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3 12:13)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正在专心上班时
手机突然收到一条中国银行发来的通知短信
只要是银行的通知短信
跟money休戚相关
必定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一眼瞄去,竟然是存入工资
不竟喜出望外
怎么工资提前到月底发了
难道是公司像缅甸总统一样大发慈悲、大赧天下!
真是普大喜奔,我好感恩戴德哦!(我会用成语吧)
不过再定睛一看
心里一下凉了半截
怎么才900多元!
天呐鲁,这怎么够养家糊口还房贷呢!
一定是公司搞错了
一时激愤,想马上去找人力资源部理论一番!
突然,我一下反应过来,
不对,我现在的工资卡是招商银行的,不是中行啊
细细一想,中行应该是上一家公司——深圳机场的工资卡
马上上网查证一下:
陈戎铀的中国银行卡,果然!
果然是上一家供职公司“深圳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发的工资!
不过,我自从15年1月从深圳机场离职,已经离职半年了啊?!
怎么还在给我发工资呢?
真是有一种天上掉下馅饼的暗爽
不过,一定是有原因的
难道这是对我曾经做过的优秀项目的奖励?
那到底是哪个让人耳目一新的项目呢
能让公司这么念念不忘,离职了还发资金
于是我陷入了自恋意淫的回忆……
啊!想起来了,难道是上次给央视《日出东方-晨光中的人们》这个专题栏目
策划拍摄的那期节目得了普利策奖了?
那次可是我们在一个冬天半夜策划,凌晨四点冒着机坪刺骨寒风起来拍摄的
展现了一名机务人员在平凡不为人知的岗位上
怎样辛勤保障航班和大家的安全
或者会不会是联合深圳市宣传委和交通运输委
协助拍摄的这部表现我们大深圳交通运输盛况的宣传片获奖了呢
其中那个炫酷的延时摄影镜头
是我们爬上高高的航空指挥塔,拍了三个小时拍出来的
从下午拍到了晚上,
傍晚时,夕阳把深圳湾的海面染得金黄,
炫丽的晚霞美不胜收,只可惜晚上这一段没有剪进去
可是,要是这些项目真得奖了,
奖金至少应该十万起跳吧,不可能是这个项目
那会不会是去年曾参与制片统筹的两部微电影
得到什么独立微电影奖呢
比如这部幽默有趣的《来自非洲的你》
当时撰写的简介文案如下:
快乐是出发前的期待,快乐是思念中的归来;快乐是在匆匆一别、往来如风的时候,突然停下来,彼此回眸一笑、亲吻拥抱。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在机场上演,旅途也因驻足而张扬出快乐的生命况味!《来自非洲的你》,来自机场的快乐奇遇!
比如还有一部走温情催泪路线的《22年》
这两部微电影算是我参与过的最大剧组了,镜头场地演员繁多,调动拍摄是异常的累啊
可是这两部“大制作”的微电影,是团队协作的功劳,
如果要奖励,也不应该只奖励我一个人啊
所以,最有可能获奖的,应该是这部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小清新微电影
相比起来就简单多了,虽然也粗糙得多,但是,我们是小清新哦
对了,想起来了
去年为了对内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外对展示深圳机场发展变迁、安全服务
组织了首届公司内部微电影大赛
没想到比团委选举、工会代表等活动有趣得多,获得热烈反响,在初赛内部投票时
就把公司服务器弄崩溃了,最后数据精零重投
但是作为比赛的组织者,因为避嫌原则
上面那部我们新闻中心拍摄的微电影不能参与投票
为此我们傲娇地生气了好几天
所以难道事隔大半年之后
公司为了安慰我的娇情
补发了奖励吗?
但是这么一想,又实在是太娇情了
唉,自恋了这么久
想想其实也没做出什么丰功伟绩,
为何事隔半年还要发我奖金呢
不会是仅仅因为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想去年,也就是2014年
也就是距2013年深圳机场搬到新机场的一周年之际
(专业的说法叫“转场”)
我在发着39度高烧之际,
也坚持执行了一周年的庆祝活动哦
但是这种想法是最幼稚的啊,
因为公司都是最看结果的嘛
如果没有出结果,就算发烧发到烧糊了,
也是没有用的嘛
那到底为何离职半年还要发奖金给我呢
难道只是为了试探我的诚信
对了,现在不是要执行个人征信了吗
难道这是钓鱼执法,试一下我诚不诚信
会不会主把这钱退回去?
天呐鲁!好腹黑的手段!
那我到底要不要主动提出来,把钱退回去呢?
