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徵明存世的《离骚经》写本有多个,而本文所介绍的这份,是社长手头所有书帖中最清晰最精美的一个版本。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文徵明为友人双梧书小楷册页《离骚》。事实上,这册离骚包括了《离骚》全篇、《九歌》六篇、《九章》一篇及《卜居》、《渔父》两篇,包括跋文在内,全册共计4441字。
除了字数惊人外,这份册页最让人震撼的是尺寸,其册页规格为纵20.5cm,横22cm,这个尺寸指的是可是册页展开后的大小,其单页尺寸横向仅为11cm,单字大小不足5mm,绝对是名副其实的蝇头小楷。
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文徵明《离骚经》书帖其实均为放大影印后的效果,社长在见到原大影印后,确实感觉相当震撼,细腻工整的文字行气自然流畅,结体舒展,于平正中求意态,放大影印后的效果远远无法与原大版本媲美。
更难能可贵的是,文徵明写下这份册页的时候已经八十五岁高龄,虽然老文在跋文中说 “比来风湿交攻,臂指拘窘,不复像时便利矣”,但毫无疑问,这份蝇头小楷,代表了老文晚年小楷的巅峰水平。
稍微八一八这个跟文徵明“索书已久”的双梧,根据周道振《文征明年谱》卷七嘉靖二
标签:
杂谈 |
文徵明的《偶过溪楼辄题二十韵帖》一直是社长非常喜欢的帖,整个帖子的风格与文徵明平时收敛清劲的风格不同,更显张扬肆意,手脚放得很开,疏阔洒脱,有着独特的美感。
然后关于这个帖的直接资料非常少,仅有的能查到的资料只是其尺寸为29×67cm,以及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然而社长岂是这么容易放弃的人,为了八出更多老文的故事,必须深挖深挖再深挖。这个帖子没有文末落款,也没有跋文或时间信息,仅有的线索就落在“王氏”、“溪楼”、“履约履仁两学士”上面了!
于是一通查资料,竟然有了让社长颇感意外的收获,这个“履仁”居然就是王宠!履仁是王宠的字(还有一个字叫履吉),而履约则是王宠哥哥王守的字。这样的话,“王氏”和“溪楼”自然就很容易说通啦,就是王宠家的小楼嘛。
王宠生于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十一月初八日,那一年,徐祯卿十六岁,文徵明二十五岁,唐寅二十五岁,祝允明三十三岁,沈周六十八岁。这些人,都是长洲(今苏州)人。
继续查文徵明的《莆田集》以及王宠年谱可以发现,文徵明跟王宠兄弟绝对称得上是过从甚密,完全就是忘年交 好基
标签:
杂谈 |
说到文徵明小楷,这份《落花诗卷》无疑是其巅峰之作,绝大部分文徵明小楷字帖都会在卷首第一个刊出这份作品。
弘治甲子(1504年)之春,77岁的沈周思及失子之痛,写下了十首落花诗。当时的文徵明,刚刚34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短命而多才的徐祯卿也仍然在世。当沈周把自己写的十首落花诗拿给文徵明看后,文徵明和徐祯卿分别为沈周唱和了十首,沈周兴起再和十首。这之后,文徵明去南京拜访吕㦂,于是吕㦂先生又和了十首,沈周老爷子来劲了,于是再和十首,这下子,沈周老爷子三十首,文徵明、徐祯卿、吕㦂各十首,一共就有了六十首七律。
事实上,除了这六十首之外,唐寅同学还另外和了三十首,总计共有九十首!由沈周老爷子发端的这组落花诗,最后成为了席卷整个吴门画派的一大盛事,参与其中的各位同学在各自的一生中都曾经多次书写这组落花诗,留下了不少存世真迹。
而文徵明的《落花诗卷》,如今较为著名的两个版本分别收藏在苏州博物馆(此本简称苏博本)和香港艺术馆(此本简称香港本)。书法界对于这两件作品的真伪曾有过大量讨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
以社长本人的理解,单纯从作品质量看,香
标签:
杂谈 |
文徵明的这份小楷册页《草堂十志》,实在是鼎鼎大名,相信每一位临习文徵明小楷的同学都曾经临过这篇。它也是文徵明传世之作中的一件精品,此册页纵23.2厘米,横28.4厘米,钤有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社长手头暂时找不到草堂十志的原大版本,从上面的尺寸进行推算,这件作品的单格大小应该在2cm左右。
这个数据相当重要,社长认为,在临帖时应当首先了解原作的文字大小,然后以基本相同的大小去临习,小字大临或者大字小临都不可取。比如文徵明的《离骚经》和《南华经》,两册均为文字大小在0.5cm左右的蝇头小楷,在这种大小下,文字笔画会进行相应的简化,笔画变得更加直来直去,如果临得太大,字就会显得呆板,笔画间失去灵动;相应的,如果大字小临,则大字笔画间原有的丰富变化就无法在小字上完美呈现,同样失去了灵动之感。
惯例,在放出高清版字帖之前,让社长再针对帖子的内容来八一下。
或许是因为文徵明的这份小楷册页太过著名的关系,大家反而忽略了《草堂十志》的原文作者,所以社长在这里要为原作者好好做下宣传。
《草堂十志》的原作者名叫卢鸿,也叫卢鸿一(?一740前后),是唐代画家、诗人
标签:
杂谈 |
今天这个帖,绝对是王羲之跟文徵明的重量级合作,文徵明在宋拓本《十七帖》之上用小楷标注了释文,并在拓本末页写了这段跋文。
先说说《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这本文徵明朱释的拓本也被称为“安思远藏本”,顺便也介绍下安思远吧。
安思远(Robert·Hatfield· Ellsworth),纽约知名古
标签:
杂谈 |
今天带来的是文徵明小楷册页《洛神赋》,非常罕见的墨迹本,款识辛卯,推测为1531年,文徵明61岁时作品。
洛神赋实在是太有名了,历代书家都曾写过,从二王到老赵,都有精品存世,我们老文自然也不能落下。
顺便介绍下洛神赋。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
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洛神,又
标签:
杂谈 |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文徵明行书墨迹本《独乐园记及独乐园七咏》。
此帖出自文徵明画作《独乐园图并书记》,手卷,纸本墨笔,纵27厘米,横655.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独乐园图并书记》绘村居篱落,临水而筑。篱前立苍松,屋後植脩竹。敞轩之中,士人倚窗凝视,远水遥岑。此幅以王蒙笔法画司马光独乐园图,画成于八十九岁之暮年,而精力不减盛年也。七月二十日,作独乐园图。笔多圆转,意亦较滞,项圣谟专学此等。行书独乐园记,用新笔,秀妩温润之甚,去尽少年圭角。八十九岁老翁,精力不减盛年也。
再说说《独乐园记》,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实,更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司马池之子。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籍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