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北京的降雨,总是牵动人心。面对今夜到明天的这场雨,我想说三件事:暴雨的可能性有多大?暴雨是怎么个下法?我们该如何应对?具体来说:

1、暴雨的不确定性——大雨到大暴雨,都是可能的,暴雨的概率相对最大

可能很多人看天气预报,最希望得到的是一个确定性答案,恨不得知道几点几分下雨,雨总共下多大,我家小区能下多少,单位门口下多少,孩子学校又是多少。很抱歉的是,天气预报是预判未来,就像预报球赛一样,不可能准确报出来具体哪个时间进球,怎么进的,谁进的。所以,天气预报的本质,其实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天气,给出概率性预报。因此,从科学的角度说,明天北京的天气,应该是大雨、暴雨、大暴雨都可能发生,总体来看,全市平均出现暴雨的可能性最大,部分地区可能有大暴雨。下面是官方的人工预报,以及不同数值模式预报给出的结果:

http://ww2/large/7272f34djw1f5zj3wjfsdj21hc0u0qqq.jpg


http://ww1/large/7272f34djw1f5zj4sra5dj20rs0ku4di.jpg

 

(2016-01-19 08:58)
标签:

杂谈

最近一段时间,强冷空气的话题备受瞩目。先是8-15天中长期数值预报被质疑了一番,当形势越发明朗,西伯利亚寒潮爆发南下基本成定局之时,不少人又开始质疑,“砖家”说好的暖冬呢?我想,不如从不同的视角来看看暖冬吧。看看下面哪一款,是您心中的暖冬。大概分成这样两类:

1、巴萨碾轧式暖冬——从头暖到尾,全面占优
有人会觉得,既然是暖冬,那就得从冬天开始暖到结束,今天暖,明天暖,后天还暖,总之天天都要暖。暖空气像是巴塞罗那足球队灵魂附体,全场从头到尾局面占优,打得对手毫无还手之力。如果把气温化成曲线,大概就是这样的。
http://ww2/large/7272f34dgw1f04isne4u1j20nq0hqacr.jpg 2、辽宁男篮逆转式暖冬——先冷后暖,大翻盘
经常看CBA的球迷,就知道辽宁男篮,总爱先挖坑,后填坑,最后逆转对手。有时暖空气也是如此,冬天一开始很冷,后续逐渐变暖,临近冬天结束时,来一波小高潮,直接击溃冷空气。由于大家对临近
标签:

杂谈

失联,似乎成了2014年航空史上的关键词。12月28日,亚航QZ8501航班,从印度尼西亚泗水飞往新加坡的途中,在爪哇海上空失联。虽然还不能证明是恶劣天气导致的事故,但是天气因素恐怕难脱干系。历史上的一些航空惨案,天气往往是重要推手甚至是元凶。而且在飞机航行的不同阶段,影响天气也并不相同。下面通过历史案例,解读天气引发的航空惨案:

一、强对流
遇到雷暴,飞机一般会采取侧方绕飞或爬高从雷暴云上方通过。因为强的雷电,可能导致飞机的电子设备受损,导致通讯系统、导航定位系统、飞控系统被破坏。如果是飞控系统破坏,飞机可能失控。如果雷击油箱,导致爆炸,飞机可能会在高空解体。 
1、亚航QZ8501失联或与雷暴天气有关
2014年12月28日,亚航QZ8501航班从印度尼西亚泗水起飞,飞往新加坡。起飞后一小时,在北京时间7点24分飞机失联。这架飞机航线,穿越了热带辐合带——地球上对流天气最活跃的区域。失联前,飞机曾要求提升飞行高度到38000英尺。它躲避什么呢? 28日7点的红外云图上,在飞机前进方向上有密布着对流云团。失联前飞机的航行高度为32000英尺,对应的气压为275百帕。而
(2014-12-05 10:54)
标签:

