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由东往西分别为静心斋、西天梵境、九龙壁、快雪堂、阐福寺、万佛楼、极乐世界(原称小西天)等。五亭突入湖中,各以石桥与岸相连,左右各二亭,呈对称式。五亭之间又以石曲桥相通,宛似游龙横卧岸边。天王殿、万佛楼、极乐世界为园内佛寺建筑。
西天梵境原名大西天禅林,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后改为今名。山门前有一座精美的琉璃牌坊,门内为天王殿和大慈真如殿,供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像,殿周围有六十七间回廊环抱。
门票


远眺西天梵境
琉璃牌坊
西天梵境建筑群最前面(南面)为四柱七楼琉璃牌楼一座,石台明,石须弥座,石券洞,城砖砌墙身,外抹红麻刀灰,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

这座精美的“须弥春”牌楼,也叫“般若祥云”牌楼,它和圆明园的“慈云普护”牌楼是姊妹之作。而后者已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正面额曰“华藏界”,背面额曰“须弥春”,均为乾隆皇帝御书。
琉璃门
山门由三座单独券门组成,中间大,两次间略小。石须弥座,上城砖砌墙,抹红麻刀灰。琉璃砖檐、琉璃斗拱,歇山黑琉璃瓦黄剪边屋面。三座门之间与两侧墙,均为琉璃须弥座,城砖砌墙,抹红麻刀灰,墙角及墙心均嵌琉璃角柱及花饰。
台阶中间丹陛为二龙戏珠浮雕
钟鼓楼
门内第一进院,左、右各有两层重檐方形楼一座,分别为钟楼、鼓楼。歇山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屋面,绿琉璃脊,城砖砌墙,外抹红麻刀灰,一门一窗。四周围廊,一层檐上有平座,琉璃挂檐。

琉璃门后院楼东北角

钟楼南立面

鼓楼

鼓楼南立面
天王殿
天王殿五开间,歇山绿琉璃瓦黄剪边屋面。明间和次间前后均装菱花格隔扇门四扇,稍间前后城砖乾摆坎墙,菱花推窗。
殿外东西各有四方形石座,上竖八角形石幢。
天王殿东石经幢,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立。经幢总高9.2米,幢身高1.28米,幢身下须弥座1.60米。幢呈八角形,幢首为相轮宝顶,宝顶下为三层密檐,密檐下为三层浮雕坐佛像,每层佛像之间以莲花座相隔,三层佛像之下又有一层檐,檐下为幢身;幢身八面,环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幢身下为三重须弥座,上层束腰雕刻夔纹,中层雕刻卷草纹,下层雕刻山石花草。

天王殿前西面石经幢同样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立。形制与天王殿前东面石经幢形制相同,惟幢身刻隋天竺三藏法师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天王殿院内原有铜塔两座,1958年损毁。其八角形须弥座现存北京石刻博物馆。


八角形须弥座1

八角形须弥座2
大慈真如宝殿
二进院正中是大慈真如宝殿,五开间,重檐庑殿屋面,上覆黑琉璃瓦黄剪边,正脊、岔脊、吻、兽都是黄琉璃制品。整座建筑的大木、斗拱、椽子、飞檐、边檐、瓦口、望板装修均用楠木制做,故又称楠木殿。明间、次间正面及明间背面均装菱花格隔扇门四扇,稍间正面城砖乾摆坎墙,上装菱花推窗。殿内供奉铜佛,佛前有铜塔二,木塔二。木塔即为铜塔之模型。
抱柱楹联为:龙象护庄严满多宝藏;人天洽欢喜遍恒河沙
殿内中间供奉铜胎释迦牟尼佛一尊,右边供铜胎无量寿佛一尊,大利益铜硎玛侍从文殊菩萨一尊,左边供利益番铜文殊菩萨一尊。大利益铜琍玛绿救度佛母一尊。
殿内悬额为“恒河演乘”,联为:“无住荫慈云,葱岭祗林开法界;真常扬慧日,鹫峰鹿苑在当前。”又北向联为:“日月轮高,眄七宝城如依舍卫;金银界净,涌千华相正现优昙。”皆为清乾隆皇帝高宗弘历所书。
殿内原有七层八方铜塔两座,塔高6.59米,塔身镶有铜胎无量寿佛七百一十二尊。文革中被毁,现为仿制。
殿内东侧罗汉
殿内西侧罗汉
殿东西各有配殿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顶。这是东配殿。
西配殿
华严清界殿
殿后历级而登,为华严清界殿,殿三间,重檐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边顶。
七佛塔亭
七佛塔亭位于华严清界殿后,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呈八角形的七佛塔建在塔亭內。塔通高11.2米,分台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门,门高2.1米,阔0.72米,正面额上刻有“古塔重兴”四个大字,东西两面均刻有“阿弥陀佛”四字。塔上镶刻七世佛、阴文像及乾隆皇帝御题〈七佛塔碑记〉。

