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4)
兜率寺
兜率寺为众寺庵之中心,建于隋唐时代,院内有经幢、碑刻、壁画等文物珍品。上方山现有寺庵及遗址 72 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始建于隋代的兜率寺。五进殿宇居山正中,群峰环拱,诸庵翼附,甚为雄伟。
兜率寺为七十二庵之总汇,居山正中,群峰环拱,诸庵翼附。寺后一峰独秀,名锦绣峰,为上方山十二峰之一。
远眺兜率寺,从下到上三层依次为寺院、藏经楼、大钟楼。
天王殿左为钟楼,右为鼓楼。
此图为2012年访时旧照,当时钟鼓楼尚未复建。
钟楼
鼓楼



韦陀的这种姿势是告诉大家这里是不能免费招待云游僧人的。韦陀手中降魔杵的位置,与寺庙大小有关。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天王殿后身
正殿释迦殿为庑殿顶形式,面阔三间,12.45米;进深三间,7.4米,檐高2.9米。四面出廊,四角各悬一根明柱,有唐代的建筑风格。
殿前立有石碑三通。
院内西侧道光年间碑:青石质,方趺方首。碑座雕麒麟、瑞兽。正面碑首:万古流芳。碑文:玉皇殿前常明海灯碑记
院内西侧嘉靖年间碑:汉白玉质,魑首,方座。碑座前后两面浮雕二龙戏珠,两侧面各浮雕一龙。额篆:重修兜率禅寺记。
院内东侧碑:龟趺魑首,额篆:万古流芳。重砌上方山兜率寺天梯路记。
殿前香炉为光绪年间制造。中题:献宝鼎。
上款: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立。下款:信士弟子王斌王顺同閤家人等敬。
背后题:上房山兜率寺住持显瑞监院乐山。

殿内正位供的释迦矣尼佛祖和佛祖的迦叶、阿难两大弟子。两侧为十二天神,每侧六尊。
东侧为积香厨,即诸寺僧人的厨房。
殿后的外壁嵌万历五年(1577)司礼监掌监事冯保所书《四十二章经》,刻石十五条。后有观察大夫刘效祖跋。冯保作为一个明廷太监,在历史上并不以书法着称,所以清人曾怀疑是托迹宦门,以邀显达者代笔。
释迦殿左右后山墙上的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其实就是劝人向善的一些谶语。石刻是明朝太监冯保所刻。太监冯保是明万历初年的重臣,他在万历做皇太子时,就照料他读书,万历登基后,冯保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朝夕在乾清宫照顾小皇帝的起居。冯保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先后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又与万历皇帝的关系非同寻常,因此势力相当大。据传只有沾“龙气”的人才能在上方山留下石刻石碑,冯保在上方山刻下的《四十二章经》,成为其位高权重的一个符号。
释迦殿后紧邻斋堂,殿前原有二碑,一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立,一为清光绪二年(1876)立,二碑中有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经幢一座。
从斋堂东侧廊房为积香厨,即诸寺僧人的厨房。从尽头的院门出去,向北登上石阶可达藏经楼(兜率天宫)。
藏经楼
藏经楼(原为兜率天宫)所在高台与释伽殿顶平,为上方山诸寺的藏经楼,清代曾叫弥勒阁,有藏经四柜。其旁为本寺住持的丈室,丈室内原藏有舍利,小如粟,白而晶莹。
明代太监除出巨资在上方山修建寺庵外,还曾两次把明版的《大藏经》藏于上方山。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司礼监太监李中轩在修缮兜率寺,增建了一个藏经用的弥勒阁,将《大藏经(南经)》藏于其中;万历四年(1576年),司礼监太监冯保专门创建了永亨阁,供奉《大藏经(北经)》。《大藏经》是佛学经典,专门在上方山建造两座佛阁存放《大藏经》,足以说明上方山在当时佛教界中的显赫地位。只是这一南一北两部《大藏经》在“文革”时期险遭灭顶之灾,当时被送到北京孔庙保藏,后来辗转到了云居寺。至今,这两部珍贵的《大藏经》仍然在云居寺收藏。

