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双语育儿 |
很多少儿英语培训打出“沉浸式教学”的广告,而伍教练看过不少语言发育研究也比较认可“沉浸式”学习。我们根据自己的直觉理解,像鱼在水中游那样,完全沉浸在一门外语的环境中,应该是最有效率的语言习得方式。
经常有网友问伍教练:“每天的英语输入量达到多少算是比较合适的量呢?比如看多少词汇的文章,听多少难度的听力什么的。”我的答案就是听说读写实现英语的“饱和攻击”,相当于“沉浸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身边的所有电子产品(手机、电脑、单反……)从系统到应用全部设置成English,这样在国外国内都没有太大区别,“沉浸”在纯英语的虚拟空间了。
如果是给小朋友沉浸,讲究就多一点,今天就看看“沉浸式”教学究竟是怎么玩的。
过渡到用英语上数学课
分类: 双语育儿 |
人们普遍相信:学外语的年龄越小学得越好。“语言关键期”假说认为到了十几岁之后,大多数人再努力学外语也无法到达母语的水平,而小孩子是“语言天才”的原因可能是大脑可塑性高、神经发育未定型。因此,大家(包括伍教练)纷纷在孩子小时候实施双语教育。然而这个假说的确切机理仍然是一个谜,也可能不是大脑神经发育的原因,例如有新的观点认为:人长大后学语言的条件没有小时候那么好了。
18岁后学外语就学不好了?
2018年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学院、哈佛大学的联合研究A Critical Period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2/3 million English speakers(论文通信作者是大名鼎鼎的Steven Pinker)在线测试了669,498人的英语语法水平,表面上的结论仍然是“年龄小学语言有优势”——在18岁之前开始学外语,掌握的语法水平达到母语级的机会大大高于18岁之后才开始学,似乎成人的语言
分类: 听说和写 |
如果你要练英语,这个频道确实不太合适,因为它大部分时间是播放音乐,少量时间DJ讲解、和音乐家对话,还有半点整点有时会安排新闻简报。论说英语的“干货”比例,3台不如一半访谈说话一半放英文歌的1台、2台,更不如全是说话吹水的World Service、4台。
但是,BBC Radio 3自有它的魅力——谁说它是用来学英语的?人家是用来欣赏高雅音乐的。换一个角度看,用英语听高雅音乐,这个台可能是绝佳的选择——其最大竞争对手Classic FM的网页勉强登上去也很难在线收听,而在天朝用“每听”,3台几乎没有断连的。
其实3台在英国的收听率也很难看,《卫报》报道过它
分类: 听说和写 |
2020年,GPT-3问世。这是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 开发的文字生成 (text generation) AI,其1750亿个参数引发业界震动,比上一代的GPT-2足足多了100多倍——GPT-2在去年问世后一度被称为“史上最危险的AI算法”,引发“机器人末日”恐慌……
GPT-3的参数比微软的竞品Turing-NLG多10倍
GPT-3能够出色地完成很多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例如根据人类语言快速生成数学公式、网页应用、编写财务报表、撰写新闻等。很快,基于GPT-3的聊天机器人也出来了,能够跟你像模像样地谈天说地、谈情说爱。有人估计,AI按照目前的速度进化下去,在不久的将来聊天机器人也许能通过“图灵测试”,让你觉得AI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非机器……
分类: 词汇阅读 |
“你说你2万3万词汇量,让你做个英语自我介绍磕磕巴巴的有啥用。还不如词汇量只有四五千,但都是听说词汇量,每个词汇都很能打。”
词汇历来是国内英语教育的死穴,很多英语老师自己的词汇量都不过万,所以“少而精”的观点相当有市场,出现上述意淫观点不奇怪。如果换一种表达,是不是似曾相识:
“每月收入2~3万的人,幸福感不如4~5千的人,钱多烦恼也多、压力大……”
其实早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词汇量跟收入水平成正比。英语词汇如此,中文词汇何尝不是如此?现在不少家长学生花每小时几百元的天价找老师辅导,其实免费的资源在网络上随手可得,运用丰富的中英原著资源+强大的词典工具(含丰富的词库资源),就可以提升我们语文和英语能力,用“技术红利”改变人生命运。
分类: 听说和写 |
在国内听英文有声书不容易,免费优质资源尤其贫乏。过去在网易云音乐上还有人上传一些不错的作品,例如Gone Girl(消失的爱人),后来果然消失了……现在喜马拉雅等国内有声书站点满目都是假英语,也就是“英语爱好者”自嗨罢了,没意思。
最近好不容易在喜马拉雅找到George