七佛塔亭的八角形琉璃屋脊承托着一座覆缽式鎏金小塔,它由琉璃砖砌成八角形須弥座,座上為覆缽式塔身,塔身兩側設有垂珥,塔身上部為塔剎,塔剎由華蓋和宝珠构成。

亭子垂脊上的吻兽和瑞兽
琉璃阁
大琉璃宝殿为二层,上层为重檐歇山顶,上下层皆为绿琉璃瓦顶。额为“华严清界”。联为:“七宝同庄,金界普成具足相;三轮共转,玉毫齐放大圆光”。又有额为:“现法化报身,分涌真常连叶;摄闻思修教,并拈微妙昙华”。皆为乾隆皇帝所书,殿内琉璃砖均刻佛像,与善因殿相同。
琉璃阁(现由文物研究所使用)
琉璃阁后身
大圆镜智宝殿位于太液池北岸的土山北面,东邻西天梵境,南面的九龙壁是该建筑的影壁,西、北两面临街,院内大殿一座,名“大圆镜智宝殿”,山门称真谛门。现院内建筑全毁,仅存五开间真谛门遗址。
北海九龙壁是中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最有特色的一座皇家龙壁,建于乾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高6.9米,长25.5米,厚1.4米,壁的两面各有九条戏珠于波涛云际之间的五彩蟠龙,故而名为九龙壁。如此精制的九龙壁原是为了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

大圆镜智宝殿的影壁——九龙壁为五脊四坡顶,壁的正脊、垂脊有三十二条龙;二百五十二块瓦筒、二百五十一片陇垂、八十二块龙砖和两个筒瓦盖上也都有龙各一条,加上两面有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十八条,总计九龙壁有龙六百三十五条。
据《清宫史》记载:“西天梵境之西,有琉璃墙(今九龙壁)如屏障,墙北为真谛门,门内为大圆镜智宝殿,殿北及左右屋宇四十三楹,皆贮藏经版之所也。”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九龙壁北面的建筑被侵略军放火烧光了。
山门一座,名“真谛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面三间设门,出垂带踏跺。按例应为单檐歇山顶,布瓦剪边黄琉璃。山门两侧,还在院墙上开设有东、西角门各一座。
真谛门的楹联为:于万斯年香林沾法雨;大千世界福地涌祥云。
大圆镜智宝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前后廊.正面一间设门,出垂带踏跺,无月台。根据《西所大西天镜清斋工程奏销黄册》(无朝年)记载,可知是歇山屋顶。并应为重檐。布瓦黄琉璃剪边,殿前有吗呢杆两座。
大圆镜智宝殿后身

从围墙外看大圆镜智宝殿
快雪堂是一座庭院式三进院落。这个院落的特点是庭院式建筑,有重檐垂花门、景窗;有回廊、卧角廊、抄手廊与各大殿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庭院式格局,庭院深处收藏着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为首的众多书法名家的书法石刻。书法的气势与意蕴,使这个庭院显得如此婉约却又别样的夺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博物馆门票,现已免费参观

这里原是明代泰素殿旁的一所太监值班室。清乾隆年间,连续三次扩建,既是后妃们受茧的行礼所在,又是皇帝祭佛前后休息更衣之处。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共三进院,随山就势而建,南低北高。

快雪堂远景
正门为重檐垂花门,歇山顶,后带穿堂门。
大门后身
快雪堂现为书法博物馆
第一进院落北面月台上正殿为澄观堂,歇山灰筒瓦屋面,只有东配房,也作大门使用,亦为歇山屋面。

澄观堂

第二进院,正殿是浴兰轩,硬山灰筒瓦屋面。殿前建有青白石花台二座,内植有牡丹。浴兰轩东西两配殿,各三间,均是硬山灰筒瓦屋面。

浴兰轩
二进院落全景

东配殿

西配殿
游廊及墙壁石刻

第三进院正殿是快雪堂,歇山顶。三院正殿均为五开间,两侧配有耳房式净房。三院正门、正殿和配殿之间,分别以回廊、卧角廊和抄手廊相连接。前院廊心内装有锦窗(或称什锦窗),后院东西廊后檐墙上嵌有石刻四十八方。

主殿“快雪堂”是我国稀有的楠木大殿
乾隆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前两个字“快雪”亲自题写殿名