(未完待续)
附,上文提到的视频资料:
1、央视《日出东方-晨光中的人们》专题栏目
2、深圳市宣传委和交通运输委宣传片
3、深圳机场微电影《来自非洲的你》
4、深圳机场微电影《22年》
5、深圳机场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微博情缘》
6、深圳机场转场一周年纪念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在中国农村,6100万孩子的成长,没有父母陪伴,这个数字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李建英和哥哥为父母准备了一小坛鱼酱,清晨五点,分别的时刻到了,一坛家乡味,被带往1000公里外的家乡,也许有一天,他会以新的形式在他乡重现。 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他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出发,又是一次千里跋涉;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http://s13/mw690/001jfjxhgy6J1jFXWZmdc
http://s10/mw690/001jfjxhgy6J1jGL8mJ29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
徽州,榨油留下的饼渣,是庄稼最好的肥料。 陕北的窑洞前,张世新的儿孙们,挂出了自己制作的面。 莽山瑶族,仍然感恩来自大山的馈赠。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燃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http://s8/mw690/001jfjxhgy6J1jHr6pp77
原链接:http://cloud-wind66.blog.sohu.com/139202997.html
其实自己的博客很早就开辟了科幻这个专栏,本意就是把自己读到过的好的科幻小说全部推荐出来给大家欣赏。自己倒是经常在满足自己对于科幻这个领域的渴求,精彩的科幻小说也读了不少,却老是没有专门花个时间来弘扬一下,心里颇感惭愧。时值2009年了,却要借2003年的精彩科幻来开局,看来和那些同样喜欢科幻的朋友们比起来我真的落后了。
废话就不多说了,这本小说集里收集的故事其实在《科幻世界》这样的杂志上面都有登载过,现在在这里结集出版,刚好满足了我重温一遍的美好愿望,也方便更多的科幻爱好者寻求他们的梦。
《伤心者》,作者,何夕。细腻的笔触和最接近于现实生活场景的描写很容易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作者以自己的名字给主人翁名民,由一个普普通通的科学研究者一生的故事来引出我们科学史上众多的伤心者,在伤心者们生活的年代被认为是无价值的科学研究无一不在后世的科学理论的升华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所有的伤心者的名字都是在若干年后被人们记住的。也许这些科学家们从来就没想过让自己的名字流传百世,他们有的仅仅只是队自己所拥有的理想的不懈的追求,但在理论和行动得不到认可的时候所承受的东西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吧!
《生存试验》,作者,王晋康。这篇故事所描述的东西就比较远离我们了,它讲述的是在一个不知名的故事星球上,一群孩子在一个机器人妈妈的照顾下对自身进行强化训练以更快地适应温室外恶劣的自然环境。故事的设想很简单,无非是地球环境不适合居住了,大家在新的星球寻找可栖息地的历险,对于各种层次的读者群来说都易于理解。文章本身不是以创意来吸引读者,他所反应的应该是生存过程中的人性,不论是孩子之间的矛盾、团结、互助还是他们对机器人妈妈的误解,所有的东西都真真实实地反应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情况下的情感反应。故事的结局并不算结局,大温室的生态循环系统停止的同时也标志了孩子们新生活的开始,虽然未来是未知的,但总有未来在等着他们。
《蚍蜉的歌唱》,作者,星河。这篇文章的创作非常凑巧,在作者把文章到一半的时候,“911”事件就爆发了,而文章也恰恰就是描述极端激进分子用电船破坏城堡的故事。所不同的是,文章所描述的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拉登的飞机与文里提到的电船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而世贸大厦在城堡的面前真的就像一颗小石子和大山的差别,当然,要是激进分子饿计划成功,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肯定是“911”事件的若干倍不止。网上对于这篇文章的讨论以水木清华的BBS最有代表性,忠实的科幻读者们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和讨论了这篇文章,其中最多的还是把它与“911”事件进行比较。其中有一个观点似乎支持者比较多,那就是撞世贸大厦的恐怖分子的目的性明显没有文中的“蜡笔”(激进分子的代称,挺美的一个名字)来的单纯和高尚。虽然在我看来,两者的做法都不可取,因为不论怎样,在他们眼里的所谓的成功都是以牺牲很多无辜的生命为代价的。
