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辩析
可以说,内隐学习、内隐记忆、无觉察等都是无意识加工概念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不同表现。引文介绍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的概念,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辩析。由于内隐学习,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很多。在此,我就把重点放在无觉察知觉及与内隐学习关系的剖析上。
一 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Reber最早于1967年提出内隐学习一词,并将内隐学习定义为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引文作者综合了前人关于内隐学习的论述,认为内隐学习是指个体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潜在结构,但之后的操作表明个体学习到了这种潜在结构,即个体无意识地获得了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一般情况下,内隐学习研究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标准是主观阈即(subjective
threshold)。所谓主观阈限,就是指被试声称自己只是猜测,而判别反应却高于随机水平的点。
内隐学习的研究中,常用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人工语法范式(2)复杂结构范式(3)非显著协变关系范式(4)序列学习范式。无论研究范式的形式如何变化,它们的构成要素都包括特定的学习材料、指导语和测验。学习材料必须包含一个复杂的、不可外显获得的内在规则;指导语则必须使被试注意集中于学习项目本身,而非内在规则;测验阶段,用于检测个体是否将规则迁移到了新的材料中,以间接推断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某种底层规则。
二 无觉察知觉(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
无觉察知觉是指刺激没有被个体的意识所觉察,但却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换言之,个体无意识地对外办刺激进行了加工和反应(Berry,Dienes,1993)。通常使刺激呈现不被意识觉察的方法有:注意分配法,即刺激呈现在未被注意的位置;刺激快速呈现法,即刺激以极快的速度呈现;掩蔽法,即在刺激呈现后进行掩蔽(Merikle等,2001)。
无觉察知觉的研究范式有经典分离范式(意识与无意识效应分离)、相对敏感性范式(无意识效应大于意识效应)和间接-无直接数据模式(意识效应为零)等。其中经典分离范式与相对敏感性范式所使用的无意识标准均为主观阈限,而间接-无直接数据范式则使用客观阈限为无意识标准。主观阈限是被试声称不能觉察知觉信息而能进行判别反应的水平;客观阈限是被试的判别反应为完全随机水平。
根据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只有当阈限以上和以下的结果有质的差异时,该阈限才是有意义的无意识区分标准。于是研究者(Merikle,Reingold,1990)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主观阈限能更好地区分意识与无意识。
三 内隐学习与无觉察知觉的关系
无觉察知觉和内隐学习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属于无意识加工。但是,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心理过程,在许多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1、两者的相同点
内隐学习与无觉察知觉的相同点包括:(1)刺激呈现的无意识性(2)操作过程的无意识(3)实验逻辑相同,被试都声称自已没有注意到学习材料中的内在规则,和没有觉察到刺激的呈现,他们都认为自己仅仅是在猜测,但是实际操作结果却超出了随机水平(4)无意识测量标准相同,主观阈限是内隐学习与无觉察知觉的测量标准,无论是内隐学习的规则知识还是无觉察知觉的刺激呈现,都必须低于主观阈限。
2、两者的不同点
项目
类别
|
无觉察知觉
|
内隐学习
|
学习材料呈现方式
|
直接呈现
|
间接呈现
|
学习材料复杂程度
|
较为简单的刺激表面属性
|
隐藏在刺激表面属性之下的较为复杂的规则知识
|
认知过程
|
较基本、简单的知觉过程
|
涉及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复杂的认知过程
|
应用范围
|
听觉、视觉等神经心理学领域
|
认知心理学理论及社会实践
|
参考文献:聂晶,郭秀艳.内隐学习和无觉察知觉辩析[J].心理科学,2004,27(1):130-13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