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邵氏电影系列 |
李翰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导演,在20世纪6、70年代,他是整个东南亚最具有商业价值的电影导演。一个导演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倒也没什么出奇,邵氏的程刚、楚原不都是商业片大导演吗?奇的是,李翰祥能够把自己的电影拍得大雅与大俗并存,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雅”就是艺术性,在艺术成就上,特别是文艺片这一块来说,当时在港台李翰祥绝对是第一把金交椅,《江山美人》、《武则天》、《梁山伯与祝英台》、《倩女幽魂》都是轰动一时的文艺片佳作。《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邵氏招牌之作,当时热映盛况空前,整个台北都为之痴狂,这样的风光,在今天也很难有哪部影片能够再现了。李翰祥的文艺电影,水准之高,制作之精良,在当时的港台可谓是无出其右者。
本来,如果李翰祥一直在邵氏干下去,可能也就不会有下边的故事,但是历史总是让人意想不到,但也确实是情理之中。李翰祥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巨大成功,成为东南亚的风云人物,可能早就想干而一直没有勇气去作的事情,现在敢干了。他在1963年出走台湾,台湾当时是国民党统治,香港是英国人管辖,两边是两种法律,所以邵氏对于李翰祥的私自出走也无可奈何。李翰祥在台湾将近九年的时间,他到台湾就是想完成他成为电影大亨的梦想。谁不想当老板啊?谁想一辈子替别人打工?李翰祥在成为大导演之后,自立门户的心思肯定是与日俱增啊,他终于在1963年做出行动来了,在台湾创办国联公司,自己干起了大老板。世事难料,在台湾李翰祥也是事业不顺,起起落落,国联最后也是关门大吉,此时的李翰祥和当初来到台湾时的意气风发已是判若两人。
1971年,李翰祥重回邵氏,这也是邵逸夫能有容人之量,换了第二个人,都很难说。李翰祥回归邵氏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后来被很多人称为风月片鼻祖的影片《大军阀》。这个《大军阀》可不简单,李翰祥就是从这部片子开始走向了大俗。李翰祥在台湾的电影我没有看过,但是从资料上也大概能够猜出一二,基本还是走以前的文艺片路线,就是说他在台湾时也是一直在走艺术路线,要不最后也不会输的那么惨。从这部《大军阀》之后,李翰祥是一俗再俗,一俗到底。虽然这些风月片中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对于民间风俗和文化的考究,还有对历史的重新讲解,以及对于港台地区当时社会风气的记录,都是有一定的价值意义,但是风月片毕竟是风月片,不登大雅之堂,这些风月片都是圈钱的作品,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大多是靠剧中女演员的清凉白净的躯体来博人眼球,和李翰祥以往的《倩女幽魂》、《梁山伯与祝英台》、《武则天》不可同日而语。
李翰祥的风月片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这些影片不仅记录了李翰祥的创作历程,也多少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试想一下,当时的他可以说是两手空空,再次从头来过,个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他自己晓得。当时李翰祥肯定是不能在把眼光对准高雅艺术了,他得放下身段,研究和关注普通市民们喜欢看什么,然后他就拍什么。在尺度上来说,风月片其实就是后来的三级片,香港是1988年开始实行影片三级制度,所以88以前没有三级片一说。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风月片和三级片有很大的不同。三级片很少有拍得雅俗共赏的,很多三级片俗不可耐,完全是在开肉店,能够拍得稍有情趣的少之又少。风月片则不同,在欣赏满园春色的同时,还能看到过去异地的风土人情,并且李翰祥的风月片故事也是海纳百川,有的甚至是来自《十日谈》里的章节,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创意和功力,是香港后来的那些导演望尘莫及的。即使是有李翰祥的水准,也不会去拍三级片,那多掉价!李翰祥拍摄众多的风月片也并非完全身不由己,你说拍几部还是情有可原,一下子拍了几十部就不大好解释了,多少有些乐此不疲了。风月片在李翰祥手里是发扬光大了,他的风月片一经上映,无往而不利,虽然没有过去文艺片那样风光无限,至少现在也是攻城拔寨,为邵氏赚了盆满钵满。风月片投资一般不是很大,李翰祥手里的风月片都是稳赚不赔,李翰祥在风月片中大大发挥了自己的历史和考古特长,把自己很多的研究心得加入电影之中。
