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谷发布
太谷发布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9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鸭头浅漾碧凝泓。临流每刷观澜兴,一曲沧浪自濯缨。”这是邑人陈时道歌咏“太谷十景”“象水秋波”的诗作,诗中描绘了象水波光粼粼,环佩声声的景象。到清代,象水仍不失为太谷十景之一。清代孟潜有诗云:“象水涵清濑,微波动素秋。回纹澄陈雁,浅浪戏沙鸥。兰芷多侵岸,蒹葭欲溯流。断桥馀夕照,何处觅渔舟?”此时的象水清澈见底,倒映出大雁的身影,沙鸥在碧波中戏耍,兰芷丛生,芦苇茂密,浮在水面上,仿佛要逆流而上,令人生出无限感慨。 
乾隆县志云:“象谷在县东北五十二里。广三百步,袤四十六里。谷中有水,即象谷河。”《永乐大典》言及象谷水时云“源出榆次县界恤张岭下”,即今榆次、和顺界八赋岭下。《大明一统志·太原府志》则有“象谷水,在太谷县东北五百里,源出榆次界,西北流入清源县境”之记载(据考证“五百里”为“五十里”之误)。晚清至民国间,邑人改称象峪河。由此溯源,象谷应为太谷县王公到范村口的山谷,象水秋波之景即位于此处,谷中北曲河、西曲河、东曲河之地名均与此有关。三股河水从峡谷中一路冲出,出郭堡一泻而下,至范村口形成一个象状的山谷,而后收缩成范村、闫村、冀村一路狭长山谷蜿蜒而去,如同象
标签:

杂谈

“探幽入奄谷,鹫岭若在眼,龛原弥勒同,树是祗林产。色相片云窥,虚空自萦绾。溶溶练影垂,青青露光潸。膜拜走游人,循崖辏车栈。昔闻松岭名,揽胜虚竹筒。怀远漫江谓,豁目快(山蹇)(山产)。春风坡谷行,可以参玉版。”

这是清代诗人郭晋,游览太谷十景之一

(2016-06-07 17:00)
标签:

杂谈

农历四月初八日,是太谷县大佛山天宁寺庙会。

天宁寺,原名大佛寺,位于凤景山之巅。旧县志记载“凤景山顶有大佛寺,男女登临拜祷”,还记载“每四月初八,邑民登眺者不绝”。自古以来,人们争相登临山顶拜佛祈福,远观笔架山仰天大卧佛奇景,此俗相沿至今。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www_tgxww_com/2baf0dd69ce327b23

标签:

杂谈

太谷还是“千家溉禾稻,满目江南田”的天然美景。今天的太谷人,你相信吗?

 

     小时,凤凰山脚下有酎泉寺,旁去是“隆道宫”,气势之宏,建筑之美,足以惊世。酎泉池中之凤洲亭当时是太谷本土与外来人览胜的最佳去处。那时的酎泉寺其规模之雄及环境之美是今天的酎泉寺难以相比的。而酎泉寺给我最深刻的记忆却是它的泉水。酎泉虽然没有杭州的“虎跑泉”,济南的“趵突泉”名头大,但我却固执地以为,它是天下最美的泉水之一。

     志载:“酎泉一名池头,又号神头。在县南十里,源出凤凰山下东二里许,山坳凿石为佛,建楼覆之,名隆道宫。其麓即泉也,由乐楼下水母洞出,潴为三池,曰“莲花”,曰“栳栳”,曰“圣母”,俗名“簸箕池”。味甘宜酿酒,北流溉稻,西北合咸阳谷水……”

     由此可见,当初的酎泉,趵突奔涌,淙淙潺潺,流向四方。清澈的簸箕池中,长满碧翠的新荷,由渠中流出的泉水,灌溉了山下千畦稻禾,西汇马明王河而北上经流太谷护城河,小股入城,而大股泉水绕护城河后注入乌马河。

     

(2015-02-02 10:24)
标签:

杂谈

春节这一天,家家习惯吃饺子。饺子谐音角子,角子是古代一种钱币。饺子的形制又好象元宝。元宝是古代一种较大金银锭。大年吃饺子,取意一年四季招财进宝。民间煮饺子时讲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匣,全凭柴烧。民间有“人家发旺、全凭烧上”的俗语,指的就是这件事。烧柴讲究要烧芝麻秸杆。一方面芝麻秆燃烧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吃饭前要鸣炮示知。第一碗饭要敬供祖宗神灵。全家人入席要请家长坐首位。第一盅酒要由家长致祝酒辞。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的饭菜,意喻取之不尽。有人吃着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馀;吃着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着包钱的饺子,表示钱财两旺。不管谁吃着,大家都要表示祝贺。如果是小孩吃着,全家人格外高兴,祖、父辈还要特殊赠送礼物予以祝贺。山西素有“荤年素腊八”的说法,春节,家家以肉做席。多为猪、羊肉。如今生活好了,鸡、鸭、鱼已经是常见的春节食品了。

  春节这一天,民间忌扫院,忌洗衣,忌使针。嫁出去的姑娘忌在娘家过年。特别忌说有碍吉利的话。除夕晚上,大人们就一再叮咛孩子,年初一要特别欢乐,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