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知识/探索

认知

分类: 潘燕的笔记
 

             关于场依存——独立性认知方式的研究

一 场独立——依存的实验由来
 
  关于认知方式的理论研究起源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初,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1916. 8~ 1979. 7)和阿奇合作进行的有关视觉定向的传统实验研究(棒框实验):研究者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 呈现一个可以左右倾斜的发亮的框, 框中有根可以左右倾斜的发光的棒, 要求被试在框倾斜时将棒调到垂直状态(与地面垂直),目的是为了测量视觉线索在这一操作过程中起多大作用。但是, 实验过程中发现, 被试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自我一致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是由于方法不当和误差造成的。这一发现改变了威特金以后终生的研究方向。他又相继设计了许多实验来验证这一发现, 如身体顺应实验, 转屋实验, 镶嵌图形测验。诸多实验结果说明, 上述各实验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明显的内部一致性。即被试能够在棒框实验中将棒调到垂直状态, 也容易在身体顺应实验、转屋实验中对身体进行垂直定位, 在镶嵌图形测验中找到简单图形所需要的时间也较短; 反之, 在棒框实验中

标签:

学习公社

内隐性社会认知

分类: 孙乐乐的读书笔记
 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后来执行相同或类似刺激加工的促进和易化现象,表现为反应速度加快、正确率提高等。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启动效应常被认为是证实内隐记忆的主要标志之一。启动效应研究的范式可以划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也可以分为知觉启动和概念启动。
    随着对启动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得出了许多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比如,(1)对注意和启动效应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考察学习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对操作的影响来进行。此前研究者普遍认为,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并不重要,但却对外显记忆操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近来在知觉内隐测验的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发现操纵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会对知觉启动产生影响。(2)加工水平在最初的研究中是作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功能性分离的操作变量之一。此前研究普遍表明,加工水平的操

标签:

认知

分类: 潘燕的笔记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一
                        ——关于失调理论的概述
    费斯汀格认为元素即是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环境所了解的事情。这些认知(元素)包括两部分,一些是对自身的知识:一个人所感,所做,所想或所愿,自己是什么人等。其他的是他所生活的世界:那里有什么,什么是另人痛苦或满意,什么是无足重要的什么是攸命关天等。这些认知元素有3种关系:无关,协调或失调。如果一个元素紧跟另一个元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元素就处于失调的关系中,即非X紧跟Y,或X紧跟非Y,那么X和Y就是失调的。
失调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1 来自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一个人认为人类不久可以登上火星,同时人类不可以脱离地球大气层的吸引,那么这个人的思维或观念中
(2007-09-16 15:33)
标签:

教育杂谈

情绪

分类: 潘燕的笔记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

    国外心理学从60年代就对情绪心理开展了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1983年中国第一个情绪心理实验室在北大建立。

 

一.情绪理论的研究

 

二.1960——1980年关于“情绪是什么”的结实中派生了情绪的结构理论和功能理论。

 

(一)   情绪的结构理论

    Schatcher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唤醒,环境因素,认知活动所构成的:Mandler认为情绪是由自主性唤醒的知觉认知评价,意识所组成。Lazarus认为情绪是认知,生理,行为构成的。Izard提出情绪是由生理的,表情的,体验的三种成分构成。这些理论认为只有在生理激活与认知——评价想结合时

标签:

儿童认知

分类: 丁岚的读书笔记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研究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从低水平的阶段发展到高水平的阶段,他的这种发展表现出同步性和同一性,这样就忽略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所以,我们要对不同的被试和被试组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被试的个体间差异(不要儿童在同一任务上表现出来的发展差异)和个体内差异(同一儿童在不同认知任务上表现出来的差异).
    本研究以多个领域的皮亚杰任务对不同年龄的个体施测,探查学龄初期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同步性和同一性进行考察.
研究方法
被试
    分别选取一、三、五年级学
标签:

认知

分类: 潘燕的笔记
            双重任务操作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一.双重任务操作的研究状况
    所谓的双重任务是指操作者同时或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呈现两种任务的操作.最早的双重任务研究是Telford在1931年对'心理不应期'的研究.他发现当呈现两个密切相连的刺激,并要求被试进行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比第一个刺激的反应慢0.5秒左右,这个现象叫'心理不应起'.
双重任务的试验研究主要是围绕结构理论,资源理论和结果冲突理论进行的.
    1. Craik等人为代表的结构理论认为,人的信息由一些功能不同,并具有一次占有性的结构单元连续操作完成.这些结构单元组成了信息加工的特殊通道,在某一特定的时刻一个结构单元只能对一种信息
标签:

儿童认知

分类: 潘燕的笔记
     幼儿元认知中的元记忆,元模仿以及利用缺失的发展
 
    20世纪来70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元认知和儿童元认知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涉及到元记忆、元理解、元模仿、元交流、元学习、元语言等具体方面.根据Flavell等人的观点,元认知由三个成分构成:①元认知知识,即认知主体具有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认知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②元认知体验,即认知主体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③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是指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监控和调节的过程。
一.元记忆的发展
    元记忆(metamemory)就是记忆者本人具有的与记忆有关的知识信念及监控系统,是记忆者对自己记忆
标签:

内隐性社会认知

分类: 孙乐乐的读书笔记
 

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辩析

    可以说,内隐学习、内隐记忆、无觉察等都是无意识加工概念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不同表现。引文介绍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的概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辩析。由于内隐学习,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很多。在此,我就把重点放在无觉察知觉及与内隐学习关系的剖析上。

    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Reber最早于1967年提出内隐学习一词,并将内隐学习定义为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引文作者综合了前人关于内隐学习的论述,认为内隐学习是指个体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潜在结构,但之后的操作表明个体学习到了这种潜在结构,即个体无意识地获得了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一般情况下,内

标签:

儿童思维

分类: 潘燕的笔记
                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三个阶段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行为,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缺乏的鉴别能力。其实质上是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表现为不良的个性特征,譬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
   “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婴儿阶段表现为“征服物体”(theconquestoftheabject),此阶段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向。2—6岁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征服符号”(theconquestoftheabject).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指主体在体认万物时,因
(2007-05-26 21:30)
标签:

内隐性社会认知

分类: 孙乐乐的读书笔记
 

内隐自尊研究

    从认知层面上看,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所做的一种整体性评价,是个体正向自尊需要的反映,因为我们每个人通常都希望自己是有能力的、成功的、重要的和有价值的。从通过内省能否被意识到的角度可以把自尊划分为两个维度:外显自尊(explicit self-esteem)和内隐自尊(implicit self-esteem)。外显自尊可以通过自我报告的方式直接测量出来,而内隐自尊存在于自己无法觉察的潜意识或下意识中,必须以某种间接的方式才能测量。

    Greenwald和Banaji认为,内隐自尊是个体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或无法正确识别出)的自我态度效应,这种效应会对与自我有关和无关的事物产生评价上的影响。正如外显自尊反映个体的正向需要一样,个体也会为了维护内隐的自我评价而表现出满足正向需要的行为,只是个体本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