《春日泽·云梦山·仲昆》,作者,拉拉。首先在这里对作者表示歉意,其实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拉拉的作品在国内的科幻市场都能算得上是大作了,但由于对这个名字的抵触(“拉拉”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就是英文“lesbian”的中文解释),错失了一睹大作风采的机会。直到翻开这篇文章,才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懊悔不已。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女孩的感情就是细腻,当然文章是借用了不少的历史典故,但不论是对场景的描述还是对人物内心刻画的描写都是那么容易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想要迫不及待地看下去。再配上这些中国流传了千百年的美丽传说里的同样优雅和美丽的人名地名,整篇文章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巧手工匠偃师、反叛和顺受双重性格的征夷大将军家的三公子、美丽的公主流梳、甚至栩栩如生的机关人仲昆,每一个角色都是一颗亮丽的星星,在这个虚构的场景里闪耀着他们必不可少的光华,让所有的一切都绚丽起来。还记得在我第一遍看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几乎能够把它全部复述下来,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这样风格的文章,当我兴致勃勃地把这个故事几乎一字不差地将给我的同事听的时候,他们一点也不感冒,我也只能空余叹息了!不过对于大部分科幻迷或者是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是一篇值得好好读读的故事,以史为背景,起点就已经不低了。
《诗云》,作者,刘慈欣。说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想说的是作者,当然,在这本集子数量众多的作者里我专门把刘慈欣拿出来说说并不是代表我的感情天平对于他有所倾斜,而是我读的他的书实在不是少数。关于作者本人,科幻圈里的朋友都喜欢称呼他为大刘,不论是比他长的,比他小的还是和他同辈的。原因就无从考证了,能证实的一点似乎是他很受欢迎。确实也是,他的作品相比较而言还是偏向于硬科幻多些,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而这次讨论的东西却难得地把艺术和技术放到一个层面上来讨论,虽然最后的结论还是作为智慧生命的具有恐龙形态的大牙的一句疑问:“智慧生命的精华和本质,真的是技术所无法触及的吗?”文章的相像确实很有创意,地球不再是一个实心的圆球,相反却是一个空心的气球,一个内壁贴着海洋和大陆的气球。智慧生命的进化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引以为豪的自己在文章里居然处于智慧等级的最底层,还被比我们高一等级的智慧种族当作虫子来饲养。而智慧进化的最高形态已经到了脱离实体的地步,也就是说能够幻化为任何的形态,生命的进化居然让神话故事里的想象真的成为了现实。虽然故事的最后有了壮观而华美的诗云(使用低等级智慧生命的牺牲换来的),也有技术不能解读艺术的遗憾,但对于地球人来说,意义是重大的,人将重新成为人。
《瘟疫》,作者,燕磊生。也许是人类对于自己所居住的环境爱抚还不够,最近地球母亲频频向大家发出示警信号,非典过去了甲流又来,地震过去了寒潮又来,连媒体娱乐也跟着凑起了热闹,近段时间各大电影院上映的《2012》票房稳居不下,也不知道能否激起新一轮的环境保护活动。其实文章写出来已经很久了,放在现在来看看又别有一番味道。文里提到的是一种新型的病毒,人类在感染了之后会从外到内地变为二氧化硅,六周左右的时间就会整个石化。病毒的传染性也非常高,最基本的呼吸也会毫无例外地被传染。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级各部门都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了,文中的主人翁就是措施下诞生的专门负责焚化已经完全石化的尸首的“乌鸦”。虽然最后在已经获得能够成为安检员,彻底进入安全区的资格后,他还是为了自己对事情本质的认识而选择了和自己所爱的人一同石化。最后,还想说明的一点是,文章还从某个角度反应了人类这个种群的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在这样大规模的瘟疫爆发的情况下,人类还是延续了下来,并且再次欣欣向荣,继续传承文明和艺术。所以,大家要对自己有信心,即使是真的世界末日来了,大家也能挺好去的,当然,环境保护还是时刻不能松懈,为地球母亲做的事情,她会看到的。
《地铁惊变》,作者,韩松。科幻科幻,也许已经习惯了用科学的方法来思考身边的事物,尤其是在阅读科幻小说的时候。刚开始进入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在想要是现实生活真的出现像文章描述的这种状况怎么办?等看到结尾的时候才彻底地明白这篇文章真的是篇纯想象的构思,虽然没有什么深层次的东西可以发掘,但作者的想象力是不得不佩服的。由于想象比较独特,故事的内容我就不在这里概述了,留给感兴趣的读者自己去品味。
