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东侧有一座小土山坡,坡上有一六角攒尖顶亭,与东岸山坡的三座亭子类似,追求乡土气息,建造简陋,立柱未油饰,也没有取名。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占地约1公顷,是北岸的主体建筑。这里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太子读书之处,后来因乾隆帝也常在这里养性,故又称乾隆小花园。它的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有短墙环绕,南面为透孔花墙,可远观岛上的景致。斋内亭台楼阁围绕着荷池构建,四周堆叠太湖石景,颇为壮观。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增修了斋内建筑,将铁路引入北海,在斋门口设立小火车站。1900年车站被八国联军毁坏。1913年静心斋维修后成为北洋政府宴请外国使节的场所。


示意图
静心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为北海中最引人入胜的园中之园。它的正门与琼岛隔水相望,东侧护以短花墙,使内外景交融。斋内主要建筑有镜清斋、沁泉廊、画峰室、抱素书屋、韵琴斋、枕峦亭、罨画轩、叠翠楼等。斋内太湖石叠山颇为壮观。

曾用门票,现免费参观。

静心斋正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南面为透空花墙,使内外景色交融。
进入静心斋门厅,迎面便是主体建筑镜清斋,斋与门厅之间是一个方正的小池,池中置一小湖石,整个画面波澜不惊。镜清斋前后皆水,取“明池构屋如临镜”之意,故称“镜清斋”。


镜清斋

镜清斋名称来历:其“镜”者,“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则是清心寡欲,有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镜清斋内景





从镜清斋后窗看室内

镜清斋两侧有夹道通往庭院后部,枕峦亭位于西侧假山之上,沁泉廊位于镜清斋正北,其下有水流过,清脆悦耳,这是中国园林中较为少见的“听景”之处。
沁泉廊东侧是玉带桥、罨画轩、焙茶坞。
静心斋东端是观赏全园景致的最佳视角,此园东西方向通过玉带拱桥和曲栏平桥将空间分隔为三个层次,玉带桥、沁泉廊、枕峦亭、叠翠楼依次升高。叠翠楼为全园最高点。
沁泉廊桥位于镜清斋北侧的湖对岸,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与叠翠楼及爬山廊同期添建。桥为三孔,花岗岩方石桥墩,桥面木板,桥墩上立八根大红柱,彩画廊檐,青灰筒瓦卷棚屋顶,桥上两侧装红木护栏。桥两端与假山小道相连,整个青瓦红柱廊桥映在碧水荷叶中,太湖石假山环抱其周围。

沁泉廊南控中轴,北倚丘壑,位于静心斋中心。沁泉廊廊横架水面,廊下有滚水坝,这里曾是帝后消夏纳凉的地方。




罨画轩





焙茶坞

小玉带桥位于抱素书屋正北水池上,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桥长7.8米,宽2.65米,建筑面积19.78平方米。桥为单孔石拱桥,青白石砌拱券,花岗岩桥身,桥两侧装有12根圆宝头莲花望柱和10块镂空浮云宝瓶护栏板,桥上四只靠山兽各占桥护栏的一端,雕刻精细,造型大气。传说靠山兽也称叭嗄或望天吼,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叭嗄蹲坐姿势,张着大嘴向天吼叫,背靠镂空山石坐在桥头,使石桥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桥坡有30——40度,上下桥显滑陡,起初桥面石板为剁斧做法,1977年修缮加固栏板、望柱时,还将光滑的桥面改为礓礤桥面,有利于人们上下桥。站在桥上四周观望,山上回廊起伏,山间树木参天,灌丛盖地,水中建廊桥和殿堂,真是富丽堂皇中带有江南水乡韵味。

玉带桥




从玉带桥向南,为抱素书屋、韵琴斋、焙茶坞组成的院落,与镜清斋紧邻,是当年乾隆和皇太子的读书处。院落清幽朴素,与主景区的精彩绝伦形成巨大落差。
“抱素书屋”就是乾隆皇帝读书的地方,赐名“抱素书屋”取自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乾隆皇帝还亲笔题写了门前的对联:“地学蓬瀛尘自远,身依泉石兴偏幽”。意思是把闹市当仙境,心灵自可远离尘俗。依泉石做伴侣,兴致就倾向雅静幽远。
韵琴斋
枕峦亭别具一格,该亭利用地形起伏和建筑的高低参差,平面错落来获得不同的景观效果。从镜清斋殿西北角看枕峦亭,亭子与周围的叠翠楼、游廊和假山组合,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乾隆帝赞誉它是“莲朵珠宫”。而站在枕峦亭内,俯视静心斋东部景区,又可以欣赏园中各种丰富多彩的景致,达到与五龙亭异曲同工的效果。
恋枕亭
青石板五折曲桥位于沁泉廊桥西,桥南端正对画峰室后廊,形成一头接建筑,一头连假山的景致,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桥长13.3米,宽1.4米,建筑面积14.95平方米,为五孔五折曲桥,砂粒花岗岩石砌桥墩,青石板桥面,两侧木制桥护栏,曲曲折折在花园水池上别有情趣。1977年全院修葺时,因木栏杆糟朽,为游人安全改成金属护栏杆。
叠翠楼为两层阁楼,造型齐整,上下均面阔五开间,带有回廊,顶部檐角飞翘。楼旁置有假山石,参差错落,加上低矮的灌木、倾斜的古树,衬托得叠翠楼更为整齐、庄严。此后,除紫禁城、颐和园外,静心斋也是慈禧经常来的地方。因叠翠楼是全园的最高点,置身于楼上凭栏观望,不但可以欣赏静心斋全园景致,还可以远眺琼岛胜景、景山风光,是一个观景的绝妙之处。
慈禧太后题写匾额:叠翠楼
罨画轩和沁泉廊均为低矮的一字横卧建筑,所以此处的假山石均取横卧形态,以与建筑形态协调。至枕峦亭,建筑形态变为竖向直立,假山也随之逐渐过渡为竖向布置,以形成挺拔向上的动态,衬托出枕峦亭的高耸。
建于北墙的半壁爬山廊,采用了整排假窗的形式,以给人造成窗外还有不尽之景的错觉,从而起到延伸园林空间的作用。
画峰室
画峰室前小院
碧鲜亭是静心斋墙外的一个小亭,紧贴韵琴斋南山窗,坐在韵琴斋内从窗口南望,可观太液池及琼岛景色。

碧鲜亭

静心斋集中了北方园林建筑楼、台、亭、榭之大全,用南方私家园林的手法,将水景、小室、叠山融为一体,中部空间叠山理水,作为园景中心,只有桥、廊、亭少量建筑,大部分建筑都紧靠周边。沿着院内的回廊和山路迂回往复,给人以曲径通幽、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无穷无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