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2019-06-18 07:37:21)
标签:

上方山

云水洞

兜率寺

杂谈

 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塔院北侧有十方院。

十方院

       十方院在兜率寺西南,自下佛殿西有小路可达。院背南面北,西涧西来经院前而东。有便桥跨涧通院,过桥临涧有影壁一道,影壁南为山门。进山门,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有古松两株。十方院居于幽壑,背倚塔院,覆苍林,面灵溪,仰兜率,佳境独成。十方院,原有金正隆元年(1156)度公幢。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院前临涧有照壁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十方院南侧相邻为因果庵遗址。

 
因果庵

       因果庵背南面北,呈南北向长方形,正殿三间。南殿前有一块石碑,青石质,额题:万古流芳,首题:修殿造像置地永远供众碑记,落款:大清乾隆十五年四月初八日立石。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北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南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东配殿
  
       向西上行,登上一片台地,北行的路西侧,有一座精美的小型汉白玉覆钵塔,称为:浩如泉公和尚觉灵塔:须弥座呈“亞”字形,雕花翘角,玲珑剔透,光洁如新。通高2.5米,坐西朝东,塔身浮雕背光龛门。上部塔刹底座亦为“亞”字形,顶部为仰莲上承小覆钵塔刹。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上刻塔铭:圆寂伏魔堂上第一代上浩下如泉公和尚觉灵塔,上款:大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五月 日立,下款:孝徒宗鼎、宗住、宗舆。
   
       继续上坡西行可见多座庙庵。

       福德庵遗址

       福德庵背西面东,院落呈南北狭长状,正殿三间,南北配殿各二间。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正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西配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东配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永亨庵

       永亨庵在福德庵西,占地五六亩。背南面北,两进规模。一进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正殿前有二明碑。二进正殿3间,背苍岭面青峰,古松成林,绿荫蔽日。庵前及庵东的平地甚广。永亨庵北有一桥横涧,过涧有福吉庵。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一进正殿前有二通明碑,至今仍立。二碑与云梯庵的碑以及兜率寺释迦殿后外壁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均为明万历年间太监冯保资助上方山的记载留存。永亨庵的《藏经》辗转孔庙,现存云居寺。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西碑:方首抹角,方座,碑高1.76米,宽0.67米,厚0.16米;碑座高0.42米,宽0.79米,厚0.42米。碑阳额篆:芳名万古。碑文: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提督,两司房掌司礼监事兼掌御用监印,总提督礼仪房太监冯保,施材创建永亨庵正殿、两廊庑及藏经殿。内安橱柜八座,蓝绢成囊,藏经一藏,计五千四十八函。万历四(1576年)年四月初八日立。碑阴额无字,碑文有字,但已无法认清。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西碑后身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东碑:形制与西碑相同。碑阳额篆:芳名万古。碑文:乾清宫管事牌子司礼监随堂太监孙秀、张大受、周海、何忠、王名、姚定、李忠、李友、臧坤、宋朝用,内外众善,看管工程太监庞仓、孙升、万寿、陈升等。住持觉义、法才助修。万历四(1576年)年四月初八日立。碑阴额无字,碑文:临济正宗清净、道德、文成,佛法、能仁、智慧,本来、自性、圆明,行理、大通、无斈,祖师成睿、师佛界、住持法才、徒能泽、能雨、能明、能朝,徒孙仁真、仁永、仁际、仁昆、仁典、仁岚。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前殿后身处的四至碑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四至碑后身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后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出永亨庵西望,一寺甚雄,碧瓦红墙,赫然在望,这就是地藏殿。

地藏殿

       地藏殿是上方山诸寺中规模宏敞的庵寺之一,寺基高耸,悬绝如削,十分可观。拾级而上,山门北向。进山门,为一长方形空场,中有巨松一株,围2.66米,高20余米,老干拙枝苍古卓异。寺背西面东。
      寺门1间,两侧有角门,殿3间,两侧有了夹殿,南北配殿各3间。两配殿东端,各衔夹殿1间。有跨居其北,有北殿3间。地藏殿东南在山场甚广,古松成林,极为壮观。边沿有环垣,临垣俯瞰,砌壁如削。
       地藏殿在兜率寺西南诸庵中是最为宏伟的一座,绝非其它茅庵草寺可比。临寺东望,十方院、因果、福德、永亨诸庵淹没于苍林翠影之中。早年地藏殿所奉为地藏菩萨,并藏有大量经卷。该寺毁于20世纪70年代。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地藏殿院外北侧有北跨院,有东向随墙门,院内有北殿三间。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弥勒庵

