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考
孩子
宏志班
纪录片
家长
|
分类:
映雪手记
|
《高考》,最近央视热播纪录片。一共6集,讲述的是2014年高考的一些人和事情。今天花时间看了已经播出的头四集——除了第三集略有软宣传的嫌疑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外(实际上第三集我几乎是快进着看的,实在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不否认,第三集的立意还是不错的,但是选材上……)另外三集两个故事,看完我还是非常震撼的!
片子一开头就以中国高考最大的“工厂”——毛坦厂中学——作为主角,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画面冲击力,都非常的强悍。而且这种强悍一直持续了两集!看完,我的心脏都有了承受不住的感觉了。相比而言,第四集关于宏志班的就多了些柔情,虽然其所呈现的现实也同样残酷。
震撼主要两点:
1.
毛坦厂的高考工厂。在这里,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甚至这个镇的经济发展都是以高考引发的。高考,就如撒旦一般,把一个中学,一个镇,变成了活生生的集中营和地狱。在这里,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这里,体会不到一点人味儿。无论是老师还是
关于纪录片的解说词,有人说越少越好,也有人说是必须的。包括上次去听任长箴老师(《舌尖1》的执行总导演)的讲座,任老师也提到了解说词的事情。当然在任老师看来,纪录片的解说词是需要的,而且也是非常有技巧的要去写好的。用任老师的话来说:等到把解说词写好了,再谈要不要解说词的事情。
自然,因为讲座是同行的交流会,所以任老师说的话会很直白,也很实用。确实对于一般的编导,无论是画面还是剪辑,或者配乐,往往还很难达到不用解说词就能把一个片子讲明白讲透彻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解说词的作用就非常的显著而且必须了。
但是受“好的纪录片不用解说词”的影响,这些编导又往往有个误区,就是片子中的解说词越少,片子就越有档次——所以常常刻意的去追求“少解说词”,反而有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了。
所以讲座上,任老师是很“愤青”的控诉了这种逻辑的。同时,她也给了不少如何写好解说词的招儿——既然解说词避免不了,那就学着去学好怎么写解说词,让解说词摆脱那种反感的地步。任老师特意给了好几段对
同事推荐的一个片子。上海纪实频道《纪录片编辑室》的一个片子。二十年前《毛毛告状》的一个续集吧。二十年前(1993年),一个湖南女子抱着刚出生不久女儿毛毛到上海找孩子的亲生父亲。谁料亲生父亲不认孩子,最后打官司,做亲子鉴定,确认了孩子的身份。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的。这个故事“纪录片编辑室”当时拍了一部《毛毛告状》的纪录片。后来2003年和2013年的时候,纪录片编辑室又分别对毛毛家做了跟踪拍摄,然后把二十年间这个家庭的变迁又剪了一部,就是《毛毛一家二十年》。
其实这样的片子从专业角度来说真的没什么可评价的。不过因着一家人家的二十年浓缩在了短短几十分钟内,巨大的变化让人震惊。看完,也就不由得唏嘘。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小毛毛头可以出落成大姑娘,并且远赴重洋。当年那个青涩的年轻母亲如今也被岁月磨砺的老成了许多。
时光,总是最好的催化剂。
下班回家的公交车上,我便天马行空的回忆起我的二十年,突然发现原来我的二十年,亦或是三十年的变化也是如此天翻地覆。1985年,我还是个随着知青
系列名:Usborne touchy-feely books 'That's not my'系列
书单列表:http://www.usborne.com/catalogue/catalogue.aspx?area=b&subcat=btf
作者: Fiona Watt & Rachel Wells
适合年龄:6个月到3岁
该系列通过让孩子触摸以感觉不同的质感,并学习相应的形容词,同时该系列还涉及到各物体的零件部分,比如car里就有windows啊door啊radiator啊,可以帮助两三岁的孩子扩展词汇量。另外该系列的通过“that's
not”+
原因的句式,让孩子们初步建立一种因果思维能力(这不是我的,为什么呢?因为...)以及细节辨别能力(通过细处发现原因)。
该系列一共几十本,内容包括了交通工具(如car, plane,
train等),动物(如puppy, bear, tiger等等),各种角色(如princess, pirate,
fairy等等),以及其他(如Santa, snowman, robot,
monster等)。该系列虽然数目惊人,不过细读起来,其实每本都大同小异,而里面涉及到的一些形容词也几乎就是相同的几个(如soft,
silky,bumpy,rough等),因此我虽然觉得该系列不错,不过也只值得阅读其中几本就足以了,其中比较受
(2013-05-22 23:57)
现在国内生两娃甚至以上的家庭越来越多,而这些家庭的父母本身又往往是独生子女,因此对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一些争执往往会出现一些困惑,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两娃之间的抢玩具:也许很多家长这时候会偏爱小的,会跟大一点的说“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思想;也有一些家长会引入目前流行的“分享”概念,不过也常常是前一种思想的变形,因为“分享”这个,往往是强制要求大的。这样的结果就是:要么老大很不情愿的分享玩具给小的,要么就是完全的反弹——就是不跟小的玩。这样的后果首先是伤害了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完全把两娃设立成了对立面),其次也会引起老大的失落感甚至长远来说会让老大陷入一种否定的自我定位。
其实在西方教育理念中,除了“分享”(sharing),还有一个重要的是归属(belonging),甚至后者比前者更注重——因为只有首先确立了belonging,才能提到分享——这里要说的belonging,不仅仅是永久性的所有权,比如家长专门买给娃的玩具,也包括一些临时性的使用权,比如幼儿园里娃正在玩着的玩具:显然幼儿园的玩具并不是真正属于娃的,但是如果娃正在玩,那么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