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09-07-06 14:59)
标签:

北京

平谷

山区

送戏下乡

文化

杂谈

分类: 社会杂谈 Social By-talk

    习山/绿之光

    7月4日下午6点左右,和几个朋友路过平谷区熊儿寨时,被一阵音乐声留住了脚步。寻声而去,原来是北京京剧院正在为山区的乡亲们送戏下乡,准备演出。

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狭窄的乡间街道上围拢着数十人,由于天热许多人还光着膀子,脚下踩起的尘土与汗味从人群中弥漫、扩散。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不知演员如何表现?正是这一疑问让我们挤进人群,一看究竟。大约10多分钟后,雨点随着雷声骤然而至,主持人也出现在了场子中央,演出和雷雨一同开始了。

开始先是舞蹈,年轻的姑娘丝毫没有受天气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跳的相当认真。大家也给与了她们真诚的掌声,使她们和她们的舞蹈一样显得那么淳朴、美丽;节目一个比一个好看:京剧清唱、唢呐演奏、快板书、穿插的舞蹈等节目都十分精彩,关键是演员们都很卖力气、投入,很真诚!

 

标签:

农村发展

妇女

赋权

杂谈

分类: 社会杂谈 Social By-talk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她的课让我明白了中央的政策和法律,还有。。。。。。我非常感谢这些老师,也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绿之光的老师们给我这次机会。我回去要把学到的知识向乡亲们多介绍,动员大家参与农村的建设,回报各位老师。”参加培训的农村妇女学员们在总结时争先发言,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她们对这次学习机会的珍惜,也洋溢着她们收获知识、自我赋权后内心的快乐与自信。

    农村妇女骨干培训活动是绿之光于2008年启动开展的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活动之一,其目的在于为中国最缺乏发展机会但潜力巨大的农村女性提供一个走出来、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们邀请了国内长期关注农村和长期为妇女说活的知名学者、教授参与培训活动,引导、启发大家思考、认识参

标签:

津巴布韦

父母

埋葬孩子

美慈组织

杂谈

分类: 社会杂谈 Social By-talk

也就在60多年前,大多数的的中国人还是饥寒交迫,瘟疫肆虐,生死由天。人们除了必须面对饥荒的威胁,各种流行性传染病更是难以逾越的鬼门关。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尽管我们的许多农村还很贫困,尽管许多人依然看不起大病,但吃饱、穿暖和疫病的预防与控制,早已不是问题。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们,估计很难想象仅仅几十年前我们先辈的那种生存状况,更难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世界,还有许多的人们,依然过着和60多年前我们先辈们一样的日子,甚至更糟!

最近我收到了国际美慈(Mercy Corps )组织的奥尼尔先生的一封信,信里介

标签:

警惕

过量灌溉

带来的

水文

生态问题

生态灾害

杂谈

分类: 绿色论文  Green Papers

    我国的农业灌溉普遍存在过量灌溉问题,同时,由于灌溉的渠系防渗水平低,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一方面抬高了地下水位,另一方面使下游河道水文条件恶化。

    大范围的过量灌溉必然造成地下水位上升。研究表明灌溉是影响地下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由于超量灌溉,超过了田间最大持水量,造成大量灌溉水的深层渗漏,从而抬高地下水位。根据陕西泾惠渠灌区1954-1959年的调查资料,灌区受水面积平均每亩超灌57.4m3,折合水层为0.086m,相当于抬高地下水位0.91m。另据该灌区1960-1962年观测资料,田间渗漏补给地下水量每年平均1880-2520万m3,主要在冬、春季,如1963年冬灌,实灌面积24.7万亩,田间灌水总量2555万m3,平均灌水定量99.4 m3 /亩,每亩超灌52 m3,折合水层厚度0.078m,相当于在25万亩的面积上抬高地下水位0.82m。另外,各级输水渠道渗漏量也是地下水位抬高的重要原因。根据泾惠渠灌区1956-1958年调查资料,各级输水渠道渗漏量占渠首引水量的41-43%,渗漏量占输水损失量的97%。大量的渠道渗漏,形成沿渠地下水向两侧渗流,造成大面积地下水上升。若将上述各年渠道渗漏量平均于全灌溉地区,则折合抬高地下水位为:1956年

标签:

影响

地下水位

人为因素

杂谈

分类: 绿色论文  Green Papers

    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具有水质清澈、分布广泛和可就地调蓄利用的优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贫乏,但其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却占全国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8%而且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量的比例也高于南方地区。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这些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