杂谈

如果说有种工作是天生被折磨,大概预报北京的降雪就是其中之一。除了特别明朗的大雪、暴雪形势,北京的小雪或者说微弱降雪的预报,往往介乎于下与不下之间。这就像把纸折叠起来,如同一座小山一样放在桌上,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纸山的“山楞”上,最后乒乓球会倒向一方,这就是我们最后预报的结果,要么对,要么错。而且虽然每次放置时的差别很小,就像是天气形势很相似,但是结果迥异。目前看,6日夜间-7日凌晨,北京又处于了一个纠结的形势中,如同篮球比赛最后3秒,获得一次前场进攻机会,不讲理的投三分,也有可能形成进球绝杀,但有时导出了空位,也可能投篮打铁不进,错失绝杀。前面铺垫了那么都,下面具体分析6日夜间-7日晨,北京的降水形势到底是怎么个纠结。
1、水汽条件——低空干、中空湿
下雪必须要有水汽,如同做饭一定要有米一样重要。从欧洲中心的预报看,这次水汽集中于700-500百帕(大约3000-5500米高空)。而850百帕(1500米)以下的低空,相对湿度不足60%,因而水
标签:

杂谈

进入秋冬季,大概没有哪种天气像大风天儿这样让人又爱又恨的了,没风的日子又是雾又是霾的,等风都等疯了,恨不得一场大风刮过,把这些灰蒙蒙阴沉沉满肚子憋屈都给清扫了去。而真当一场北风起,吹来了蓝天,却也带来凛冽寒凉还有一分钟变换三个发型的自动技能。瘦子们或许比胖子们更加担心,万一被吹跑了怎么办?之前,网上曾经流传的体重和抗风对应关系,是否靠谱?我们的天气预报里,常说的几级风到底是多大?为何一来冷空气就刮风?下面细细道来:

一、瘦子抗不住8级风?
曾近网传一个体重和抗风级的关系,100斤以下的瘦子,8级风就扛不住了。即便是160斤的胖子,也只能抗得住10级风。
http://ww3/large/7272f34dgw1ems7jknaxxj20gi0abdh6.jpg这似乎低估了人的抗风能力。因为翻阅了文献,发现有个“歪果仁”——J.F.R McIlveen,曾在《天气》杂志发表过一篇论文,推算风在人体表面的作用力。通过计算说明,当风速达到20英里/小时(8.9米/秒),5级风的时候,身体就需要前倾,来平衡。当达到120英
(2014-11-05 16:37)
标签:

杂谈

每年涉及到季节转换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两大类问题,一个是,某地入春(夏秋冬)了吗?一个是,标准是怎么定的?对于这两个大问题,应该先讨论清楚标准。

其实标准有很多,有人直接选用天文上的春分、秋分来作为季节的划分(美国人大多这样算)。有人按照24节气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但24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并不是全国适用,而且立春也并非真的代表春天的到来,更多反映为气温开始回升,隆冬结束。还有人采用物候的标准,比如桃花开了,就是春天到来等等。气象作为一个学科,有着更为严谨的定义。这个定义标准,其实也在变。之前主流标准,大概有这样三个:一个是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达到一个临界值(注意是连续的5天,每一天都达标);一个是候平均气温达标(1-5日,6-10日,11-15日这样固定的5天,算为一候);还有一个是5天滑动平均值达标(比如3-7日,4-8日,把相邻的5天打包一起算平均)。显然第一个标准更为严格,第三个标准相对宽松。

在2012年底,中国气象局又制订了一个新的方案。这个方案更加严谨,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会变得难以计算,除非是遇到较强冷空气,气温大幅下降,几乎是断崖式暴跌,才会相对容易判断,否则季节转换,往往

标签:

杂谈

10月28日,在淘宝和天猫上“秋裤”最近七天的搜索指数同比升0.2%;最近三十天的搜索指数同比上升6.6%。不过搜索不代表成交,秋裤最近七天的成交指数同比下降29.9%,最近三十天的成交指数同比下降16.9%。说明看的多,买的少。在对秋裤喜好度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全是北方城市。这一大组数据背后的天气是什么?秋裤何时应该大规模登场?

一、秋裤行情为何看的多,买的少?