《斯克伦岛的新移民》,作者,七月。从这篇文章的叙述手法和描写来看,在这本集子里的众多小说中,它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写实小说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文章百分之九十都是处于风平浪静之中,虽然或多或少都有对最后即将揭开的秘密的暗示,但似乎都不甚明显,让人无从去很好地推断文章将向哪个方向发展。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其实归根到底,文章讲述的还是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两个界面上发生的事情,通过对虚拟世界里人的生命无限以及获得永生的人却要千方百计回到现实世界的描写,文章留出了两个问题给我们思考。一是虚拟世界还真的可能成为人类世代追求长生不老的有效助力,二是如果长生不老能真正地实现,对于我们人类到底有什么实在的意义。
《偶遇》,作者,柳文扬。与之前那些大作相比,这篇文章确实只能算的上是个小不点了。它以我们大家都熟识的网络恋爱为主线背景,把网络和现实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几乎让人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的界限了。在这里,“偶遇”让网络中热恋的人们在现实中有了相遇的可能,可真正的相遇之后,是否还能延续网络上的美好呢!其实答案在经历过网络交友以及恋爱的人心里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喜欢文章开始时的那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火焰·火焰花》,作者,孟龙。名字很美的作品,男主角叫火焰,女主角叫火焰花,看似天生一对的名字最后却没能走到一起。一位过上了平淡的生活,一位为了所有底层人类的理想牺牲了自己。故事是以科幻元素里经常提到的基因为主题,却塑造了一个能触动人内心深处某些东西的故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还是不能消除贫富的等级差距,在基因能够自由排列从而优化人类的时候,还是越有钱的基因越优异,贫穷的人连要个孩子也难。故事的男主角就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但他在生命科学、信息、数学等多方面展露的才华连高贵血统的人也不能忽视,虽然他的基因序列号按排列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而女主角则是一个典型的想通过婚姻进入上流社会的美丽女子,她的生活本应该和所有的嫁入豪门的女孩一样,却因为火焰的一句话“我在我的路上”而开始了自己独立自主的新生活,按常理的发展,不管是多少年后两人都应该在一起的,男主角却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全人类的幸福而牺牲了自己!虽然是一则科幻故事,但反应的社会现实确实引人思考的!
《高烧290》,作者,潘海天。依我的个人兴趣而言,这篇文章在推荐的这些文章里是最不能吸引我的了。但是,不吸引我并不代表这就不是一篇好文章,文章讲述的是作者的好朋友发明的机器人在正式启动之后并没有按照常规设定的程序运行(原本设定的智能数学机器人却变成了一个诗歌写作特别出彩的文学家),而这一点恰好被聪明的作者用于追求中文系漂亮的系花和才女。当然故事的结局并没有让所谓的“感情骗子”获得他理想的爱情,机器人也回复正常,变回了真真正正的智能数学机器人。生活就这样回到了平常的状态,引发给我的思考似乎就是不论什么事情,欺骗者好像都没有好果子吃。其实文章更像一个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经常讲到的标准记叙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首位呼应,有始有终,读着读着,中学的课堂时光仿佛又回到了自己跟前。
《永远的朋友》,作者,九戈龙。正如编者在序言里面说到的,这篇小说严格按照分类是不能划分到这本集子里的,因为它描述的是一个电脑游戏里的故事,应该是一篇游戏小说。虽然不能归为一家,但文章的主题确实很不错,朋友永远是个热门的话题。文章的故事很好理解,只要会玩网游的读者都能明白故事里所提到的一些诸如装备,升级之类的术语,但你千万不能把它等同于网络上那些千千万万的玄幻类小说,应为要论想象的奇异,情节的曲折,还有法术的绚丽这篇文章都及不上他们,但文章所反映的主题却能在读者的心里引起共鸣。朋友,既是一个让人愉悦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品的最后似乎是一个让人满意的结局,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们呢,是否都能如此?
整本集子的推荐在这里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整整一周的时间哦),完不完满那就还得朋友们去评说了,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想把自己读到过的好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科幻确实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因为他让我们的想象有了腾飞的空间,在此,顺带把祝福献给整个科幻界,尤其是我们中国的本土科幻,相信梦想的国度终究会百花盛开的!
