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林匹克精神与儒家文化

(2007-08-06 16:37:07)
标签:

人文/历史

奥林匹克精神与儒家文化
 ——儒家价值观的重构
   

    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能受邀参加此次“奥林匹克精神与儒家文化”论坛,本人深感荣幸。面对时代演进,儒家思想仍能对我们有所帮助与启发。能以毕生研究心得贡献社会乃是我的心愿,我愿分享下述心得:以自我生命的阶段为经,儒家的价值观为纬,展示全人的丰富内涵;其次,以儒家思想的中庸理念与礼乐教化辉映奥运精神所强调的和谐与美;最后说明贡献社会乃是实现自我所必须努力的方向。

 
  一般所谓「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的领域,由于人类的独特作为而展现的。因此,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生活之全部。但是,如此一来,文化的兴盛衰亡如何解释?为何有的文化昙花一现,沦为历史遗迹?有的文化却历久弥新,显示强劲的生机?因此,「生活之全部」不足以说明文化;文化应该有本末轻重的不同层次。亦即,人的生活有外缘也有核心,有具体的需要也有高远的理想。我想由以下三个层次来作进一步的说明。

  文化的第一个层次是「器物」,包含食衣住行的实际产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技及经济方面的发展。这一层次关系着国民生计,不可不备,也不能不力求改善。但是他的内容有极大的弹性,譬如,衣不蔽体当然苦不堪言,有了衣服,则可以考虑实用、美观、高雅的条件,但是衣服存在的目的却是为了让人表现更高的境界。非洲的黑人穿上唐朝的官服,并不因而具有唐朝的文化水平。器物层次的特色是可以作横的移植,像花钱购买高科技产品,但同时也很容易毁坏,天灾人祸就可以使它销声匿迹。

  较高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度」。人羣能够生存之后,就须建立共同的行为规范,如权利、义务、礼乐、典章。制度是为了安排人羣合理的运作,因此必须根据时代与环境而兴革损益,务期产生高度的效率。古代帝国可以专制,今天的国家则走向民主。从专制到民主的过渡,绝不能作横的移植,却须接枝在传统的根基上,再逐步调适。譬如,菲律宾在美国的支持下,领先成为亚洲的民主橱窗,结果到了今天还在民主的泥淖中挣扎。日本并未废弃天皇制度,却照样可以享受民主的成果。

  具备了「器物」与「制度」之后,就可以进而思考人生有何意义、有何目的、有何价值的问题。这是文化的最高层次,可以称为「理念」。听起来似乎抽象空洞,但是如果忽略此一层次,则芸芸众生何以异于那些同样受困生于生老病死的其它动物?人可以思考,而思考、自由、抉择、责任,是一脉相承展现在人生之中的,因此除非接受虚无主义,否则总要正视下述问题:人生有无理想与信念?何种理想与信念是值得追求的?这里我们遇到了哲学问题,以及相关的宗教、文字、艺术、道德的领域。

  为了说明理念层次的重要,试举一例。美国社会的富裕繁荣不在话下,科技与经济领先全球;政治民主、社会福利制度也令人称羡;照理说,美国百姓应该活得十分快乐。但是,做为一个人,还有更高的需求,如「理念」。一旦丧失了理想,就会毫无工作意图,混迹街头,吸毒酗酒,自暴自弃;一旦迷失了信念,恐怕连身家性命都不知珍惜,走上自杀的不归路。我手边没有美国人自杀比例的统计,但「有钱人自杀的比例高于穷人」,则是我多年以前在美国读到的新闻报导,它让我久久无法淡忘。

  以上所说的三层文化观,是我们正确掌握文化内涵的快捷方式。不过,必须补充一点:这三个层次之间,是互动互补、相待相成的。譬如,我们在祭拜祖先时,准备一些祭品(从米饭到方便面,皆无不可),点上香烛或扭开红色小灯;然后按一定仪式及长幼顺序上香行礼。如此一来,涵盖了文化的器物及制度层次,但是祭祀本身则出自一种信念,相信祖先的生命与我们长相左右,同时肯定「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教化理想。

