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戴尔商业企业级消费 |
戴尔的商业感觉在哪里
最近戴尔的确比较烦,先是推出的多款彩色笔记本的着色问题(尽管近日戴尔的CEO迈克尔·戴尔表示,戴尔笔记本长时间延迟发货与着色无关,主要是因为低估了市场需求所致。如果回到6个月之前,当时业内需求刚刚有所回升,因此我们对市场需求的估计有些保守。)伴着着出现了订单的延迟交货,接着又出现了笔记本电池爆炸的事情(在美国和中国),最后是戴尔中国总裁刘峻岭的离职。一连串的事件让戴尔又成为了众矢之的。
其实这些事件让笔者想到的是戴尔这个企业的商业感觉究竟在哪里?自从戴尔的直销模式受到质疑,戴尔宣布要走分销和开始进军消费PC市场之后,戴尔在企业级和商用市场敏锐的商业感觉开始变得迟钝了,有时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接着就出现了上述的一系列令人感觉很低级的错误。近日,戴尔首席营销官马克"贾维斯(Mark Jarvis)又表示,戴尔不是一家廉价PC厂商。戴尔是一个全球闻名的品牌,且备受尊敬。但是,给消费者的印象并不是很清晰。因此,戴尔品牌需要翻新。贾维斯认为,在个人消费者市场,戴尔需要“更酷”,远离低价格束缚。很多消费者把我们看成廉价PC厂商,这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对于贾维斯的这番话,笔者认为如果戴尔真的这么做的话,极有可能陷入商业感觉的怪圈。
众所周知,戴尔的定位是面向企业和商用领域的,所以戴尔的一切(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等都是围绕这些领域来做的),而这之中的戴尔产品最诱人的就是它的价格。为此戴尔有业内价格杀手之称。所以戴尔之所以成为戴尔,就是因为定位在企业和商用,优势就是低价格。为何别的企业在同样的领域做不到戴尔如此低的价格?比如惠普,尽管它现在已经是全球PC的老大了,但如果就价格而言,依然要比戴尔高,而在服务器、存储市场,戴尔的价格也比IBM和HP低不少。例如近日笔者参加了戴尔针对中下企业的储存新品发布会,戴尔推出了一款SAN(存储区域网络)阵列Power Vault MD3000i,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相比竞争对手MD3000i的价格约低40%。如果组成整体解决方案,价格优势更能够达到50%-60%。价格优势再次成为了戴尔此款产品的最大卖点。
与此同时,IDC的最新报告显示,第二季度戴尔的存储营收增长近24%,为业界之首,其竞争对手惠普在该领域的营收略微下滑。此外,第二季度戴尔的服务器营收也出现了迅猛增长,营收增长了20.2%,也是业界成长最快的企业。IDC认为,低成本服务器是促使第二季度实现增长的主要动力,跟去年相比,这类产品增长了11%;中端企业级服务器收入仅增长了0.2%,而高端服务器也只增长了1.7%。尽管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戴尔扩展了服务业务所致,但笔者认为这里面戴尔的价格(产品+服务)优势依然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拉动了整个低端服务器市场的增长。
再看PC市场,戴尔由于同样是定位在企业级和商用领域,所以其产品的设计、生产和制造都是为这些领域服务的。但当戴尔试图进入消费PC市场,并为此推出了彩壳笔记本电脑,却是弄巧成拙,着色出了问题,还连带闹出了个延迟发货,可谓是得不偿失。很能理解戴尔对于消费市场的垂青,但那是惠普、苹果和Sony最为擅长的,也是最有商业感觉的领域。戴尔杀进来自然会让人觉得笨手笨脚,难道非要做消费类和高价格的PC就能增长吗?IDC统计显示,美国PC市场第二季戴尔继续领先,出货量为485.4万台,市场份额由第一季的26.3%回升至28.3%。是因为戴尔推出了彩壳笔记本吗?是因为戴尔的价格高了吗?绝对不是的,是因为戴尔的低价格依旧对用户充满着诱惑。而且更多是在商用领域。既然是戴尔的优势,戴尔又何必羞于人家说是廉价呢。而戴尔之所以有今天的品牌,不就是低价而获得了市场份额的优势,而让广大的用户知道了戴尔这个品牌吗?道理很简单的。
从笔者对戴尔的了解看,戴尔的商业感觉始终是在企业级和商用市场,而这种感觉反映到产品上就是价格的优势,可一旦脱离这个市场,戴尔就会失去感觉,就好比是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所以尽管戴尔目前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戴尔不能因此而失去了商业感觉,或者说不要在自己没有感觉的领域投入过多(比如说消费类市场,比如说分销),否则就会陷入自己商业感觉的误区(影响了自己真正的商业感觉)。相反,如果戴尔能够继续保持自己的商业感觉并把它进一步发挥的话,戴尔无论是在PC领域还是在服务器、存储市场,肯定会恢复增长,上面的例子不充分证明了这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