子和每个人要扛多少等等。
“在我们去河边取沙子时,学生问:下午我们不上课吗?她们还不懂,我们的设计项目变成真的了,我们的思考已经转入动手阶段,这些都是我们的课。”
这条宽仅0.6米,长不足300米的小路如期竣工,广拉队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了筑路。
卢安克说:“从前他们认为:反正在这个别人看不起的地方长大的人,在社会中是没有什么机会的,生活不可能改变,所以也不再追求什么。对一个没有希望的、已经放弃的人来说,所有的压力都起不了作用,能起作用的只有相反的,就是拉力。”
我又替他总结了一下:“在教育上,你主要是在培养小孩发现自己的才能,要有改变自己生活的梦想?”
“还要发现环境的需要。这是两个方面:一是环境的需要,二是根据环境的需要,你自己能做些什么。”卢安克补充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如下链接:
“单身女子经济”时代的生活观
《周易》三才之道与人生三重境界
贫困人家
早餐凉了
贼光消失的时候
创意格式化的社会
新时代时尚男人的原则
上世纪经典中国潮人语录
异乡求职记
灾难时,到底哪里最安全?
“乖女”宋祖英的自述
孩子需要怎样的爸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