  那么,具体而言,中国文化的理念是什么?是以儒家为主干所架构的一套系统学说。我们暂且同意此说,看看它做为主干,如何发挥一定的作用。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至隋唐而大盛。何以大盛?因为它接受儒家两点影响:一是基于儒家对人性的普遍肯定态度,佛教也加强倡导众生皆有佛性,敦劝信徒勿以牛羊眼看人;二是由于儒家对家庭及孝顺的重视,佛教也开始以「广孝寺」为名,建立寺庙,而这在原始佛教的教义是难以想象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文化交流唯有在理念层次沟通,才能开创新境。一种文化也唯有在理念层次自成系统、充实圆满,同时蕴藏与时俱进的潜力,然后才有可能长存不朽。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而屹立不摇,正是因为在理念层次有儒家这一主干,加上道家、佛教呼应配合,形成广大悉备的整体。明白这一关键,我们可以进而思考:所谓的文化危机,是否就是指理念层次的僵化、失效、模糊呢?是否这些传统理念与现实人生脱节,无法孕育活泼的动力呢?答案正是如此。

  理念的本质不变,但是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却有责任去重新诠释这些理念,说明这些理念的现代意义。因此,我们今天的挑战,就是要分辨:什么是儒家?我们必须区别儒家的本质与表象,把儒家的原始面貌与历代的应用形式划清界线。本文基于此一考虑,拟重新建构儒家的价值观,提出一套「三阶段六层次」的系统说法,希望对于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帮助。

  价值观是人在自由抉择时所呈现的,环绕着「自我」的生命而展开。自我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价值。所谓不同阶段,大致有三:一是以自我为中心,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二是注意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讲究礼法与情义;三是超越自我,走向无私与至善。传统价值观以儒家为代表,一方面肯定这三个阶段,另一方面强调由下而上的提升。以下分别予以说明。

 

一、自我中心阶段:生存与发展

  首先,我们由古人的一般观念说起。「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这是常识,也是基于经验的观察,更是人的本性需要。儒家并不反对人的生存本能,而是要增益其内涵。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好色是本能,好德则须教育与工夫。他又提醒人们血气造成的问题,要以「色、斗、得」为戒。孟子遇到齐宣王时,后者也坦白承认自己有三大毛病:「好色、好勇、好获」。这与孔子的劝戒正好互相呼应。

  本能的过度扩张固然不好,但是本能的适度满足却是不可或缺的。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必须建立在妥善的经济规画上,初步目标是「五十者衣帛,七十者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即使是孔子,也需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颜渊再怎么痛苦,也需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们与一般人的差别在于:「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什么是道?简单说来,就是在价值上不断向上提升的过程。儒家的价值观十分明确,所以遇到抉择时不会犹豫。孔子谈到政治时,认为对于百姓,要依序「庶之,富之,教之」,就是繁殖人口、增加生产,再进展到教育。孟子说得更直接:「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关键在于「教」。教的第一步,则是有关「发展」的原则。

  所谓「发展」,是指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富贵可以作为代表。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相对于此,「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他本人并不反对富贵,他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手段正当,不妨各逞其能。然而,人间富贵无法脱离政治环境;国家有道,正人君子才能出头,否则大有问题:「邦无道,谷,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然而,有道与无道的判断标准何在?在客观上不易认定,譬如孔子与孟子都曾周游列国,求为可用,最后都难免于失败与失望。因此,思考的焦点回到自己身上,提出「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的原则。国家有道无道可以姑且不论,因为「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个人的处世态度必须坚定,由此作出价值判断,譬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小人是凡民,所关心的是「利、土、惠」这些个人的所得;君子是上进之人,注意「义、德、刑」。在此,「刑」可以解为下一阶段所谓的「礼法」;而「义、德」则属「情义」的范畴了。

  《大学》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发财与不仁连在一起,其实在孟子已经说过,就是「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仁与富似乎无法并存。孟子还说:「君子以身殉道,不以道殉身。」因此,像「仁」、「道」这些价值都是高于「身」、「财」的。

  「殉道」的观念在儒家屡见不鲜。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说过:「所好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舍生而取义也」。像这一类「成仁」、「取义」的说法,都预设了一个立场,就是:人性向善,所以为善而牺牲,反而是一种成全与圆满。不过,在生与死之间,还有广大的空间可以让人努力,就是人我互动的阶段中的「礼法」与「情义」。

 

二、人我互动阶段:礼法与情义

  人与人互动时,不能没有行为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是「法」,较高尚的安排是「礼」。儒家兼顾二者。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他认为善与法是相辅相成的。孔子则重礼而轻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合而观之,礼与法可以并称,都是教育的初步内容。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立身处世,不能不知礼。周公「制礼作乐」,成为孔子推崇的圣王,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礼的作用在于明定人伦的关系,《易传》有云:「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完矣。」这与孔子论为政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相同的意思。