(2010-01-10 23:39)
标签:
阿凡达
neytiri
奈蒂筣
张韶涵
娱乐
|
|
看的时候总觉得阿凡达里的女主角Neytiri奈蒂筣有小脸,大眼睛,尖下巴,小蛮腰,骨感美,笑起来时皱鼻子,温柔时很可爱,也很倔强直率的性格很像一个人
后来想起,原来就是张韶涵呀


而且在2006年初张韶涵的第三张专辑《潘多拉》里,就有这首歌《潘多拉》。这张专辑的主打歌是张韶涵那首颠峰和里程般的经典《隐形的翅膀》。而阿凡达里的那颗星球,正是潘多拉。
所以有热心网友做了这首阿凡达张韶涵潘多拉MV:
http://v.youku.com/v_show/id_36087893.html
另外,像华润万家四楼的百誉电影院,厅小,屏幕小,尽量不要坐后面,幕布后的黑墙壁和前面的人头会影响效果。
在龙岗文化中心的中心城电影院以前仗着自己是国企,电影都是在下午1点后才有,但百誉加进来竞争后,早上就放三场。所以中心城电影院被迫上午10点放一场,下午的3D只卖80,比百誉少10块。
可见,有竞争是好事。但百誉也不是省油的灯,丫不让把外面买的食物或水带进去,但在它四楼买的爆米花就可以带进去。丫的可乐大杯10元。中杯8元。
和妈妈QQ聊天的记录,当时我有提到我们原隔周周六要上班,现改成了每周都双休的事情
我妈喜欢打麻将,所以取这样一个nichkname,是多么的直接明了、开门见山、朴质可爱,充满足着山寨的智慧和劳动人员的率真
Cry
22:51:01
我转发给你看看
Cry
22:52:00
你说爽不爽嘛
要赢
22:52:05
哦,小周六不加班你可能好好休息一下,调整自己的生活,更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Cry
22:52:43
但是要少工资
要赢
22:52:49
爽的很,只要你们年轻人想多耍一天就舒服一天是不是
要赢
22:53:19
工资少不算什么,关键是自己要学有真本领。
要赢
22:54:01
你爸这个月的工资比工人减少了点
Cry
22:54:49
耍起来咋个学真本领嘛,
我想正在利用这段时间去学驾照
要赢
22:55:18
我看见你的形象框里显了一辆小车是你们生产的吗
要赢
22:55:59
你去学嘛,小心点
Cry
22:56:18
哪里哦,学不学驾照嘛
本科生没的用,要学点真本领,失业了还能开开出租车
Cry
22:56:59
没的钱报驾校的名咋个办喃?
你不担心我眼睛啦
?
要赢
22:57:13
你去学时一定要约师傅讲清你有点色盲
Cry
22:57:35
深圳现在学车要五千了,你失不失悔?
要赢
22:57:35
我就是担心你的眼睛呀
要赢
22:58:28
开出租车你是不行的,只能学会开开耍耍车而巳
Cry
22:59:04
耍
耍 车是不是就是开车泡妞的意思嘛?
要赢
22:59:31
你真的要说五千算什么?如果钱不够我给你汇来行吗
Cry
23:00:12
不需要你汇,我有
你都晓得我现在都不为了钱
要赢
23:00:48
不是泡妞,是你和领导们外出,他们喝酒醉了,而你可以应付一下帮他们开车
Cry
23:01:30
你现很会拍马屁的嘛
十一点了
要准备睡了
要赢
23:01:54
儿子,我觉得你说开出租车是不现实的。我认为从最坏的角度打算,你搞写作还恰当一点
要赢
23:02:42
我也是十一点下线,好了,暂聊到这里,你早点休息。晚安!
Cry
23:02:49
跟你开玩笑说说的嘛,
写作也赚不了钱
现在拍领导马屁最来钱
Cry
23:02:59
好的,晚安
[电影]莫扎特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编剧:彼得·谢弗
主演:汤姆·赫尔斯
默里·阿拉伯罕
伊丽莎白·贝里奇
美国索尔·扎恩茨影片公司1984年摄制
上帝赐给天才非凡的才智,同时也把诸多苦难加诸于他们身上,正如庸才们只能永远的活在天才的光环之下,却可以联合起来对天才进行围堵和
绞杀。神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剧情简介:
1823年一个下雪天的夜晚,在维也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个名叫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老人自杀未遂。他向一位神父忏悔,讲述32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经过。
年少时的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天赋异秉早有耳闻,他向上帝祈祷,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乐坛成名。萨列里成年后果然当上了宫廷作曲家,并深得皇上的宠爱。但是莫扎特的到来让他感到地位和成就的双重危机,莫扎特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品仿佛是上帝对他平庸能力的无情的嗤笑,所以他发誓要千方百计找到机会来嗤笑莫扎特。于是一方面他通过诽谤动摇了皇帝对莫扎特的喜爱,并断绝了莫扎特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又收买了一女仆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细了解他家庭和创作的情况。他一次又一次用阴谋迫害莫扎特,但天性单纯的莫扎特却将萨列里视为朋友。最后,萨列里利用莫扎特对父亲之死的愧疚化装成莫扎特父亲的模样,要求莫扎特为他创作一曲《安魂曲》,他的用意就是利用莫扎特对死者的怀念加大其工作量,迫使他无休止的创作,把他的身体搞垮。莫扎特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临死前萨列里还在逼迫他完成《安魂曲》的未完稿……
故事叙述完毕,萨列里告诉神父,上帝结束了莫扎特的生命,而要萨列里活着受罪,他的音乐已经死亡,而莫扎特的音乐却广为流传……
影片以倒叙手法,既表现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现了追逐名利但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队指挥萨利埃里与才华横溢、但不谙世事的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萨利埃里运用手中的权力,剥夺了莫扎特的演出机会,断绝了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使他陷于贫病交加的绝境。1791年,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与无家可归的乞丐一同被葬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公墓里。
《莫扎特》是一部既通俗又具有严肃主题思想的影片,它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无知和缺乏鉴赏力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
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著名影片可视为两名音乐家的传记,除了莫扎特,还有他的同行萨列瑞。影片透过萨列瑞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瑞是一名兢兢业业的宫廷音乐家,莫扎特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出言不逊、举止粗俗的“狂人”,但上帝却把音乐的灵感赏赐给了莫扎特,使得萨列瑞妒火中烧。影片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
