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张秀梅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认识整数的基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原文地址:小学数学三年级儿歌作者:艾芮莹

小学数学三年级儿歌 

 

    朗朗上口的儿歌,更能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因为儿歌,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枯燥乏味的概念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收集了一些本年级的儿歌,还加上自编的一些,希望对大家教学有帮助。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二年级如何教学近

一次小范围教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有趣的长度单位

——数学讲坛(六)

 

(2016-11-01 15:56)
分类: 他山之石

说说规和矩

   

    “规”和“矩”发明于中国,是古人用来测量、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规”就是画圆的圆规;“矩”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数学综合实践课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一个怪现象:有的数学教师教学诸如计算、概念、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等内容时,讲的是认认真真,头头是道。但是,涉及到数学实践课的时候就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干脆不上。其实,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

标签:

佛学

分类: 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估算,但在教学中做为教师的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对估算的教学,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可能会不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或是一带而过。在例8的教学中,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

(2015-09-23 15:19)
标签:

佛学

分类: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估算与精算”的教学研究

数的运算内容贯串于整个一、二学段,是这两个学段数学学习份量比较重,占用学习时间最多的内容。对于数的运算首先要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运算,达到不同目的,决定了选择不同的运算方式和不同的精度要求。美国数学教师学会(NCTM)1989年编写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中对计算问题有一段论述,反映对运算的观念(见下图),从中可以受到一些启示。

 

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形,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计算器、计

标签:

股票

分类: 教学反思

“分段计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水费、电费、话费、车费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学设计

一、填空题(共27个点)

1.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3.14,如果两个因数都扩大10倍,积是(     ),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是(        )。

2. 根据13×21=273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A、13×21=(     )         B、13×0. 21=(     )

   C、1.3×(        )=0.273                     D、1.3×0.021=(      )

3.  7.6的3倍是(     ), 4个1.2是(        )。

4.  49×0.5积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