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明代的帝王为了维护其统治,不惜使用一切残酷的手段,廷杖便是其中之一。廷杖,是皇帝命令人在殿廷上杖打臣僚的屁股,这种刑罚可以超越法律规定,想打谁就打谁。
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前期,皇帝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是君臣之间的距离还不十分悬殊,在皇帝面前,三公可以坐而论道。宋代的臣僚在殿廷虽无坐处,皇帝对待臣下,一般不加以非礼行为。到了元代,统治者沿袭其蒙古贵族统治的旧俗,大臣在殿廷上挨打,便成了家常便饭,甚至上至中书省的长官被杖打之事,也记载于书中。
http://p3.pstatp.com/large/4a32000a1753356db839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专政的中央集权,废除中书省、丞相制,集大权于一人之手。朱元璋唯恐朝臣对他不忠,便继承了元代这一恶政,通过廷杖威慑臣僚,使群臣俯首贴耳。朱元璋早在洪武八年,因为奏折中陈述言词过多,又有忤逆君命之词,于是首次行杖痛打刑部主事茹太素。以后又多次施行,杖死过大都督朱文正、永嘉侯朱亮
标签:
杂谈 |
清朝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在当时儒家传统文化深厚的汉民族心目中,视之为“异族”统治。明朝的遗老遗少对清朝的统治多采取不承认主义。所以,从清朝建立的那天开始,清朝统治者就不断地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进行辩护。与此同时,也对汉民族中出现的不利清朝统治的思想言论,采取坚决打击的严厉政策。不论是谁,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在这方面越轨,都要受到制裁,轻者“重谴”、“革职”,重者“立斩”、“立绞”、“弃市”、“寸磔”,已死的也得剖棺戮尸,甚至族人、朋友也统统跟着倒霉。
http://p3.pstatp.com/large/47500004bff231c586ea
《履园丛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雍正八年(1730),一向狂放不羁的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在一次上疏言事时,一时粗心,将“陛下”写成了“狴下”,胤禛见后大怒,骂道:“如此粗心,怎能委以重任?"并立即革去其职,放归乡里。事情处理完后,胤禛感到没有解气,他想,徐骏是个读书
标签:
杂谈 |
玉牒泛指封禅、郊祀的玉简文书,典册,佛道之书等,特指皇族的家谱。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从皇帝到百姓都重视自己的家谱。我来介绍一下清代的玉牒:
http://p3.pstatp.com/large/4a320001aa14ea796714
清代玉牒现存1070册,记载翔实、装帧华丽,是中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
纂修玉牒是爱新觉罗家族维护其皇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顺治九年(1652)设立了宗人府,掌管爱新觉罗家族的属籍,并编修玉牒。顺治十三年(1656)又在宗人府下专开玉牒馆,掌管玉牒的编修工作。以后定制每10年开馆一次修玉牒,修成则闭馆,成为例开之馆。馆设正、副总裁统领其事,无定员,届时由皇帝从宗人府宗令、宗正及满、汉大学士、礼部尚书、侍郎、内阁学士内钦派。
http://p3.pstatp.com/large/475000086e7081b87018
每到修玉牒之年,首先由宗人府具奏请旨,皇帝亲简玉牒馆正副总裁。他们根据每年的登记造册,对黄册、红册所记载的皇族人口材料进行整理
标签:
杂谈 |
冬至,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正月初一)一样。
http://p3.pstatp.com/large/50980003f0cb67b6fabc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不怕冻......),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南人在京宦游者,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和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而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http://p3.pstatp.com/large/509a0003c10b6bcedde4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隆重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
标签:
杂谈 |
清人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四云:“我朝家法,皇子皇孙六岁即就外傅读书。寅刻(凌晨3一5点)至书房,先习满洲、蒙古文毕,然后习汉书。师傅入直,率以卯刻(早上5一7点)。幼稚课简,午前即退直。退迟者,至未(下午1一3点)正二刻,或至申刻(下午3一5点)。”这一教子“家法”’是在康熙朝出现,并逐步完善的。简略回顾一下康熙年间的皇子教育:
http://p3.pstatp.com/large/4a360002813b5d40ee03
玄烨教育培养皇子,首重择选名师,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耿介、徐元梦、达哈塔、顾八代、法海等人,不是汉族硕儒即是满洲名臣。玄烨为子择师的标准十分严格,既要品行端方,又须学问优长,二者兼备,缺一不可。但他对满汉老师又有不同要求。他曾向皇太子胤礽的满洲师傅、尚书达哈塔授意说:
标签:
杂谈 |
据《流寇志》、《国榷》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二日,太监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皇帝的遗体。太监们奉命用门板抬下尸体,与周后的尸体一起停放在东华门外茶巷的芦席棚内;之后不久,太监奉命买了两口柳木棺材,以土块当枕头,安放帝后尸体。旁边有两个和尚念经,四五个太监守卫。
文武大臣中前往哭临先帝的不过二三十人,不少昔日信誓旦旦效忠皇上的大臣,此时摇身一变,扬鞭策马而过,对帝后的灵柩根本不屑一顾。在这一点上他们反不如李自成。李自成虽然造反,却能冷静地遵循传统礼仪、人情世故,下令改殡大行帝后,为先帝的梓宫刷上红漆,为周后的梓宫刷上黑漆,并为思宗换上翼善冠、衮玉及渗金靴,为周后换袍带。一切殡殓事宜都按照帝后的规格进行。
顺天府府尹奉李自成集团之命赶赴昌平州,筹划安葬帝后梓宫事宜,拨夫造圹。帝后梓宫于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草草掩埋于田贵妃坟内。据说发引那天,只有太子、二王前往东华门送行,百官无一执绋者。李自成集团
标签:
杂谈 |
“失业大厨刺杀嘉庆皇帝”是一件迷案,这名刺客到底有没有同党,已无从得知。嘉庆皇帝在这次遇刺事件中,差点丧命。
嘉庆八年(1803)闰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按着祖制东巡谒陵后,返回京城,一路风尘仆仆,非常疲惫,准备进宫斋戒。在百余名侍卫的簇拥下,他的坐轿进入神武门,向顺贞门走去。
就在他的坐轿将要进入顺贞门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厉喝:“颙琰老儿,休走!”几乎与喊声的同时,皇帝身旁的贴身侍卫被一只箭射穿胸部,倒地而死。好惊险......