影片的外景地是导演的故乡布拉格,该城市是受到二战战火摧残最少的欧洲城市,也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影片有着非常华丽的布景和服装,至于表演,两位男主角在拍戏期间发生了类似他们角色的勾心斗角,但最终扮演萨列瑞的演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本片获第5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天堂来的乐声 ——《莫扎特传》
和大多数红旗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从小,就从课本里知道了有个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对这名字背后其他的一切,我一无所知。
我本可以就这样无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笛身陷地狱般的大牢,他打开扩音器,让音乐飘飞在整个监狱上空,所有的犯人,听得懂的,或者听不懂的,那瞬间,都停下来,静静地伶听。
那音乐也飘进了我的心里,从前,我竟然不知道音乐可以让人心醉,心醉,它纯粹绝美得如一个由上帝从虚无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笼罩,却无法勘透那隐藏其后的神秘。为此,我问人:
‘音乐它为什么可以这样美?’
‘因为它代表了无穷的未知,它比诗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个优雅的、曾经愤怒过的诗人,而如今,只怀揣着曾有的梦想,一心想与生活和解的中产阶级优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欢的正是那个莫扎特,莫扎特从不曾愤怒过,他的音乐是流水,从来不曾带给人世半分的忧伤,他的音乐如小鹿谏郊涮荆窒笄迦氯岫涣饔谙改澹览龆换螅拖笠桓隼吹饺思涞奶焓梗龅模挥谢独郑?br>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愿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过天使来贴近那个优秀青年的心灵的。我以为那是颗有着游吟诗人灵魂的高贵心灵,我对音乐、诗歌的无知正如我那被多年乡下尘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样,在这样精致的心灵前,我自惭形秽。除了一头投进那美妙的音符、诗句,别无选择。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终还我以颤栗,静夜里,我有时会发抖,除了这颗对着黑暗敞开,对无限极致的音乐开始学会敞开的心灵之外,我还有什么呢?我痛惜我识之太晚,我狂喜与自己终于与它相遇,抬头向前,唯有坟墓,那么,一路的流连望返,终也可以被原谅的。
那些与音乐相关的电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视线,〈大提琴狂恋〉讲述了英国历史上最负成名的音乐天才——一个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拥有同样的音乐天份,然而,一个性情激烈,偏执,狂热,而另一个平和,温柔、细致,性格决定命运,前者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提琴家,后者成为业余的长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妇女,命运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过很多疯狂的,不为外人理解的极端之事,终死于孤零,而后者却颐养天年,平安地度过此生。
这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
天才必须是偏执的,激烈的,狂热的,对喜欢的事物,有种一往无前的决心与坚持,而天才不得不对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终身地陷入与世界的纠缠之中,在被更广阔的世界所热爱的同时,与身边的一个小世界的关系屡屡开战,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恋》里有一个镜头:Jackie独在音乐场中央,所有的观众,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着亮衣,独自奏着那把提琴,她的头时高时低,整个身躯都与音乐化为了一体,世界隐去,爱情隐去,做为人的所有基本特征都可隐去,只有音乐留下,归属于于那个人群中间的孤独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会发疯,我原以为,莫扎特会是例外。那样平和,舒缓,优美的音乐,难怪所有有一对会审美的耳朵的人都会倾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疯狂,贝多芬式的愤怒,然而,每个人都懂得欣赏优美。那么,创造出优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优美,优雅得一如他的音乐,欢快地在乐谱上跳跃。
而《莫扎特传》的拍法却与我预想相悖,它没有从莫扎特自身的成长来讲这个故事,它透过了另一个音乐家萨列里的口,讲述了那个在庸才与世人的眼里浪荡挥霍的可怜虫,那个小丑般的男人,那个可怜纯真无辜的孩子,那个历史上唯一能称得上音乐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几个细节难以忘记。
一、 一个神父给叫来替老年的萨列里做忏悔,萨列里哼出几个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摇头不知,萨列里无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着哼唱起来,连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着轻打节拍,哼起那个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进维也纳的宫廷时,国王正在蹩脚地弹奏着萨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听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弹奏了下来,并即席加以润色,让音调更和谐,完美,流畅。
三、 莫扎特将死之际,萨列里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记录《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这样,一个旷世的篇章由此诞生。与此相反的是,萨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赐予他灵感。可怜的人,上帝给了他鉴别优劣的眼睛,给了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走进了音乐殿堂的大门,却不让他进一步靠近,让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过一介庸才——那种痛苦,并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轻。
无可否认这部电影的美,据说当年它得了奥斯卡八项大奖,所有的音乐全部取自于莫扎特,《小夜曲》的轻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费加洛婚礼》的华美,很多场景选用了莫扎特的歌剧片段,那些欢快乐明丽的音乐与加诸于莫扎特身上的种种厄运如影相随,音乐不断往前推,节奏越来越快,色调也慢慢变得黑暗,那紧紧注视着天才的萨列里的目光也越来越阴郁,设置的一个又一个陷井,莫扎特已无处可逃!