Orwell的1984朗读版——这部经典本来就沉重,加上录音有年头了,很不清晰,要听懂相当不容易,我经常听着听着就走神了。
如果你热爱文艺,又找不到合适的有声书,不妨听听BBC Radio 4
Extra。不喜欢时事新闻、人物访谈的朋友也可以看过来。这个英文电台播放相声、广播剧为主,文艺范十足,尽管节目内容多为3年前的节目存档录音,或者是其他台播过的“炒冷饭”。
分类: 听说和写 |
听有声书相当于用耳朵代替眼睛,能一边干其他事情一边“读”书。伍教练是骨灰级听书迷,从小就爱听电台中的经典小说联播,在吃饭、走路甚至洗澡的时候听,乐在其中。近年来我全面转向听英文有声书,发现相当有挑战性:遇到生词怎么办?经典的阅读透析法中,我们可以查词典,但大部分有声书都是没有字幕的,查不了生词往往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令听众渐渐走神,最后放弃。
技术在进步,当今的词典app前所未有的强大,完全可以做“听力透析”,可以大幅度提升听有声书、无字幕电影、电视电台新闻等媒介中英语的理解程度,带着任务听还能保持极高的专注度。
Gone with the Wind
听完希拉里的What happened,我继续在喜马拉雅上转战英文有声书《乱世佳人》,正好配合在可汗学院自学的美国内战史。每日英语听力、多看阅读也有有声书,但大多是
1跟孩子说说英语。
2跟孩子多说英语。
3跟孩子只说英语。
想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的国内父母,如果连1都做不到,建议洗洗睡,因为那些磨耳朵、读绘本、自然拼读之类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日常交流基础上。
根据语言发育的规律,2对孩子的双语发育来说,在语言输入的数量比例上仍然不够。
3算是及格了,但国内父母的口语表达很贫乏。
下面的研究告诉我们,缺口究竟还有多大——
The 30 million word gap
研究发现,父母爱吹水扯淡不是坏事,孩子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普遍更优秀。九十年代美国的研究就显示,穷人家的孩子语言发育比较差,可能因为他们听到父母说的话词汇不够丰富。著名的“3千万词汇差距”(30 million word gap)就是说,美国的研究发现低保户家庭孩子每天只能听到8600多个单词,工薪家庭的孩子是1.75万个单词,而上等人家庭的孩子是3万个单词,那么到4岁的时候,穷人家的孩子只能从大人嘴里听到不足1
分类: 词汇阅读 |
学英语,指的是学校精读、精听《新概念英语》、大中小学英语课本等教材(“假英语”)的那一套,也包括试图用精读、精听的方式学习英文原著、电影等“真英语”——
这是浪费时间,严重违背人类语言发育的规律。对的,我们花了很多年学英语,花了很多钱学英语,纯属浪费时间,既学不好,也没有用。
伍教练的建议是:不要再学英语了,改成用英语吧!透析法就是专门为非英语母语人士研发的用英语方法,一句话总结:
用“真英语”的时候查词典app,用得越多词汇量越大,词汇量越大用得越好。
词汇中心论
透析法可以双向处理任意两种语言的信息,从英文到中文(正透析),从中文到英文(逆透析),量产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持续增强听读(输入)和说写(输出)的语言使用能力。这个方法可以在手机或电脑上完整运行,利用机器的效率弥补人脑在记忆上的短板。形象地表述,就是用手机上的词典app对中英文信息进行“透过——析出”,每日大规模处理词汇,给由原著组成
分类: 词汇阅读 |
最近伍教练以每天读得1万词的速度横扫了美国股神Peter
Lynch的投资宝典One Up on Wall Street(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接着又横扫了拖了很久都没读完的A Brief
History of 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简史)、How Children Learn
Language(孩子如何学习语言)、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 Birth to
Age
5(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0~5岁)等开读很长时间都没读完的英文原著。如果你抱怨没时间读书,读英语读得很慢,大部头读不进去,不妨也试试#每天读1万词#,形成习惯之后你可以一次性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还让你掌握一个极其强大的学习工具,为人生开挂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