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2018-11-04 08:22:21)
标签:

濠濮间

画舫斋

先蚕坛

北海及团城

北海公园

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太液池沿岸建筑大都为乾隆时所兴建。东岸自南向北依次有濠濮间、画舫斋和先蚕坛等;北岸由东往西依次为静心斋、西天梵境、九龙壁、快雪堂、阐福寺、万佛楼和小西天等。
 

       太液池东岸山坡的松林中,有三座相距不远的小亭,类似于颐和园的草亭,追求乡土气息,建造简陋,亭柱完全是整根树干剥掉外皮,不事雕琢和油饰,好像是大树之上长出了一座亭子,尽显古朴、自然之美。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无名亭1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无名亭2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该亭造型独特,为两座方亭部分交迭在一起,八根立柱,顶部有六个挑檐。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无名亭3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濠濮间位于东岸小土山北端,幽静别致,很有特色。明代嘉靖十三年于此初建凝和殿。乾隆二十二年增建成北海的园中之园。四面古松葱郁、遮天蔽日,来自北面先蚕坛的浴蚕河水经画舫斋缓缓流入,曲桥、水池、山石、回廊,回旋于咫尺之间,景色清幽深邃。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濠濮间本身为三间水榭建筑,其范围包括宫门、云岫厂、崇椒室、爬山游廊、水池、曲桥及石坊等。三面土山环抱,林木茂盛,富有曲径通幽、回环变化之妙,是北海公园一处著名的园中之园。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濠濮间牌坊为白玉石雕刻,上题乾隆御笔的对子。石牌楼精致玲珑,是国内几座最小的牌楼之一。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石牌坊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石坊南面联额是“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横额是:“山色波光相罨画”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石坊北面联额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嶂横云画意迎”,横额是“汀兰岸藏吐芳馨”。
     
       濠濮涧七折曲桥为全石结构,该七孔石平桥,桥长25.18米,宽2.67米。桥墩为粗青砂石打凿,桥面每折由三块长条石顺铺,桥头加铺横条石,桥石栏杆低矮,雕刻简单镌空“回”形纹,桥头有抱鼓石,每侧22根石望柱,在折弯处的望柱加宽。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七折曲桥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濠濮间坐南朝北,厅房四周有十六根柱子,内有八根柱子。濠濮间以自然山水为主,景色清幽,充满生机。濠濮间的名称出自《世说新语》:“简文帝入华林园,顾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鱼自来亲人。’”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濠濮间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上联“半山晨气林炯冱”,下联“一枕松声涧水鸣”。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水榭内悬挂匾额“壶中云石”。两侧抱柱楹联为:山参常静云参动;躍有潜鱼飞有鸢。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濠濮间水榭南侧有爬山游廊通向半山坡的崇椒室
  
       濠濮间南面山坡上的一组建筑,因山构室,上下错落,为不对称均衡布局,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由于水榭与云岫的轴线相错,不仅使景观活泼自然,也为云岫赏景提供了方便。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游廊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云岫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崇椒室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宫门
    
       画舫斋是东岸的主体建筑,又称水殿,坐北朝南,隐藏在土山石林之中。整座庭院布局紧凑,建筑精巧,雕梁画栋,为北海的园中之园。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画舫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原据欧阳修的《画舫斋记》而造其形、得其名。画舫斋位于北海东岸,形似一条停泊在水边的大船,实是掩映在山林中的一处独立院落。画舫斋前殿为春雨林塘殿,中有水池,北为正殿画舫斋,东西各有一处精巧别致的院落:东为古柯亭,西为小玲珑。整个画舫斋朱廊环绕,结构精巧,环境别致,当年乾隆皇帝经常来此游玩,光绪皇帝曾在此居住,慈禧太后也常来这里游宴、听评书。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画舫斋南门,
门前一带原是皇帝练箭的地方。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前殿为春雨林塘殿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前殿后身,殿后为一方水池。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院内正中为一方水池,四面廊屋环抱,精巧秀丽,别具一格。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由南向北看,中为画舫斋。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池塘西北角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池塘西南角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池塘北面为正殿画舫斋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画舫斋前廊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画舫斋后身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池塘西侧为观妙室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池塘东侧为镜香室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画舫斋东部有一处精巧别致的院落,内有古柯庭、德性轩、绿意廊等。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古柯庭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德性斋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紧邻德性轩南侧的绿意廊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院内的一株老唐槐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画舫斋西门
    
