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日早晨和风煦日,在我的倡议下,一行人乘地铁前往阿灵顿国家公墓。
22岁时,曾经在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感受过死亡来临时的气息,在即将失去生命的瞬间我没有恐惧,更多的是遗憾。一个遗憾——我才22岁,生命刚展开就将凋零;另一个遗憾——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与所爱的人一起分享惊奇与喜悦,就将死去。从那之后,哪怕更艰难的岁月,我对生活都充满了感激,并带着感恩看待周围的事物和景致。但今天我们参观的地方,大部分人在青春伊始,就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再也无法安慰多情的母亲,享受最温柔体贴的情感......

阿灵顿国家公墓所在地,就在跨过华府波托马克河西岸的弗吉尼亚山丘上,距离林肯纪念堂与白宫非常近,此地乃于1864年没收李将军(Robert
E.
Lee)的产业后建成。在历时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估计有26万以上的美国英雄人物及阵亡将士长眠于此地。从地铁口出来不远就到了公墓的入口,相对于难得一见聚集一起的美国人来说,这里的人可以算太多了。可今天是周三,普普通通的日子能有这么多人前来,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按我们中国人的理解,除非是重要的祭奠日子,陵园里应该冷冷清清、人迹罕至。

与在纽约见到的墓园一样,墓地没有悚然与诡异的感觉,就像走在公园里。一排排样式简单的白色墓碑一望无际,有种纯洁、神圣的感觉。除去乔治·华盛顿,帕克·柯斯悌司及其夫人,乔治·马歇耳将军,约翰·甘乃迪总统及罗伯·甘乃迪等少数墓地外,墓地不分等级,将军与士兵,紧密相连。在阿灵顿国家公墓你能见到真正的独立平等——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死而平等。不仅如此,更人性的一面,每块墓碑下,埋葬的不仅仅只是这些死去的勇士还有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也许是东西方文化不同,在我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里,能上墙的要军级以上,入房的要兵团副职及副部级以上,如果太太不够级别,骨灰还不能和丈夫的放在一起,和老婆孩子永远相聚的唯一办法就是放上一张全家福。买墓地也需要级别,但可以合葬,小点的墓地2006年要50万、大点的要100万,今年据说已涨到70、80万到130多万,如果需要打扫卫生,家属每月还要交300元人民币......我们的文化讲究“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已逝的勇士,作为民族英雄,那些在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中战死的普通士兵的坟茔今安在?

顺着园区的路和一群接一群的美国人一起,向着阿灵顿国家公墓最高处走去,哪里有受过特别训练的士兵24小时把守的无名战士之墓。这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死亡的无名战士之墓,所立的白色大理石上铭刻着:“这里安息着一位光荣的美国战士。”这里夏天每30分钟,冬天每1小时即有仪仗队表演。这是在向为国牺牲的人致敬,而且是出于对一个普通人的尊敬。伯里克利,一位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他在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阵亡将士举行的国葬典礼上发表了一篇演说:“每一个人在整个国家顺利前进的时候所能得到的利益,比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整个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了的话,也一定会陷入普遍的毁灭之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就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基于此,伯里克利认为,为国捐躯的英雄是“生命的顶点,也是光辉的顶点”。


在我的国度,为国捐躯的普通战士,一旦踏上墓地的大门,很快就会被生者忘记。今天我随着美国人,随着他们凄美的号角声,在异国他乡,我举起右手放在胸前,为了我们的他们的无名英雄,为了他们曾经的“生命的顶点,也是光辉的顶点”而致意!!!
但斌 2007年5月2日于华盛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