李翰祥非常喜欢看书,古今中外的名著都喜欢看,听说他特别喜欢看《聊斋》和《金瓶梅》,所以他先后有三部电影和《金瓶梅》有关,分别是《风流韵事》、《金瓶双艳》、《武松》,这三部电影也被后人称为“金瓶三部曲”。风月片也只有在李翰祥这儿,才真正显现出少有的韵味,不像后来的导演一味地卖弄色情,档次太低。当然,这又不是说李翰祥的风月片档次就高到哪里去了,只是比较起来,李翰祥的风月片确实是出类拔萃,与众不同。风月片是李翰祥开创的类型电影,实际上也是他把这个片种推向了高峰,后世能够超越他的人,几乎没有。王晶倒是有这种趋势,可是王晶实在是没有李翰祥大导演那么高的艺术修养。李翰祥毕竟是拍过《江山美人》、《倩女幽魂》出来,王晶至今也没见他有什么艺术佳作,所以王晶也只能在风月片上和李翰祥对比一下。
李翰祥在拍过众多的风月片之后,一直没有真正放弃他的艺术理念,清宫戏成为他日后文艺电影新的创作目标,他也是在清宫戏上真正咸鱼翻身,如果没有后来的《倾国倾城》、《瀛台泣血》、《火烧圆明园》,那么李翰祥可能后半生真的是碌碌无为,因为他的这些清宫戏,他的历史大戏之路才得以继续延伸下去。不管怎么说,李翰祥的确是早就红极一时的风月片的始作俑者,成也好,败也好,大导演能够放下架子,拍摄出被艺术家们不齿的风月电影,而后又靠着制作严谨的清宫戏东山再起,这就说明李翰祥大导演不屈不挠的性格,在电影创作这条崎岖的道路上,只要是能生存,他就会去尝试,即使是失败了,也还会想办法东山再起。
李翰祥也是我所知唯一一位,能够在文艺片和风月片这两个片种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导演。其他的导演,很少有能在文艺片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之后,还会去拍三级片,真的很少很少。尔东升倒是拍了一部《色情男女》,里面甚至还有张国荣这样的巨星,但那毕竟是一时的玩票之作,这部三级作品也是尔东升创作生涯中的昙花一现。所以,李翰祥是唯一一位以文艺片大导演身份去拍摄风月片的导演,难能可贵。欧洲的艺术电影中,很多大师也是拍摄出不少的情色经典,这样的创作习惯到今天也是屡见不鲜,但是那毕竟是在欧洲,欧洲的开化程度连美国都自愧不如,何况一向较为保守的亚洲。前几年,库布里克的《紧闭双眼》推出DVD,欧洲版比美国版卖得好,在美国本土也是,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版删减了很多禁忌场面,比起欧洲版就要逊“色”很多,消费者当然喜欢花钱看全貌,所以美国版只好是孤芳自赏了。东西方文化根基不同,所以在电影创作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很多文化上的差异,只能是做到互相理解,但是不能互相学习,因为文化氛围不同。就像古代日本人很喜欢模仿唐诗的风格作诗,即使能作得以假乱真,那也不是唐诗,只能说是像唐诗。
李翰祥是位天才式的导演,很多人觉得他不够自重,但是谁又能考虑到他当时的艰难处境呢?他是被一分为二的天才,他的风月片虽然很多都是流俗的作品,可是整体上来看,还是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李翰祥是位真正的大师。
徐克和三大师
http://blog.sina.com.cn/u/49fc014e0100070v
李翰祥的电影叙事结构
http://blog.sina.com.cn/u/49fc014e010006ck
李翰祥和乾隆皇帝
http://blog.sina.com.cn/u/49fc014e0100065k
天才李翰祥,大师李翰祥
http://blog.sina.com.cn/u/49fc014e010005yd
精彩绝伦的风月小品
http://blog.sina.com.cn/u/49fc014e010005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