藏经楼左侧有石阶北上,达第二层平台,中间为大钟楼。
大钟楼
大钟楼内原有乾隆五十年(1786)所铸的大钟一口,钟前奉观音大士,后奉千手千眼观音。道光时,有位四川籍的僧人在此撞钟,昼夜不停。大钟楼左右为禅室,为修禅的僧人坐禅之地。
从藏经楼向东下来,有一条向北的台阶路通向藏经阁。
藏经阁
藏经阁原名广慈庵,民国重修后以为今名。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为二层楼阁,正殿两侧各有单层夹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正殿西侧的夹殿内有泉,名甘露泉。院内一松甚巨,名松树王,院内有《大金中都涿州范阳洪家庄院比邱尼坟塔记》石幢一截,铭文记载:此尼姓杜,固安县赵家务人。又有《大金中都报先寺尼德净坟塔记》石一截,为大定二十五(1185)无物庵僧裕贤刊刻。无物庵、洪家庄院、报先寺均无考。
二层供奉
藏经阁右后方有泉,名甘露泉,掬而饮之,极清洌,毛骨为爽。阁内原有住僧,每逢客至,住僧便汲泉泡茶,招待客人,用此泉泡出来的茶味独香醇,甘洌可口。
从藏经阁返回至兜率寺,紧临兜率寺西侧是舍利殿。
舍利殿
舍利殿南向,正殿内奉一尊高大的木雕佛像。另外还奉有小佛像,释伽佛及二侍者,毗卢佛,观音菩萨,观音左右分别为善财童子及龙女。右壁悬古画一幅,旁边有达摩像。
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三间。院中原有光绪七年(1881)石碑一方,光绪二十五年(1899)所铸香炉一尊。正殿对面有游廊接东西配殿。游廊东端为此院之门,额题“庄严色相”。
舍利殿小院只有南殿东端东殿房的穿堂门
正殿对面有画廊接东西配殿,院门开在东配殿的前廊,即画廊的东端。画廊共五间,均为山水、人物画,笔意相同,应为同一人的一时之作。所题时间相近,有多处落款时间为“岁在丁巳年”,杨亦武先生所著《上方山兜率寺》一书认为:“根据画中模仿的画家年代及壁画落款的干支纪年、壁画题诗的落款时间综合考证,此画创作年代早不早于嘉庆,晚不晚于咸丰”,“岁在丁巳”是1857年。
自东向西:第一间,壁面为全幅山水画。左侧峰峦起伏,林树隐于崖际,两三来客乘驴转过山径而来,浅溪东逝于远山,小桥越涧独横,对岸山崖犬错,草舍茅篱静卧崖底。
有多处题字、题诗,落款时间有光绪丙午(1906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等。
第二间,中为窗,窗两侧各有一幅人物画,窗楣一幅山水画,窗底一幅花鸟画。
第三间,壁面为全幅工笔龙。一巨龙翻云覆海,须发森然,巨口大张,双目圆睁,虬髯狂甩。涛澜四起,云雾升腾。一小龙于花中仰头而戏。
第四间,中为窗,窗两侧各有一幅人物画,窗楣一幅山水画,窗底一幅风竹图。
第五间,壁面为全幅山水画:画中峰岭对峙,山溪乱流,野桥静卧,连属两岸。右岸峰岭重重,林木森森,覆于岩麓。左岸石怪峰险,摩天而上,一僧负篓而立,行将渡桥。左上有诗:谈笑从容过虎溪,倚天峭壁杖扶藜。白云踏遍归来路,鹿自衔花鸟自啼。落款:乙丑暮春……戚震瀛。
另有民国庚申(1920年)的题字。
西殿三间,建有檐廊。