当时守卫在神武门、顺贞门之间东西两侧的侍卫、护军、护军校达100多人,他们虽然手执利器,像木桩似地站在那里,好像在时刻提高警惕,凛然不可侵犯,但此刻他们却被这突如其来的断喝声惊呆了,一时竟不知所措,袖手旁观,没有一个人冲上去与刺客搏斗。只有见过点世面的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固伦额驸喀尔喀亲王拉旺多尔济,乾清门侍卫喀喇沁部扎萨克贝勒丹巴多尔济,御前侍卫扎克塔尔、珠尔杭阿、桑吉斯塔尔6人,稍加镇定后冲了上去,与刺客搏斗。
谁知这刺
标签:
杂谈 |
梳理一下清代社会风气的转变过程,就会发现乾隆时期是个转折点。
清朝的宗室贵族在入关初期还保持着比较淳朴的风气,当时兵连祸结,经济萧条,统治者在生活上一般还不敢恣意豪奢,纵情声色犬马。康熙帝尚比较节俭,宫中费用不及明朝的十分之一,曾反复告诫满洲王公和八旗王公保持俭朴的传统。雍正帝本人也 不事奢华,尝命从人将宫中食余之物日日捡贮,数年间积累数十石之多。并以此宣谕臣属,意在表率臣僚。
乾隆中叶,清朝疆域辽阔,四海乂安,国力强盛,“康乾盛世”臻于顶点。然而盛极而衰,在一片歌舞升平中,王公贵族侈糜逾度,崇尚浮华的风气迅速抬头。乾隆可称得上是奢靡风气的引领者。
标签:
杂谈 |
清代最后一位公主,并非是皇帝的女儿,而是一位亲王之女,她便是位极人臣的恭亲王奕䜣的女儿——荣寿固伦公主。慈禧对荣寿公主让三分,有恩宠,有怜爱,更多是出于一种愧疚之心。我来简单叙述一下:
按清朝惯例,亲王和郡王之女被皇帝特许留在宫中抚养,可以被赐称“公主”。这种情况在清代历史上共有12人,其中被赐称和硕公主的有9人,被赐称固伦公主的仅有3人。第一个固伦公主是顺治帝所抚从兄简亲王济度之女,她初被赐称和硕端敏公主,雍正元年又被晋赐为固伦端敏公主。第二个固伦公主则是康熙帝所抚弟恭亲王常宁之长女,初赐称和硕纯禧公主,雍正元年又被晋赐固伦纯禧公主。第三个固伦公主也是一个恭亲王之长女,即咸丰弟恭亲王奕䜣之长女。“固伦”、“和硕”均系满语音译,“固伦”是“国”的意思,“和硕”是“旗”的意思。按《大清会典》规定,被赐封固伦公主的应是皇后所生之女,品级与亲王相等。其他诸王之女育于宫中者,一般赐称和硕公主,品级与郡王同,可享受妃嫔所生之女的同等礼遇。
标签:
杂谈 |
民间传说,弘历有一身溢奇香的香妃,她就是《清史稿》中记载的容妃。
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是新疆人,世居叶尔羌,其族为和卓,故名为和卓氏。
霍集占兄弟发动叛乱时,容妃的哥哥图尔都因不愿屈从霍集占,故将全家从天山南路的叶尔羌迁往天山北路的伊犁居住。乾隆二十三年(1758),弘历派军征讨霍集占。当清军赶到叶尔羌时,容妃的哥哥图尔都、五叔额色尹、堂兄玛木特带领一部分族人,配合清军,参加了平息霍集占叛乱的作战。因立有战功,图尔都、额色尹、玛木特被召入京师,封授爵号。额色尹被封为辅国公,图尔都和玛木特都被封为一等台吉。容妃的亲属从此定居京师。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容妃入宫,当时称为和贵人。稍后,弘历又把宫中女子巴郎许配给容妃的哥哥图尔都。弘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保持与回部上层贵族的关系。
和贵人入宫这一年27岁。按宫中典制,贵人每年得赏银150两。和贵人每年在九月十五日生辰时,都领到这样的赏银。每逢十二月下旬,御茶房要按年例赏赐皇后、妃嫔等干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