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2-09-04 12:43)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1、还是很爱汤显祖。看过那么多昆曲的戏,最爱汤氏的词。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戏剧太厉害。生死穿越,人蚁之恋。非童话非魔幻,却比那些更百无禁忌。明代呀明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2、喜欢淳于棼百般无聊独饮的戏。大槐树树影婆娑,依旧年轻清俊,没有生活摧残痕迹的小明蓝花白衫,为人去欢宴不再而落寞惆怅,借酒消愁。这个场景多么清渺虚妄,却切中时间的琴弦。那日在青果,对清华大学京昆社团的学生们说,昆曲中的伤春悲秋,修复我们这个民族愈来愈粗糙的灵魂。“好伤感人也。”多么动人的民族情绪。当代人似乎早不知惆怅为何物了。


3、入蝼蚁之国,出蝼蚁之国的戏份都很欣赏。初入世界,我们何曾不是这般小心而新奇,茫茫黑径通往何方?可是再好的运气,再丰富的经历也难免为莫名其妙的因素折损。当你我出得槐安国,也是这般失魂落魄么?还想回去么,还有情么?淳于棼梦醒,一杯茶尚有余温。可是他真的梦醒了么?


4、赞一句台湾人对于服饰的审美,虽然南柯记的故事发生在唐朝,服饰与唐朝也无太大关系。但槐安国的服饰好有想象力,尤其是紫衣官的披风,顺带也赞一下周鑫同学,不多的戏份演出有仙

标签:

杂谈

分类: 采访

http://s9/middle/4bd5d131nc497f5c68128&690
http://s5/middle/4bd5d131nc4989f92a164&690

诞生于1598年的《牡丹亭》自问世以来已经演了四百多年,近三十年来,由还活跃在舞台上的老中青三代演员推出了不下数十个版本。其中“张继青版”不仅被白先勇先生相中,作为引发昆曲复兴浪潮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指导版本,多年来也广受赞誉堪称经典。但随着昆曲大师张继青年逾古稀,已少有上台,这个版本也濒临失传的危险。好在在张老师的悉心传授下,她的嫡传弟子单雯也成长起来。继2010年12月,由江苏省昆剧院当家闺门旦之一单雯和“台湾昆曲第一小生”杨汗如合作的张继青传承版《牡丹亭》成功演出之后,本月13日,在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李鸿良副院长等新班子成员的

(2012-05-07 01:41)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在大型纪录片《昆曲六百年》里,有段讲述令我关注又动心。说的是唐诗宋词,当年也是谱了曲子,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来唱的。可是这些曲谱,流传下来的很少,那么我们到哪里能找到呢?

源自唐代宫廷音乐,诞生于雅集中的昆曲

据中国极少数的研究古曲谱的专家之一傅雪漪考证,昆曲里相当眼熟的《步步娇》、《醉扶归》等,正是唐宋词牌,而又因为昆曲对唐宋诗词曲牌的引用,才使得这些祖先的音乐元素得以保存。

那天在先锋书店与白先勇先生谈到《昆曲六百年》,一边的章诒和女士插话道:“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昆腔六百年》吧?当时除了昆山腔外,还有海盐腔、余姚腔、杭州腔、弋阳腔……所以昆山腔有六百年,真正演变成昆曲还没有六百年。”章女士是戏曲研究专家,她的话当然有一定依据。

而说到昆曲的起源时间,最终为昆山腔改良做出关键性贡献的魏良辅的推算更早,他认为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在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的著名伶工黄旛绰所传,所以最后形成的昆曲除了各种地方腔、民间小调之外,还有宫廷音乐的元素。这也就是后世流传的昆曲,为什么能给人高古典雅、遗世独立、如闻仙乐的感觉之缘由。

说到昆曲的诞生,除了技术层面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