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贵阳饮食札记
一
西南诸省,因为山高水长,所以物产丰富而多局限于本乡本土,尤以过去交通不便的贵州为甚,基本上没有流变全国的土产,除了老干妈辣酱之外,但老干妈据说味精添加过多,本地人并不爱食用。
再就是酸汤鱼。第一次知道酸汤鱼,是和朋友去拜访马连良故居,北京的马连良故居是幢精巧的四合院,长安街畔,周围拆的精光,独剩此一院落,全国政协大楼对面,应该不是为马先生而留存,那些人未必会因为马先生而不拆。而是不知道怎么落在政府手里,又不知道怎么就卖起了酸汤鱼和花江狗肉,大约是某个有实力的贵州人干的?不过也亏得如此。
我们坐在四面绿廊柱的小院里吃鱼,四合院建筑我不懂,就知道柱子是绿的,上面有异常鲜艳的民间故事彩画,忸忸怩怩,十分俊雅。那时候也没吃过这东西,只觉得酸汤有异香,后来查书知道是木姜子油的缘故,不知不觉,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虽在一个城市,也没有再去过那里,暗哑无声的电影似得。
不过那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木姜子,而且汤里的木姜子也闻不到本味,先爱才知道,是一股清新的柠檬草的香味,清凉的,乡野的,不登大雅之堂。
后来在单位
标签:
杂谈 |
日本器物的审美,可能才是它的核心,我们看日本茶器物,往往看到的不是其有多精致,有多实用,真在打动我们的,是气韵,是一种古朴的,混合了古今不同时的气韵,看似宋,实则当下设计,看似明,实则昨日制作,这种古风遗韵的保留和发展,是日本器物的美感来源之一。
标签:
杂谈 |
我之理解柴烧,第一,在于窑的标准;第二,在于心境。
在没有煤气窑和电窑的时候,柴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此去景德镇,见到了一直以为是个玩笑的鸭缸杯真身,还被赠送了一个,居然是以前认识的朋友做的,觉得非常有趣,算是茶杯界的互联网产品。
1.
标签:
杂谈 |
朦胧诗的年代,依稀有了记忆,也会背诵“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看我的时候很远,看云的时候很近。”都是当情诗背诵的,诗歌如果真有盛世,1980年代的中国肯定是,谁都知道舒婷北岛和顾城,完全是三位一体的圣人,那时候传媒不发达,各种印刷不精
标签:
杂谈 |
http://ww4/large/594ad183jw1escbfm7bmvj20
每一个伟大的女演员身上都堆叠着时代的烙印,索菲亚.罗兰也不例外。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是,不仅仅时代给她烙印,她也用自己丰满的五官和过于丰满的臀部,给时代打上了一个个烙痕。
标签:
杂谈 |
迷惘记
大概还是主题不清晰的采访最迷惘,2010年4月波兰总统在俄罗斯坠机。被要求在一周之内办好签证,赶到俄罗斯,写什么,到了现场再说,哪怕只有一篇小文章也可以。可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个杂志是没有小文章的,你必须得有大量的采访,所谓到现场,只是开始,从来不是结束。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一
2103年,刚开始操作三联生活周刊的茶之道项目,特意没有用茶道一词,就是因为觉得不一定合适。也许茶道仅适合日本?
我当年就去了日本和台湾,和大家一样,在未去之前,充满了偏见,觉得台湾的茶道都是市场营销,日本则是只重仪式,没有想到全盘错误。
先说台湾,很感谢叶放老师的介绍,我去见了廖宝秀,周渝,解致璋,何健,林柄辉诸位先生,李曙韵老师是回北京再见的,和我想象的台湾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