楠木门扇,楠木是一种高档木材,其色浅橙黄略灰,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无收缩性,遇雨有阵阵幽香。

殿前庭院内假山

假山上石刻

乾隆题写
其东西两廊内壁上镶嵌的石刻,就是著名的“快雪堂石刻”。据专家考证,“快雪堂石刻”的艺术价值要高于北海阅古楼的“三希堂石刻”。

东西两廊内壁上镶嵌的“快雪堂石刻”

快雪堂东壁所嵌乾隆皇帝御笔“快雪堂记”

快雪堂东壁上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法书
铁影壁位于九龙壁以西,宽3.6米,高1.9米,壁身由一块中性火成岩雕成,双面雕刻有麒麟和云纹,因色彩和质地像铁,故称铁影壁。铁影壁为元代所造,原为元大都健德门外一古庙前的影壁,明初被移动到德胜门内护国德胜庵前(今铁影壁胡同内)。1947年铁影壁被移至北海公园现在的位置。
加装保护棚之前状况
铁影壁檐口长3.56米,高1.89米。上覆单檐歇山式的屋顶,雕刻出屋脊、瓦陇以及勾头,滴水,所表现的屋顶形式十分逼真,影壁前后各刻一巨兽。
前面所刻的是一雌性狻猊,栖息在山林之中,周围刻出山石和树木,在狻猊前后和腹下有三只小狻猊跟着玩耍,形象非常生动。壁身下部雕出一排展翅飞腾的天马,相互连接成一组花边装饰图案,雕刻技法粗犷生动。
影壁的背后刻的是一只雄性狻猊,姿态更加雄健。
五龙亭在北岸的西部,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五龙亭中居中的亭子名龙泽亭。东侧两亭名为“澄祥”、“滋香”,澄祥亭为重檐,滋香亭为单檐;西侧两亭名为“诵瑞”、“浮翠”,五亭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亭与亭之间用汉白石围栏曲桥连通,从琼华岛山顶遥看,跨于水面之上的五亭在石桥相连之下犹如一条巨龙盘卧之中,尽显皇权与龙势的威严。

中亭龙泽亭上圆下方,双重檐。藻井有金龙俯首雕饰。此亭为清代帝后钓鱼、赏月、观看焰火的游乐之处。中亭两侧对称而建四座重檐亭。
五龙亭自西向东名为:浮翠亭、涌瑞亭、龙泽亭,澄祥亭、滋香亭
龙泽亭是五龙亭中居中的最大亭子,为五亭中唯一带有“龙”字的龙泽亭,其上圆下方,高大的双檐攒尖顶形成巨大的空间,安放着象征皇权的藻井。藻井四周八条金色飞龙环绕,外围配以蓝绿色彩绘团龙图案的数十个小藻井,其精美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龙泽亭
亭子垂脊上的吻兽和瑞兽
两旁的四个亭子稍小:
浮翠亭
涌瑞亭
澄祥亭
滋香亭
五龙亭由七座石桥连接,把五座亭子以及各自同湖岸系在一起。龙泽亭与岸是由一座单孔石拱桥连接,桥位于龙泽亭北侧,是七座桥中唯一的拱券桥。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桥身是原物,桥面石件均为后修补的。
连接龙泽亭与岸边的单孔石拱桥
两端滋香亭北和浮翠亭北,是由两座短石平桥与湖岸连接。因五座亭子的位置不在一条线上,五座亭子呈梯形布局,所以连接亭子的石桥自然有弯。桥也称弧形平桥,共有四座。
连接亭子的每座桥方块石砌两桥墩,上加铺花岗岩条石过梁,形成两弯两孔转弯桥,把五座水中的亭子连成“平地”。
阐福寺原为明朝太素殿的一座行宫,是皇室避暑的地方,清乾隆初年作为先蚕坛,乾隆十年,孝圣皇太后懿旨,改为“阐福寺”,做为皇室降香祈福的场所。每年农历腊月初一到十五,乾隆皇帝在此举行祈福盛典。


五龙亭北面阐福寺模型


阐福寺示意图

阐福寺前原牌楼“福田性海”的石额,现在阐福寺内展厅。
登二十三级台阶后到达月台,正中为阐福寺山门,两侧各有角门一座。
天王殿后身牌匾

原大佛殿两侧有偏殿,这是西配殿。

东配殿
天王殿后立有两座石碑,两碑形制相同。石碑北面原先的阐福寺正殿——大佛殿已毁。
西碑是“御制阐福寺碑”,碑文依稀可辨。
大佛殿遗址后是阐福寺历史展厅
小西天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主体建筑为极乐世界,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小西天又叫做极乐世界或观音殿。是乾隆为其母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修建的。大殿为方形攒尖顶,四面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置方亭,联以矮墙。建筑整体四面环水,意境优雅,气势宏伟,是世界上最大的方亭式建筑。亭子垂脊上的吻兽和瑞兽也多达七个。