所以他必须早逝,其实他的早逝该算是一种福份。在这样的浮华尘世里忍受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归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宁愿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唤,他感受到了,虽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听命而去。
仅仅把萨列里理解为那个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萨列里似乎并不完全说明问题,也许,导演用他来表现了所有嫉妒的庸才们。天才总是孤独的,生活在一个充满庸才的时代,音乐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负担,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只能衬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灵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后,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丽的音乐如流水。
其实,这世界上,爱音乐者甚众,真正懂音乐的人却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乐的,倒是那个不断为他设置障碍,最终逼他走向死神的萨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伟大与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终就无缘走进那扇为上帝所宠幸者的大门,他才不顾一切,一边为莫扎特的音乐欣喜若狂或热泪盈眶,一边暗暗发誓:务必要摧毁那被宠幸者。
那些爱音乐的,奥地利的皇帝,那些宫廷贵妇,那些乐师们,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们,那些的民众,以及隔了几百年后的千山万水在遥远的亚洲大陆的中年阶级青年和山地女子,这些俗人们,他们都没听清故事的内容,他们凭直觉感觉到了天使的呼唤,却不知那呼唤来自何方,为何,将走向哪里,也不知那个小丑般纯真苦难的男人,他最终是上帝选派的使者,来人世传播来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讲起莫扎特,我说: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课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闪闪发亮。Alas, 他们会去听莫扎特,然后被感动。又一扇门被推开,Alas,莫扎特,那个音乐的主宰,音乐的神、精灵,音乐是你手中的奴隶,Alas, 那些远去的身影,所有的诗歌,音乐,行走和与上帝有关的胡言乱语,我永远心怀感激!Alas, 其实我可能会更欣赏贝多苍斗士般的激情和愤怒,然而,为了美,为了来自天堂的乐声,干杯!
原谅我,我最终不懂音乐!
在音乐中洗礼人生
____电影莫扎特影评
上帝赐给天才非凡的才智,同时也把诸多苦难加诸于他们身上,正如庸才们只能永远的活在天才的光环之下,却可以联合起来对天才进行围堵和 绞杀。神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电影<莫扎特>讲述的是1823年一个下雪天的夜晚,在维也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个名叫安东尼奥·萨列里的老人自杀未遂。他向一位神父忏悔,讲述32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的经过。
年少时的萨列里对莫扎特的天赋异秉早有耳闻,他向上帝祈祷,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乐坛成名。萨列里成年后果然当上了宫廷作曲家,并深得皇上的宠爱。但是莫扎特的到来让他感到地位和成就的双重危机,莫扎特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品仿佛是上帝对他平庸能力的无情的嗤笑,所以他发誓要千方百计找到机会来嗤笑莫扎特。于是一方面他通过诽谤动摇了皇帝对莫扎特的喜爱,并断绝了莫扎特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又收买了一女仆安插到莫扎特家做奸细了解他家庭和创作的情况。他一次又一次用阴谋迫害莫扎特,但天性单纯的莫扎特却将萨列里视为朋友。最后,萨列里利用莫扎特对父亲之死的愧疚化装成莫扎特父亲的模样,要求莫扎特为他创作一曲《安魂曲》,他的用意就是利用莫扎特对死者的怀念加大其工作量,迫使他无休止的创作,把他的身体搞垮。莫扎特最终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临死前萨列里还在逼迫他完成《安魂曲》的未完稿……
影片的外景地是导演的故乡布拉格,该城市是受到二战战火摧残最少的欧洲城市,也是莫扎特多部作品首演的地方。影片有着非常华丽的布景和服装,至于表演,两位男主角在拍戏期间发生了类似他们角色的勾心斗角,但最终扮演萨列瑞的演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影片以倒叙手法,既表现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现了追逐名利但却才能平庸的宫廷乐队指挥萨利埃里与才华横溢、但不谙世事的莫扎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萨利埃里运用手中的权力,剥夺了莫扎特的演出机会,断绝了莫扎特的经济来源,使他陷于贫病交加的绝境。1791年,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英年早逝,与无家可归的乞丐一同被葬在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公墓里。
《莫扎特》是一部既通俗又具有严肃主题思想的影片,它反映了艺术上的创新与模仿,生活中的天真与世故,人生道路上的善与恶的冲突,揭示了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无知和缺乏鉴赏力扼杀天才这一可悲事实。
这部荣获七项奥斯卡大奖的著名影片可视为两名音乐家的传记,除了莫扎特,还有他的同行萨列瑞。影片透过萨列瑞的视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疯狂天才。萨列瑞是一名兢兢业业的宫廷音乐家,莫扎特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出言不逊、举止粗俗的“狂人”,但上帝却把音乐的灵感赏赐给了莫扎特,使得萨列瑞妒火中烧。影片一改把古典音乐家当成“完人”或“圣人”来描绘的传统,颠覆了从莫扎特去世后由他太太开始的“贴金运动”,还原了莫扎特不完美的人生和完美的音乐之间的矛盾。
电影《Amadeus》(译名《莫扎特传》,又名《上帝的宠儿》)中的莫扎特音乐
