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1 20:24)
百年回望进入四百时代,再回颐和园。
颐和园内的永和轮是现存唯一慈禧太后的御舟,也是清代保存最为完整的近代化汽船。这艘蒸汽铁壳的火轮船排水量约25吨,由日本大藏省川崎造船所制造并赠予慈禧,以答谢中国政府在日俄战争中送给日本的制盐二千万斤。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方将制造完成的机件运往北京,第二年由万濑贞雄等工师匠人借用颐和园内的船坞进行装配。日本拟定了四个船名候选:“永和”、“善邻”、“同济”、“瀛安”,均为中日友好之寓意,最后慈圈定“永和”作为船名。装配完成后,奕劻、张之洞、袁世凯等前来验看,准备试乘。此时轮船机器管道发生爆炸,不欢而散。永和轮修好后,于四月二十八日在昆明湖龙王庙码头举行赠送仪式。
由于前有爆炸之事,加上机器声音太响,慈禧只用永和轮牵引木制御舟游湖,从未亲自乘坐。1914年,颐和园作为清室私产开放游览,永和轮可供游客乘坐,每人收费2元。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颐和园时,永和轮已经不堪使用,1931年沉入湖底。1939年,华北日伪政权请川崎造船所打捞修理永和轮,修复后放置在石坊以北约百米处的万字河东岸边,供人参观。1949年以后,
(2016-04-09 20:42)
标签:
先农坛
山川坛
斋宫
庆成宫
老照片
|
分类:
百年回望
|
山川坛初建时并没有斋宫,天顺二年(1548年)在外坛仿效天地坛斋宫修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斋宫为庆成宫,用于举行皇帝亲耕完成后的庆贺典礼,犒劳随从百官。
庆成宫院落有两道宫墙,在乾隆年间曾有改建,前后分为三进院落。正殿是一座具有崇基石栏的五开间殿宇,绿琉璃瓦庑殿顶,规模不大却是气度不凡。殿前设置日晷和时辰牌亭各一座。后殿又称寝殿,也是一座庑殿顶五开间殿宇,是皇帝在庆成宫举行典礼前休息的地方。
下面第一张老照片由小川一真拍摄于1901年,庆成宫正殿的门窗已经被美军加以改造。第二张拍摄于1905年,门窗得以恢复。
(2016-03-31 19:01)
标签:
中南海
双环万寿亭
天坛
金匮石室
老照片
|
分类:
百年回望
|
天坛公园里有一座迁移来的古建,无论造型还是颜色都与天坛的原有建筑珠联璧合,这便是双环万寿亭。
双环万寿亭原先位于中南海内的南海西北岸,北临卍字廊,是乾隆六年(1741年)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庆祝五十大寿而建。双环万寿亭由两座重檐圆亭套合而成,上檐蓝琉璃瓦黄剪边,下檐黄琉璃瓦蓝剪边。亭下的台基平面呈现出别出心裁的桃形,含有祝寿之意,因此又名桃亭。
下面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00年代,两亭的衔接处具有整齐的断面,很是奇怪。当时亭上没有匾额,在此后的照片中,亭子南、北分别悬匾“蕙圃珠泉”、“风亭月榭”,均为光绪御书。
(2015-11-17 20:21)
标签:
前门
正阳门
五牌楼
前门大街
老照片
|
分类:
百年回望
|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朗朗上口的老北京民谣形象地概括了正阳门建筑群的全貌。四门三桥在前面都已经有所介绍,下面说说五牌楼。
五牌楼坐落在正阳桥南端,横跨前门大街,额题“正阳桥”。因其面阔五间,俗称“五牌楼”。
五牌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后世多有重建修缮。清末五牌楼的造型为六柱五楼十二戗杆,绿琉璃瓦庑殿顶,是老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标志景观。
五牌楼的历史照片非常丰富,其中尤以自南向北拍摄,将正阳门箭楼框入其中的构图最为经典。庄重美观的牌楼犹如一幅巨大的画框,透过其中展现出一幅幅风云变幻、悲喜沉浮的历史画卷。
1880年代,繁华的前门大街上,临街摊贩严重挤占了道路,宽阔的五牌楼只剩下当中一间可以通行。
(2014-01-12 18:57)
标签:
圆明园
长春园
西洋楼
方河
线法画
|
分类:
百年回望
|
线法山东面建有一道方形河池,名为方河。方河南、北两岸有墙,即西洋楼景区的界墙。线法画位于方河东岸,由七道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断墙构筑而成,墙面上悬挂西方景物油画。从线法山上向东眺望,形成透视深远的西方街市风光。方河在空间上将线法山和线法画分隔开来,形成最佳的观赏距离。烟水弥蒙之际更是增添了几分梦幻色彩。线法画可以随时更换,换下来的画就存放在景区
南、北的五间库房里面。据说乾隆为讨好容妃(香妃),曾经在这里悬挂过反映新疆阿克苏地区街市的风景,以解其思乡之苦。
下面张从线法山向东远眺的照片由亚乐园拍摄于1927年,线法山东牌楼和方河岸边的墙体还有明显的遗迹。
(2014-01-09 20:26)
标签:
圆明园
长春园
西洋楼
观水法
老照片
|
分类:
百年回望
|
观水法与大水法、远瀛观位于同一轴线上,是观赏水法喷泉的地方。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德胜,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观水法的石台基上设有皇帝的宝座,其后是一面由五件石雕并列而成的石屏风,上面雕刻有西洋军旗、甲胄、刀剑和枪炮图案。屏风两侧各立方形石塔一座。
观水法宝座与屏风的搭配方式和中国传统类似,但是方向却是坐南朝北,与中国以面南为尊位的习惯相反。如果不考虑尊卑之位,坐南朝北是一个不错的观景方向,顺光不会晃眼,喷泉殿宇都可以看得真真切切。问题是屏风上的图案,全是西洋的刀剑枪炮。宝座上的大清皇帝在欣赏水法奇观的同时,难道不会感到身后传来的阵阵寒意吗?