       画舫斋外观妙室后身有一石砌小河道,这条小河道是北海太液池的第二进水河道。河道上横跨一座小石桥,小石桥现为单孔平桥,长6米,宽4.9米。石桥原建于清代,青砂石桥面、栏板、望柱。民国时期栏板、望柱损坏,改用木质栏杆,上涂红色油漆,一时称小红桥。1955年将石桥面改钢筋混凝土桥面,把桥上的栏板、望柱恢复成青砂石材料的,近年桥的石护栏更新修补过。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画舫斋西石桥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船坞位于画舫斋迤西的湖边上。船坞为十一间,重檐、方整条石基础,南边为船只出入口,为存放龙舟、凤舸使用。北房五间,为修理船只及存放物料之用,东房九间,为管理人员使用,并存放船上铺垫等。全部建筑均为灰筒瓦屋面。船坞是在明天顺年间始建黄船厂的基础上改建扩建的。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远眺船坞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先蚕坛位于北海东北隅,总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原为明代“雷霆洪应殿”旧址。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先蚕坛”,成为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院内建筑有“观桑台”、“亲蚕殿”等。东面有一条贯通南北的小河叫“浴蚕河”,是元代由金水河引入北海东边的一支水系。整体建筑宏伟,构造精美,绿瓦红墙,色彩艳丽。先蚕坛是北京九坛之一,是现存较完整的一处皇室祭祀场所。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先蚕坛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先蚕坛不开放,这是西围墙。
  
       淾祥桥位于北海公园北门,什刹海的水流入北海后分流两路,一路向南流入先蚕坛,另一路转弯向西经水闸流入北海水域。水闸的水位差在一米左右,水闸下方跨河有一座三孔石平桥,桥始建于元代,明代进行了修补改造。原桥用花岗岩方形石块垒砌两桥墩。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淾祥桥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淾祥桥上方水闸
   
        北岸东侧有一座小土山坡,坡上有一六角攒尖顶亭,与东岸山坡的三座亭子类似,追求乡土气息,建造简陋,立柱未油饰,也没有取名。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无名亭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占地约1公顷,是北岸的主体建筑。这里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太子读书之处,后来因乾隆帝也常在这里养性,故又称乾隆小花园。它的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有短墙环绕,南面为透孔花墙,可远观岛上的景致。斋内亭台楼阁围绕着荷池构建,四周堆叠太湖石景,颇为壮观。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增修了斋内建筑,将铁路引入北海,在斋门口设立小火车站。1900年车站被八国联军毁坏。1913年静心斋维修后成为北洋政府宴请外国使节的场所。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示意图
   
       静心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为北海中最引人入胜的园中之园。它的正门与琼岛隔水相望,东侧护以短花墙,使内外景交融。斋内主要建筑有镜清斋、沁泉廊、画峰室、抱素书屋、韵琴斋、枕峦亭、罨画轩、叠翠楼等。斋内太湖石叠山颇为壮观。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曾用门票,现免费参观。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静心斋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南面为透空花墙,使内外景色交融。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进入静心斋门厅,迎面便是主体建筑镜清斋,斋与门厅之间是一个方正的小池,池中置一小湖石,整个画面波澜不惊。镜清斋前后皆水,取“明池构屋如临镜”之意,故称“镜清斋”。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镜清斋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镜清斋名称来历:其“镜”者,“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则是清心寡欲,有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镜清斋内景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从镜清斋后窗看室内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镜清斋两侧有夹道通往庭院后部,枕峦亭位于西侧假山之上,沁泉廊位于镜清斋正北,其下有水流过,清脆悦耳,这是中国园林中较为少见的“听景”之处。 沁泉廊东侧是玉带桥、罨画轩、焙茶坞。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静心斋东端是观赏全园景致的最佳视角,此园东西方向通过玉带拱桥和曲栏平桥将空间分隔为三个层次,玉带桥、沁泉廊、枕峦亭、叠翠楼依次升高。叠翠楼为全园最高点。
        