  在有关「好礼与好色孰重?」「好礼与好食孰重?」这两个问题上,孟子的立场很清楚,是礼胜于食与色。子贡想要省去祭祀时的牺牲,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不是物质或财货可以替代或衡量的。如果礼出了问题,像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就会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为人间秩序与分位大乱,国家也将陷于覆亡。这个道理在《左传》中一再重复,也是儒家所珍视的。孔子谈到「益者三乐」时,说:「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其中以「节礼乐」为首。他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殷切叮咛之意。不仅如此,许多品德如果少了礼的节制,将出现后遗症。譬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不过,礼不只是典礼仪式或教条形式而已,它必须植基于一个人内心的情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表示礼不只是有形可见的一切,它还有人性内在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是什么?仁是自觉与感通。自觉是指人自觉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可以抉择而且必须为自己的抉择后果负责。感通是指人体认自我与他人之间,有密切而对等的关系,由此开展出情与义。孟子谈到「教」时,强调自古以来即有五伦之教,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又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我们通常以为儒家重视人伦关系,要求各种道德,就是指这个层次而言。

  这个层次的特征是尊重别人与要求自己,因此可以促使人际关系安定和谐。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两句话表示天下各民族的人心都是相似的。他的学生引伸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由此可见,礼法与情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

  情义的位阶较高,因为它是出于人性并且是礼法的内在依据。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这个「义」兼指内在自觉该做之事以及外在合宜的行为方式。《大学》有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情义因角色而有不同要求,因此首要原则是「恕」,不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推己及人」,处处设想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应该如何安顿。

  《大学》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即是指情义范畴,是成就伟大人格的第一步,接着还须向上提升到下文所说的第三阶段,超越自我中心与人我相待,向着无私与至善的境界努力,显示高明的理念。

 

三、超越自我阶段:无私与至善

  孔子与子路、颜渊谈到志向时,提供了颇有深意的参考架构。子路的志向是:「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是重视情义胜于财物。颜渊期许自己「毋伐善,毋施劳。」这是化解自我的执着,朝着无私的目标前进。孔子呢?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更进一步,以无私的努力为过程,希望达到至善的效果,就是天下大同。

  配合《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可知「明明德」列为情义,「亲民」是无私的表现,「止于至善」可以顾名思义,不须多作解释。然而,「无私」除了从「恕道」出发,是人人可以效法的之外,常常需要特定的凭借,才能得到印证的机会。譬如,在儒家的描述中,圣王或贤相的作为比较可能显示这种成就。孟子认为,文王发政施仁,必自「鳏寡独孤」四者着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这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情怀,特别容易在统治者身上表现出来。孟子又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统治者可以「视民如亲」,一般人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观点一分面肯定儒家「爱有差等」的原则是基于人性的情义要求,另一方面也强调无私是人群社会的崇高理想。如果有人在实际成效上造福大多数百姓,就会得到孔子的充分肯定。最鲜明的例子就是管仲;当子贡与子路严词批评管仲时,孔子竟然为管仲辩护,他的理由很简单:一、没有管仲,我们早就被夷狄所亡,丧失了文化传统,不再拥有合宜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二、管仲使春秋初期免于兵车战祸,可以说是「民至于今受其赐」。当然,管仲本人并非「无私」之人,但是他的作为却泽及苍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无私之效果。

  圣王的无私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以舜为例,孟子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凡是这一类的表现,都可以用「民无能名焉」、「民无得而称焉」来描述。

  不过,要从无私抵达至善,却是不容易的挑战。孔子说过两次「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连尧舜都觉得遗憾的事。什么事呢?一是「修己以安百姓」,二是「博施而能济众」。孔子前面说过的志向,不也是如此吗?或许我们可以说:无私是至善的过程,至善是无私的目标;然后,人生在世总是可以日新其德,因而也不可能真正止于至善。换言之,圣人之忧与圣人之病,毋宁是自然的与必然的。

  儒家有些说法不易理解,因为描述的正是至善之境。这些描述的特色是:不再局限于人的世界,而是把天地万物连贯为一个整体。譬如,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他所谓的「浩然之气」,是指「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易传》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接着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这一系列描述的依据,是儒家「天人合德」的观念,彰显了价值观的究竟真相。

  如果这时再思考儒家价值观只是一套人文主义吗?答案很清楚,不只是如此。孟子谈到「善、信、美」之后,继续宣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代表无私与至善,「神」就「不可知之」了。儒家价值观从生存出发,一路上升到不可知之的妙境,其中系统之连贯性与完整性,值得我们省思与取法。

  以上一系列三篇文章综述了一套适于现代人理解的价值观,目的是希望在传统的基础上,因应时代的挑战,善尽儒家后学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