      弥勒庵位于地藏殿北跨院北侧,弥勒庵背西面东,山门东向。院内有正殿三间。南墙有小门,与地藏殿北跨院相通。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弥勒北院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西方庵

       西方庵位于弥勒庵北院的西北侧坡上,西方庵背西面东,山门东向,内有影壁一道,正殿三间,两侧有夹殿,东西配殿各三间。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从西方庵返回塔院,与塔院东北隔沟相望的是瓣香庵。
   
瓣香庵
  
       瓣香庵为兜率寺东南诸寺第一寺。背北面南保存最为完整,正殿3间,内奉玉皇大帝神像。左右二侍者,二侍者左右为四功曹,功曹右为四将军。东西配殿各3间。瓣香庵外原有《当寺瑜珈院故山主崇公灵塔记》石幢,金大定二十年(1180)立。石幢上有《大宝广博庵楼阁善住秘密真言》梵文。瓣香庵东北有菩提庵,东南有药师殿依岭高居,西南咫尺之处有一庵名延寿庵,瓣香庵北为贤圣庵。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西配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东配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从瓣香庵西侧台阶路前行不远即红桥庵

红桥庵
   
       红桥庵始建于明代,是上方山东、西两涧的汇合处,也处于上方山的中心地带,与涧对面的贤圣庵一条横桥相连。红桥庵西南20米与塔院古迹为邻。红桥庵背北面南,正殿3间,山门东向,正对红桥。后有下佛殿居北崖之上,前有涧流曲折而南,西南与十方院隔涧相望。庵后有便路向西南通塔院。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有便桥横跨涧,这就是上方山诸桥之一的红桥。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小院南墙根处有一捐资修庙石碑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红桥庵院外三间配殿房

       红桥庵东侧山坡上有修复的圣贤庵遗址、东朝阳遗址。

圣贤庵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东朝阳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从遗址返回到台阶路,继续上行到一岔口,向东过桥是法华庵。
  
法华庵
  
       法华庵位于兜率寺东的一台地上,背东面西,正殿3间,北配殿2间,庵内原有金贞元三年《金山院比丘尼了性幢》。山门南向,占地亩余,四周有古松、山树10余株。东倚青峰,西面、南面绝涧相环。西仰兜率寺,北临退居庵,西南与下佛殿隔涧西望。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由法华庵东侧小路上行可达退居庵。
   
退居庵
 
       退居庵位于法华庵后,在兜率寺东咫尺之处,保存完好。背北面南,山门南向。正殿6间,东西配殿各3间,配殿临山门侧各有一门夹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正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东配殿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西配殿
 
       退居庵门外有一条东行的进山路,行至一岔路口,沿台阶路东行可达圣泉庵、斗泉庵,平路南行可达天坑、钟楼。

圣泉庵

       圣泉庵依北山崖而建,坐北面南,北殿4间,一明两暗。中堂2间,中设佛龛供佛;左右各1间,为僧居之处。圣泉庵居于峪口,观感别致,但由山石垒砌,半为山寺半为崖,为诸寺中最草一类。
       圣泉庵内有清泉三眼,所以叫圣泉庵。圣泉庵背依狮子崖,狮子崖仰首睇视,崖状雄浑若蹲狮。崖侧清代曾有云居庵,已圮。继续前行沿途有观音洞、文殊洞、白牛洞错列岫嶂之间,均为山僧禅居修净之所。观音洞位于象王峰阴的山岩之下,深六七丈,内有天然形成的观音石像。再上路益险,石阶层升,东北行里许至一斗泉。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庵房东侧的泉水洞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沿圣泉庵门前台阶继续上攀前往斗泉庵。
 