穿秋裤问题,就像是关于粽子和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未必能有个统一标准。倘若以最低气温跌破0℃,作为穿秋裤的标准,我们看看最近哪里需要秋裤?从9月底以来,北方有多轮冷空气入侵,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多地的最低气温都已经跌破了0℃。可以说北方对于秋裤的需求应该是很大的,也应该到了秋裤大规模登场的时候。

http://s6/large/0025WH5Hzy6Nh9UJ5CR35

但是冷空气的降温往往持续时间不长,因此短暂变冷以后,天气很快又回暖。从9月30日-10月29日的气温偏高偏低程度的实况图来看,以暖色调为主,也就是我国大部地区的气温偏高。再加

标签:

杂谈

2014年10月23日19点57分,将会进入“霜降”节气。其实古人对气候的认知还是很有水平的,霜降时节,北方天气转冷,地面可见白色的冰霜。但在24节气中,唯独“霜降”这个用词,并不严谨,就像古人以为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看到的现象,未必是本质。

一、霜不是降水

按照《大气科学辞典》定义,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在温度低于0℃的地面上或地面附近物体上的白色松脆冰晶(感觉吃起来是嘎嘣脆,跑题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霜不是降水——“下霜”,“降霜”这样的说法都不严谨,其实应该是“结霜”。类似还有雾,严格来说不是“下雾”,应该是“起雾”。无论霜还是雾以及露水,这些都不是降水,因为它们是地面部队,属于“陆军”,不是“空降兵”,雨、雪、冰雹、霰、冰粒(雪籽)这些才是正宗的降水。当然古人总结了24节气,“霜降”名字是不能改为“霜结”节气,但至少以后咱们不能把霜当成降水看。

http://s3/large/0025WH5Hzy6N1cPorbIf2霜可以在地面上出现,也可以在地面附近的植被表面上现身

(2014-10-12 21:47)
标签:

杂谈

平流,是气象专业上一个名词,指的是大气风场对大气物理属性的输送过程。这是大气中的一种主要物理过程,常用的有温度(冷暖)平流、涡度平流、热成风涡度平流等等。比如,当相对冷的空气流向相对暖的区域,这个就是冷平流,相反就是暖平流。

而最近一两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越发严重。有时污染物在北风的影响下,能传输到南方地区,如果参照平流的概念,似乎以后天气学可以增加一个“污染平流”或者“霾平流”。今晨(2014年10月12日)的武汉,应该是一个典型的情况。

武汉从11日晚上到12日,一直吹北风,无论是地面附近还是低空700-800米高度的风都是如此,而且风不小,地面有2-3级间4级,700-800米高空有5-6级风。按理说,这样的情况,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12日早晨,武汉的污染确实是在持续的北风中 ,污染达到了最严重。请看下图分析:

http://s9/large/0025WH5Hzy6MLhWrDLO98武汉空气污染指数和地面风场实况

http://s2/large/0025WH5Hzy6MLh

标签:

杂谈

法国画家高更,曾经在其著名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中,对生命进行了追问。国庆假期之后,华北大地上,雾、霾轮流交替,10月上旬天津雾日数5天创历史纪录,北京雾日数6天平历史纪录,10月8日20时-10日11时,连续39小时能见度不到1公里。面对来势汹汹的雾和霾,也不由得让人追问,它们是谁?它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呢?

http://s5/large/0025WH5Hzy6MJfXf9iY5410月8日20时-10日11时北京能见度(南郊观象台)

一、它们是谁?——微观成分不同

雾和霾,都会让能见度变差,视野中白茫茫一片。但是雾和霾的微观成分不同。雾是很多小液滴(气温低于0℃,也有冰晶),也就是微观成分为水。霾是由大气中的尘粒、盐粒、烟粒等等固体的颗粒物组成。它的颗粒物非常细小(比组成雾的小液滴还小),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就是常说的PM2.5。因此,霾≈空气污染,但是雾≠空气污染。当夜间气温低,空气湿度大,此时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出现的雾,一般都是干净的。比如10月5日早晨,北京雨后出现大雾,空气清新,日出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