正殿三间,殿内供有佛像。



正殿台阶下堆有不少碑和经幢,有些带有明、清色彩,内容广泛。
残碑上可辨的字迹有:戒坛千佛阁……卢师山秘魔岩……。应该是曹化淳游历八大处卢师山以及戒坛寺千佛阁的记载。
较高大的一座塔幢无字
塔幢1:大金大兴府良乡县金山院比丘尼了性灵塔记,贞元弍年(海陵王年号,1154年)四月初九日。
清代塔幢,题:敬刻宗派永传于后,药师堂上临济正宗传法宗派,乾隆二十九年三月谷旦日立。
沿舍利殿门前小路西去,路右一峰突起,这就是上方山十二峰之一的毗卢峰。峰上有石径穿林而上,寻径而攀,一寺悬二峰腰,这就是毗卢殿。
毗卢殿
毗卢殿背北面南,山门一间,门外有一棵古柏。进门两侧有连廊。院内正殿三间,两侧无朵殿;东西配殿各三间,配殿南侧有耳殿一间与连廊相接。毗卢殿临径高居,十分幽静,背寺远观,兜率在望。
西配殿
东配殿
继续西行沿石级而上可见文殊殿。
文殊殿
文殊殿为兜率寺西第一大寺,在上方诸寺中规模仅次于兜率寺。文殊殿坐北向南,寺外有便墙一道,东侧有一门,进门是一空场,有菩提树一株甚古,老干凸兀。北侧有垣墙,开二门,西为文殊殿,东为松棚庵。
文殊殿外有古柏数株,苍蔚遮天。古藤穿柏腹而生,肌理相连,枝叶各异,乃上方山一大奇观,名为一龙缠九柏。

文殊殿院门
文殊院东墙
进入院门是一空场,迎面是松棚庵大门。西侧有一古老的菩提树,树旁为文殊殿大门。
松棚庵大门,内为文殊殿僧习静之处。
松棚庵前石碑
出文殊殿,听梵桥就在西涧之上。
听梵桥
听梵桥为清乾隆元年(1736)宛平人查礼所起,是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晚,来上方山观光的查礼坐在文殊殿外横跨西涧的石桥边,此刻松风习习,斜照未敛,倦鸟竞还,山寺诸庵,梵声四起,南钟北磬,前后递响。次日游山归来,再憩文殊殿外石桥,寺僧达闻设茶果相待,当时桥未有名,达闻请求查礼为石桥起名,于是查礼提毫在手,题听梵桥三字,意思是日暮在此听梵声最佳。

原石桥已无存,现为水泥板桥。
继续西行可达观音殿。
观音殿
观音殿规模如地藏殿。殿前山场平广,二松并峙,其北一桥跨涧,过桥,迎面为山门,青砖石券,券额镌一“佛”字,门楣嵌一条石,题:“观音殿”。绝涧喧于寺前,苍岭卧于西南,举目西瞩,林麓苍茫,为诸寺中又一佳致。当年,观音殿内奉观音菩萨。有清顺治二年(1145)知房山县福唐张应召《上方山三圣庵置田供众碑》,院内有钟,钟上有“天启癸亥上方山三圣庵悬挂的铭文,可见观音殿本名三圣庵。观音殿门外原来有石拱桥一座、石板桥一座,一上一下,均可通行。门前有古松两棵,高耸入云,为山中罕见。原有腊梅一丛,这在北方是很少见的。
门前曾立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碑一方,记载了修云水洞等路径的经过。门旁的墙壁上,原有山水画一幅,为南宋着名画家龚开所画,足见此殿之古。龚开绘画师于二米,惟独用金碧勾勒有大李将军遗风。观音庵的背后为紫云崖。
观音殿东侧为一个狭长的山谷,林木丛密,风景绝佳。左为普陀崖,右为摘星陀。观音殿为西北诸寺之首,其后有朝阳庵、净业庵、吕祖阁,最北为望海庵,依次列于山谷左侧的密林中,错落而上,有仙家风。其中朝阳庵、吕祖阁,甚为可观。
门前有清顺治二年(1645年)知房山县福唐张应召《上方山三圣庵置田供众碑》。
观音殿西侧古松
观音殿东侧古松
观音殿前空场的银杏王
距观音殿东南十几米处的坡下为兴隆庵。
兴隆庵
兴隆庵南临弥勒庵,北与观音殿隔涧对峙。庵基高耸,背西面东,山门东向,正殿3间,南北配殿各3间。小径自兜率寺来过听梵桥跃涧,经庵东、北,西上。庵前有槐树王,高27米,直径1.35米,树龄千余年。