从奥尔默的照片中不难看出,观水法在咸丰十年(1860年)的大火中几乎没有受到破坏。但是到了Sidney
D.Gamble拍摄下面这张照片的1917-1918年,石屏风
(2013-12-26 19:31)
标签:
圆明园
长春园
西洋楼
五竹亭
老照片
|
分类:
百年回望
|
五竹亭是西洋楼景区内的一组纯木构建筑,在一片大理石构筑的欧式园林中显得与众不同。它原先位于谐奇趣北面,后因高大的建筑遮挡了风景,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迁移到方外观对面的土山之下。这组建筑由东西沿弧形排列的五座重檐方亭组成,十八间游廊串联其间。五竹亭的梁架为木构,外观雕做竹式装饰,镶嵌有彩色玻璃,并用贝壳装饰。亭子的前面有一座圆形小喷水池,两侧各有一个稍大一些的荷花池,环绕以巴洛克风格的雕栏,十分精美。
(2013-11-25 21:19)
标签:
圆明园
长春园
西洋楼
方外观
老照片
|
分类:
百年回望
|
在圆明园西洋楼当中,方外观是比较小巧的一座,楼高两层,面阔三间。屋顶为中式重檐庑殿顶,蓝、绿色琉璃瓦在白色楼体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建筑东、西两侧建有半环形楼梯通往二层,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两旁的扶手为S形透雕栏杆,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精美异常。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方外观建成,当时俗称新建水法殿三间楼,或水法三间楼。上下两层的室内墙壁和棚顶上绘制有郎世宁起草的西洋通景画。据亚乐园著《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所作圆明园工程考》一书中的记载,方外观被乾隆改成了容妃(香妃)做礼拜的清真寺,不知是否属实。
下面两张老照片拍摄于1876年,和三年前奥尔默拍摄的照片相比,方外观的破损更加严重,弧形楼梯上的扶手栏杆已经全部损坏。尽管如此,此时的方外观在整体上还是比较完整,河池与桥道旁边雕刻华丽的栏杆,显现出这里曾经
(2013-10-30 20:10)
标签:
圆明园
长春园
海岳开襟
治镜阁
老照片
|
分类:
百年回望
|
在今天长春园的西部,一座巨大的圆形建筑基址坐落在湖水中央,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空间。这里曾经是长春园中最为华丽的一组中式园林景观——海岳开襟,建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
海岳开襟位于思永斋以北的湖面正中,构筑在一座圆形岛屿之上,东西南北各设一座码头。岛屿四周的驳岸由条石砌筑,上面环以汉白玉雕栏。岛上种植白皮松二十四棵,形成“四面白栏杆,八面苍松树”的景观。主体建筑海岳开襟居于正中,是一座壮丽的三层楼阁。下层四面各显五间,接重檐抱厦,上面两层四面各显三间。乾隆时期外檐从上倒下分别悬挂御书匾额“乘六龙”、“得沧洲趣”和“青瑶屿”,登高望远,气象万千。当时楼阁南、北各建重檐穿堂配殿一座,周围另有重檐方亭四座,弧形游廊三十六间以及牌楼四座。整组建筑华美异常,宛若仙境。
海岳开襟的整体形象与清漪园里的治镜阁有
(2013-09-07 10:33)
标签:
香山
静宜园
香山慈幼院
镇芳楼
老照片
|
分类:
百年回望
|
在今天的香山公园管理处院里,有一座翠竹掩映下的二层小楼,低调而不张扬。它曾经是香山慈幼院董事会、评议会和院务会的办公地点——镇芳楼。
楼名镇芳,源于它的建设资金来自民国时期名流张振芳的捐赠。张镇芳是河南项城人,袁世凯的表弟。清末官至四品,做过最后一任直隶总督,但是十天后便迎来了宣统退位。民国初年任河南都督,创办盐业银行。因支持袁世凯称帝而位列“七凶”之一。后来投靠张勋,复辟失败后退出政界。其子张伯驹(本为张镇芳之侄,后过继)是著名的民国四公子之一。香山慈幼院筹建间,张镇芳解囊捐赠四十万元,因此办公楼建成后命名为镇芳楼。
今天作为香山公园管理处档案室的镇芳楼基本保存完好,只是上面的“镇芳楼”匾额早已不见踪影,代之以一颗红色五角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希望这座小楼能够长久矗立下去,用以保存人们对香山慈幼院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