       沁泉廊桥位于镜清斋北侧的湖对岸,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与叠翠楼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桥为三孔,花岗岩方石桥墩,桥面木板,桥墩上立八根大红柱,彩画廊檐,青灰筒瓦卷棚屋顶,桥上两侧装红木护栏。桥两端与假山小道相连,整个青瓦红柱廊桥映在碧水荷叶中,太湖石假山环抱其周围。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沁泉廊南控中轴,北倚丘壑,位于静心斋中心。沁泉廊廊横架水面,廊下有滚水坝,这里曾是帝后消夏纳凉的地方。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罨画轩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焙茶坞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小玉带桥位于抱素书屋正北水池上,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桥长7.8米,宽2.65米,建筑面积19.78平方米。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白石砌拱券,花岗岩桥身,桥两侧装有12根圆宝头莲花望柱和10块镂空浮云宝瓶护栏板,桥上四只靠山兽各占桥护栏的一端,雕刻精细,造型大气。传说靠山兽也称叭嗄或望天吼,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叭嗄蹲坐姿势,张着大嘴向天吼叫,背靠镂空山石坐在桥头,使石桥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桥坡有30——40度,上下桥显滑陡,起初桥面石板为剁斧做法,1977年修缮加固栏板、望柱时,还将光滑的桥面改为礓礤桥面,有利于人们上下桥。站在桥上四周观望,山上回廊起伏,山间树木参天,灌丛盖地,水中建廊桥和殿堂,真是富丽堂皇中带有江南水乡韵味。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玉带桥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从玉带桥向南,为抱素书屋、韵琴斋、焙茶坞组成的院落,与镜清斋紧邻,是当年乾隆和皇太子的读书处。院落清幽朴素,与主景区的精彩绝伦形成巨大落差。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抱素书屋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抱素书屋”就是乾隆皇帝读书的地方,赐名“抱素书屋”取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乾隆皇帝还亲笔题写了门前的对联:“地学蓬瀛尘自远,身依泉石兴偏幽”。意思是把闹市当仙境,心灵自可远离尘俗。依泉石做伴侣,兴致就倾向雅静幽远。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韵琴斋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枕峦亭别具一格,该亭利用地形起伏和建筑的高低参差,平面错落来获得不同的景观效果。从镜清斋殿西北角看枕峦亭,亭子与周围的叠翠楼、游廊和假山组合,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乾隆帝赞誉它是“莲朵珠宫”。而站在枕峦亭内,俯视静心斋东部景区,又可以欣赏园中各种丰富多彩的景致,达到与五龙亭异曲同工的效果。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恋枕亭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青石板五折曲桥位于沁泉廊桥西,桥南端正对画峰室后廊,形成一头接建筑,一头连假山的景致,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桥长13.3米,宽1.4米,建筑面积14.95平方米,为五孔五折曲桥,砂粒花岗岩石砌桥墩,青石板桥面,两侧木制桥护栏,曲曲折折在花园水池上别有情趣。1977年全院修葺时,因木栏杆糟朽,为游人安全改成金属护栏杆。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叠翠楼为两层阁楼,造型齐整,上下均面阔五开间,带有回廊,顶部檐角飞翘。楼旁置有假山石,参差错落,加上低矮的灌木、倾斜的古树,衬托得叠翠楼更为整齐、庄严。此后,除紫禁城、颐和园外,静心斋也是慈禧经常来的地方。因叠翠楼是全园的最高点,置身于楼上凭栏观望,不但可以欣赏静心斋全园景致,还可以远眺琼岛胜景、景山风光,是一个观景的绝妙之处。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慈禧太后题写匾额:叠翠楼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罨画轩和沁泉廊均为低矮的一字横卧建筑,所以此处的假山石均取横卧形态,以与建筑形态协调。至枕峦亭,建筑形态变为竖向直立,假山也随之逐渐过渡为竖向布置,以形成挺拔向上的动态,衬托出枕峦亭的高耸。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建于北墙的半壁爬山廊,采用了整排假窗的形式,以给人造成窗外还有不尽之景的错觉,从而起到延伸园林空间的作用。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画峰室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画峰室前小院
  
       碧鲜亭是静心斋墙外的一个小亭,紧贴韵琴斋南山窗,坐在韵琴斋内从窗口南望,可观太液池及琼岛景色。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碧鲜亭

 

387、西城区的古代建筑:北海(太液池东北)

    
       静心斋集中了北方园林建筑楼、台、亭、榭之大全,用南方私家园林的手法,将水景、小室、叠山融为一体,中部空间叠山理水,作为园景中心,只有桥、廊、亭少量建筑,大部分建筑都紧靠周边。沿着院内的回廊和山路迂回往复,给人以曲径通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无穷无尽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