兴隆庵的东侧,隔西涧有上方山北塔院。其形成时间晚于南塔院,山门南向,上嵌石额“北塔院”。如今山门已废,院内的坟塔也已倾圮殆尽,仅存完整塔一座,塔基若干。
从兴隆庵沿台阶下行不远可见槐树王
从槐树王处返回至观音殿山门前,向西北方向山路上攀,登上一高台,台上有朝阳庵。
朝阳庵
2012年访时旧照(只存山门):

从朝阳庵西侧绕到朝阳庵北侧有盘旋登高步道通往吕祖阁。
吕祖阁
吕祖阁是诸庵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寺庵之一。正殿7间,中间1间为单间2层楼阁,原供吕祖。左右配殿3间,配殿靠山门一侧各有夹殿1间。吕祖阁院落十分宽敞,院内有柏树王,高28米,直径1.54米。树龄1500年左右。

2012年访时旧照:
从吕祖阁西行去往净业庵。
净业庵
净业庵坐东朝西,已圮。规制极草,略逊于观音、朝阳诸庵。正殿3间,南北配殿各3间。山门和院落墙保存完好,山石垒砌,灰泥抹面。
继续沿净业痷门前的铺石古道上行,在古道跨西涧的一座小桥前,沿西涧上行可达望海庵。
望海庵
望海庵居西涧之源,为山谷尽头,倚峰面壑。临庵南望,翠谷如烟,苍林如海。故名“望海庵”。望海庵在西北诸寺的最北端。背北面南,山门和院墙尚存。原有正殿三间,正殿西侧有夹殿一间。山门和院墙均山石和土垒砌,与净业庵相比尚逊。正殿尚存,严重后倾。西山和前脸已残。
沿路公厕西侧有去往摘星坨的铺石路(目前路已被封堵,不让游人上行),上行可达弥勒殿。
弥勒殿
弥勒殿坐北朝南,一间,保存基本完好,只是门窗已失。
返回原路继续西行,可达云水洞,云水洞前有大悲庵。
大悲庵
大悲庵,坐北朝南。有殿两重,前三间,奉千手千眼观音一尊,西侧有跨院,住着为寺院耕种的佃农,后殿三间,连云水洞口。后殿左右配殿各三间。大悲庵民国末倾圮,近年重建,后殿没有恢复。

东配殿

西配殿
云水洞
云水洞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为京郊著名山水佛教游览胜地。云水洞洞口有赵朴初先生亲笔所题写的"云水洞"三个大字。洞内石钟乳,石笋目不暇接。云水洞洞深六百多米,自然形成六个大厅。洞中有108个自然景观,有山峰12座,峰峰神奇俊秀,“中天之柱”是其中的最高峰,海拔达860米,亦称“摘星坨”;“擎天玉柱”是高37米的基型石笋,为中国第一大石笋。
进入云水洞,东侧崖壁有碑,立于民国二十四年,碑文分为两部分,前为叙述上方山及云水洞的秀美、幽深风景,后为记录云水洞展拓工程之记。
碑文:上方山云水洞展拓碑记。沈阳王树翰撰文,辽中王树常书丹。
1991年4月在洞内发现辽代干统六年(1106)造像题刻,证明摩崖高浮雕接引佛(阿弥陀佛)像为辽代所造。这是上方山现存最早的佛教遗迹。
这尊辽代佛像位于云水洞口内约30米,凿刻于东壁,高约2.5米,双膝间宽约1.5米通体保存完好,双腿结跏趺坐,右手轻握拳举于胸前,结施无畏印,左手平放于双足之上,面相丰圆,有唐代造像流韵。可能是受到洞身狭窄的限制,此像略显扁平,比例稍欠匀称。
洞内石钟乳
![455、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4) 455、房山区的寺庙(上方山4)]()
看完云水洞下山返回,上方山西路云梯是新修的,有400多级台阶。长度,险峻都要超过东路那段原始的云梯。可选择乘坐观光缆车下山。
此凉亭为西路云梯的上端小平台
上方山景区西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