电影《莫扎特》(Amadeus)是著名导演米洛斯o福尔曼的一部杰作。影片用半虚构的方式叙述了莫扎特与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o萨利埃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莫扎特最终英年早逝,而萨利埃里则在晚年趋于平庸、泯然众人。该片曾获1984年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影片奖。在剧中默里o亚伯拉罕饰萨利埃利,汤姆o胡尔斯饰莫扎特。相信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也一定看过这部电影,电影中吸引大家的不仅仅是略带虚构的莫扎特与萨利埃里的激烈冲突,当然还有影片中的莫扎特的那些美妙与感人的音乐。
出于对莫扎特音乐的格外关注与喜爱,本人自然对这部电影及其中的音乐关注有加。在下文中,笔者将电影《莫扎特》中出现的所有莫扎特音乐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 说明:序号顺序为音乐在电影中出现的顺序,之后依次为作品名称、克歇尔编号(K1)、乐章等,"/"后的叙述为配乐出现时电影中的场景。
1.《唐璜》(K .527)序曲 / 电影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 (K.525)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 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9.《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 "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8. 第15钢琴协奏曲(K.450)第三乐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进屋后看到了父亲
20.《后宫诱逃》(K.384)中的禁卫军合唱 / 莫扎特一家换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军歌(K.539)/ 假面舞会上的背景音乐
22.《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会"受罚"弹琴
23.《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风格演奏
24.《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转过来演奏
25.《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萨利埃里"的风格演奏
26.《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边写作边玩台球
27. 第22钢琴协奏曲(K.492)第三乐章 / 莫扎特在为皇帝举办的露天音乐会上
28.《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萨利埃里溜进了莫扎特的房间
29.《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费加罗和苏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导《费加罗婚礼》的排练
30.《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芭蕾音乐"Ecco la Marcia" / 歌剧院总监撕掉了乐谱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约瑟夫二世的许可后配以音乐再次演奏
32.《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约瑟夫二世打哈欠时
33.《唐璜》(K.527)第二幕终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亲的死讯
34. 同上 / 莫扎特指挥《唐璜》
35. 第20钢琴协奏曲(K.466)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佩带死亡面具的来到莫扎特住所
36.《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打开房门时
37.《安魂曲》(K.626),Introitus / 康茨坦察询问莫扎特
38. 同上 / 萨利埃里计划害死莫扎特
39.《后宫诱逃》(K.384)、《费加罗婚礼》(K.492)和《唐璜》(K.527)中音乐改编的喜剧音乐 / 莫扎特全家观看演出
40.《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写作时听到了敲门声
41.《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发疯似的在屋中跳舞
42.《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开门后见到了带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间
44.《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弹琴
45.《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唱歌
46.《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与一些喝醉的女人唱歌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后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魔笛》中的咏叹调"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训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Ein Madchen" / 莫扎特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Pa pa pa " / 莫扎特被萨利埃里抬上马车
51. 德国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会上
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萨利埃里协助莫扎特写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离世、出殡
54. 第20钢琴协奏曲 (K.626) 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被推出房间,响起莫扎特地笑声,影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