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稿《伸手》入选
http://s4/middle/496e0376tc9ef327802f3&690
内容简介
中外名家用经验书写着人生,用生命创造着价值,用智慧追寻着梦想,他们的名作名篇给我们留下了恒久流传的艺术之美,传递着历久弥新的情感,更让我们在阅读中感悟到人类追求梦想的执著,和实现梦想的勇气。
由《开学第一课》编写组编写的这本《名家名篇经典阅读:光明与梦想(青春版)》收录了中外名家名篇30篇,包括:海明威的《大双心河》,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沈从文的《野草乱长》,丰子恺的《过年》等。
《名家名篇经典阅读:光明与梦想(青春版)》是国家教育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主题拓展阅读经典系列之一。
塞尔玛·拉格洛芙
(瑞典)
(1858—1940)
瑞典女作家、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于1858年11月20日出生于瑞典中部韦姆兰省的一个军官的小庄园——莫尔巴卡庄园,并且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年和晚年。她的父亲是位陆军中尉,结婚后一直居住在莫尔巴卡庄园,从事农业劳动。劳动之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朗读诗歌和小说。父亲酷爱文学这一特点以及热爱韦姆兰家乡风俗习惯的传统是拉格洛芙从她父亲那里获得的两项极为宝贵的遗产,对她的
文学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描写童年和青年 时代的作品中,父亲往往成了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她在世时,每
年父亲生日,8月17日,她总是要邀请庄园里和附近的乡亲们来 庄园聚会庆祝,以示对父亲的怀念。
除了父亲以外,祖母和姑妈对拉格洛芙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她们两人心中装着讲不完的丰姆兰民间传说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讲起故事来语调感人,表情丰富,孩子们喜欢围着她,从早到晚听她讲故事。
那些瑞典和北欧的诗人、作家以及丰姆兰地方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极大地影响了拉格洛芙艺术的早期阶段。
拉格洛芙出生后不久左脚不幸成了残废,3岁
《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62年,共分为四卷,通过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马国”的游历,反映了当时现实中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部讽刺文学的巨著,充满了作者的奇异想象和幽默夸张的情节与对话,那些虚构的童话般的世界里,也隐含着作者对自己理想社会的追求。
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靠叔父抚养长大。1686、1692和1701年分别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学士学位、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和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此间曾任邓波尔爵士私人秘书、英国国教会教士以及乡村牧师等。1710年到1714年为托利党内阁大臣主编《考察报》,托利党人失势后,他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作圣帕特尼克大教堂的副主教。斯威夫特以大量政论和讽刺诗等抨击地主豪绅和英国殖民主义政策,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而他的讽刺小说则影响更为深广,所以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水孩子》是金斯莱专为孩子写的一部古典童话名著,也是1906年牛津大学选定的英国儿童的教研书。故事讲述了在英国北方一个大城市里,一个名叫汤姆的扫烟囱孩子,受尽自己师傅的虐待,幸亏仙人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