斗泉庵
  
       斗泉庵坐落于山峪尽头,上有斗泉岩,下为一斗泉。斗泉庵背北面南,凹于绝崖之内,正殿1间,东西两壁绘华严开山与毒龙斗法的故事。后壁绘怪石,左为玉净瓶插柳枝,右绘《在法华妙莲经》1部。正殿各有夹殿1间。东西配殿各2间。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置身庵院,举目而望,丹崖覆顶,钟浮赭黄,附崖怪垂。这是着名的斗泉岩,岩高数十仞,广倍之,怪崖前突数丈,空洞受天光,斗泉庵覆其下,即使震风凌雨,也不受到侵沥。每逢盛夏,山雨时至,水集崖头下注,如水晶帘,所以斗泉岩又名水帘洞。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院内石刻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斗泉庵东配殿内侧一间为穿堂门,于此进庵。西配殿内侧一间亦为过门,西出过门,顺石阶转于庵前基下,庵基为山石垒砌,中开一洞方门,入为一斗泉,泉深三尺许,方二尺,可汲可饮,经年不竭。一斗泉和华严洞、旱龙潭一样,被上方僧人视为华严祖师开山的圣迹。相传华严祖师开山时,毒龙携水而去,华严追龙索水,飞锡击其尾,仅得水一斗笠泻此成泉。所以叫一斗泉。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从斗泉庵东南攀山而上,可见矗于岭巅的尊圣庵。

尊圣庵

       尊圣庵为茅庵草寺,一间规制,坐东朝西,内开一龛,山门北向。现已被改建为三间,一明两暗。内供佛像。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原路返回至圣泉庵下的岔路口,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向东南行几十米,可见阴阳洞。

阴阳洞

       阴阳洞这个庵堂的建造充分利用了山洞的天然条件,虽小,但无风雨破损之虞。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继续南行,普贤庵居于半途。

圣贤东院(普贤庵)

       普贤庵背东面西,山门南向,山门及庵墙残存。内奉普贤菩萨骑象神像一尊,已失。普贤庵为诸庵中又一佳致,远岭在上,幽谷收于眼底,俯瞰西北,兜率寺居于绵秀峰下。古树环蔽,山鸟时鸣。
       普贤殿面壑临径,当年若是秋天进庵内,可坐院中石阶上赏菊,普贤殿秋季多菊,洁艳净秀,为山僧所爱。殿前原有道光十二年(1886)铸大铁钟,高约两米。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继续前行至一岔路口,分别去天坑、钟楼,先
向左上行几十米去天坑。
    
天坑
 
       天坑是指在原始状态的山坡上直通通地下陷了直径达几十米的一个大坑。“天坑”学名为“崩塌漏斗”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地质景观。“天坑”深71米,上口直径30余米,底部直径60余米,在我国北方属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旅游探险价值。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受地形影响拍照角度受到限制,照片很难准确地反映天坑的全貌。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从天坑返回至岔路口,继续向前去往钟楼。

钟楼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钟楼座落在青龙峰的顶端,这个位置原为普兴庵,现已废毁,遗址无存。所遗钟楼为凉亭状,内悬一铁钟,高180厘米,直径106厘米。钟为铁铸而成,龙钮,钟身上端饰莲花纹,下饰法轮垂流苏。镌:“发心人屈福成、沙门普英、善敬;善人爰贤、刘福海”,落款:“宣德乙卯年五月吉日铸匠周福清造”。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钟楼内原本为一口铜钟,高约两米半。抗日战争时期,被抗日军民捣碎制造了军火。后来才换了现在的这口钟。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从钟楼原路返回至法华庵,过山涧木桥又回到从红桥庵上来的台阶路岔口,从岔口向西登台阶去往下佛殿和堂子庵。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由图可见木桥通往法华庵,对面路通往下佛殿
    
下佛殿和堂子庵
  
       下佛殿、堂子庵在同一院落。位于红桥庵北,兜率寺东南脚下。下佛殿背北面南,山门居殿之左,北向,进山门有西殿1间,这便是堂子庵,过堂子庵而西,有北殿5间,这是下佛殿。下佛殿院内发现有唐代及辽金时期的沟纹砖。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堂子庵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下佛殿
 
       下佛殿山门对面几十米处有龙王庙。
 
龙王庙
 
       此龙王庙为单间,坐北朝南。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454、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3)
                 
       顺下佛殿、堂子庵山门前小径西北而上,便上兜率寺。下佛殿西有小径曲折而下可达十方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