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或许她是一个无知青年但其实更像是一个商业玩偶
一张专缉引发的道歉类似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都不可避免有着刻意与可疑的味道……
抗日战争打了8年,杨丞琳道歉用了4年。才4年而已?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拥有18岁的年纪,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为自己的过失道歉,单就上述两点而言,杨丞琳4年前口无遮拦的过失以及如今为此所做的道歉都本属稀松平常。
中国人历来对伤及任何民族情感的事件极其敏感,这种建筑于历史传统的理念根深蒂固坚定不移,不论是否以积极务实的角度去看待于此,有一点是肯定的:那永远是一个危险的雷区,若触及则无异于螳臂挡车以身试法。
以讹传讹的事情几乎每天每一刻都在发生,杨丞琳虽曾身陷其中但相比于窦娥却尚且相去甚远——基本事实并非凭空杜撰,惟被施以添油加醋而已。
如果以宽容的姿态并设身处地,也许我们应该接受杨丞琳的道歉;我不认为昨日记者会上杨丞琳楚楚可怜、低声下气的模样是在习惯性演戏,只是现场主持人的旁白却显然没有杨丞琳的神情举止来得那般“自然而然”。
这肯定是一场有组织有策划的道歉,主持人的表述包括现场所有的环节都有着精心准备的迹象。冗长的开场白中,主持人先以参加中央电视台某节目录制为楔子,言外之意“至高无上的CCTV”已经向浪子回头的杨伸出了热情的双手;而后又陆续宣布两则有关杨丞琳积极的消息,一,因主演《刺青》获了一个电影展的奖;二,第三张个人专缉即将面世。前者旨在提升杨“太有才了”的形象;而后者则更像是一则“广告发布”。
坦白讲,杨丞琳时隔4年之后的道歉已经来得很是“迟缓”,而充满商业企图的背景又流露着某种“火急”,这一“迟”一“急”的自相矛盾,难免让人生疑。
利益出发——商品化时代的本质。当初杨丞琳没有像当年赵薇“军旗事件”选择第一时间实施道歉本就是源于商业的考虑,以为一切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生自灭,若道歉反而可能造成尽人皆知;
而今杨丞琳姗姗迟来的道歉还是源于商业的考虑——不久前“麦当劳广告停播事件”表明所谓自生自灭的初衷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大陆有歌迷拟集体抵制杨新专缉的呼声又愈演愈烈,形势危机之下,一场逼上梁山式的道歉秀由此出炉。
杨丞琳的祸从口出是其个人的悲哀,同时也是商业背景下艺人的悲哀,明星与玩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比杨丞琳更无知的是其幕后的商业老板——在将杨丞琳当作一棵摇钱树的同时,却又没有真正维护好这颗“树”。
如果道歉的时间不是今天而是4年前,如果道歉的背景不是新专缉问世的前夕,如果道歉的方式不是这般刻意而是更加公益……我以为断不会造成如今道歉还不如不道歉的苍白结局。
杨丞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身说法演绎了《流星花园》中那句经典的台词——“如果道歉有用,还要警察干吗?”事实上,若只是其一个人的无知或固执并非不可原谅;只是其不得不同时为一个几近没有头脑的策划团队乃至一个弥漫着铜臭与炒作、一直以来为公众不耻的娱乐圈——“埋单”。
从某种层面说,这是杨丞琳玩偶般的“无辜”,也是杨丞琳玩偶般的“无奈”。
随着一场道歉的落幕,也许一切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了,喜欢支持她的人继续喜欢支持,不接受她的人可以选择远离而去,也没必要再穷追猛打恶语相加。
归结起来,杨丞琳“道歉事件”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启示是——
1,人永远不要去犯那种需要用一生去拼命弥补的错误;
2,人最应该极力避免的是:有意无意间用一个新的错误弥补上一个错误;
3,一双伸出的手,也许是在企求原谅,也许是在谋求索取……(完)
点击返回:董路博客
后一篇:时隔13年,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