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西文化 |
三八妇女节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商会的常务副会长、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兼总编辑张晓梅女士正式提案把“妇女节”改为“女人节”,理由是妇女这个词指“年龄比较偏大,没有什么文化的。因此,年轻的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还不愿意被人称之为妇女”、“更多的体现对女人的关爱,更多的激发做女人的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更好的享受生活的美好和浪漫的情调”。张委员的提案其实并不新鲜,日本人早就把“妇人日”改称“女性日”了,不过理由稍有不同。
中文所说的“国际妇女节”在英文中就是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日语里过去一般翻译为 “国際婦人デー”(デー是英文Day的译音)。这里的“婦人”二字在日本颇有争议,主要是针对“婦”这个汉字。“婦”是一个会意字,从女持帚,表示洒扫,通常指已婚的女子。所以一些日本妇人特别是那些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的女人对“婦”字产生反感,认为这个汉字有歧视之嫌:凭什么妇女就是那么一个“持帚洒扫”的形象?所以日本一些部门、会社的“妇人对策室”悄然改成了“女性对策室”。这样,“国際婦人デー”也就顺理成章地改称“国際女性デー”或者“国際女性の日”。
不过,日本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要说男尊女卑的歧视,“女”字比起“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女”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个双手交叉、卑躬屈膝的妇人形象,我们又该用什么字来代替“女”呢?进一步说,翻开《新华字典》,女子偏旁的字更不乏含负面、贬义、歧视的字眼:奴、奸、妓、妖、嫉、妒、妨、嫌、媸、婪、妄等等,要是三个女字叠加那就是“姦”,那更是相当的不好了(“好”字之所以好多亏了有“子”为伴)。要是认真起来,我们改得过来吗?
建议政协委员们抓大放小,多对住房、教育、医疗改革、扶贫、就业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提出切中时弊的提案,无愧于全国老百姓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