曾用门票
远眺极乐世界和五龙亭
极乐世界正南有一个水池,形状像一个月牙,因此得名“月牙河”。它与极乐世界殿的宝顶相对,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月亮,表示日月轮回的意思。跨水池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叫琉璃牌坊前石拱桥。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是皇帝与后妃们来极乐世界参拜的必经之桥。
殿四面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置方亭,整个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极乐世界大殿外有方形水池环绕。四座石平桥横跨其上。分别位于大殿的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方向。四桥的规格完全一样,均为方孔平桥。每桥长9.1米,宽5米,桥基为花岗岩石料,桥面为青白石块。护栏板,望柱和桥头抱鼓石均用汉白玉石材建造。
整个大殿从不同角度倒映水中,更显示出它的华丽壮观。大殿四周还环绕着汉白玉石栏,建有四座汉白玉平桥以贯通四方。
正南石平桥
正西石平桥
正东石平桥
正西石平桥

望柱顶是圆柱形浮雕八层祥云纹,中间有凤鸟飞舞。
水池外围建有宇墙,宇墙连接着四座方形角亭。四角亭,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亭为四面各显三开间,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攒尖屋面,绿琉璃脊件,绿琉璃宝顶。明间均为棂花格隔扇门四扇,次间均为城砖乾摆坎墙,上装棂花推窗,台基压面石及外侧如意台阶为青白石制作,内侧为青云片踏跺。
东北方亭
西北方亭
西南方亭
东南方亭
远眺极乐世界
小西天垂脊上的吻兽和瑞兽
大殿顶部有罕见的“藻井”,藻井中央的坐龙口含宝珠,旁边有49条行龙,外围则有彩绘金龙2480条。除了北海,全国只有故宫太和殿藻井有这样的设计。据悉,藻井金箔的打造非常不易,先要通过药水等把金子软化,再用小锤打成比报纸还薄的小片,仔细地贴在模子上。

大殿内部,正中建有一座彩色的西天极乐世界山,山上有释迦牟尼佛,坐在山顶中间的亭子里。山上约有200余尊菩萨和罗汉。山上还装饰有古塔、寺庙、奇异的花、稀奇的古树和缠绕的云雾,那情景就像传说中的西方天堂。

殿内抱柱楹联为:无量勝因恒河参善果,真如妙境祗树拥祥光。

殿内设一座南海普陀山模型,山脚下绘满海水,山上布满二百二十六尊罗汉佛像,山上还装饰有古塔、寺庙、奇花异树和缠绕的云雾,山下绘满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胜景,故有“罗汉山”和“海岛”之称。它与宣武门外善果寺的罗汉山,朝阳门外九天宫的天宫,并称“北京泥塑三绝”。

乾隆皇帝在匾额上题写了“极乐世界”四个字,高高地悬挂在殿内。
这四个大字及印宝系铜质镏金做法。


万佛楼与极乐世界殿统称小西天,万佛楼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是高宗为其母孝圣皇太后祝福祈寿所建,是一组完整的寺庙建筑。极乐世界殿北面就是万佛楼建筑群,被毁后现仅存山门、宝积楼、妙相亭、经幢两座等。
万佛楼景区(左侧)与阐福寺模型
万佛楼模型
万佛楼与极乐世界示意图

极乐世界北牌楼北面就是万佛楼的山门普庆门

水池南侧牌楼遗址

水池
石佛双塔坐落在现宝积楼西南处,东西排位,俗称东石佛幢塔、西石佛幢塔,双塔的结构、造型和浮雕图案基本相似,高约8米,为八角形三层楼阁式,全部用汉白玉石雕而成,塔座为石雕三层须弥座。
东侧经幢
西侧石幢




幢身刻隋天竺三藏法师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万佛楼,七间,楼高三层,顶层为歇山调大脊,各层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上为歇山灰筒瓦绿剪边黄琉璃瓦顶,下层前出偏廊。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庆祝其母孝圣宪皇后八十寿辰而建。而王公大臣纷纷铸佛先献寿,统计近万,故而名为“万佛楼”。
万佛楼石碑原在万佛楼前,1987年移至小西天南。乾隆皇帝为祝其母80寿辰而建万佛楼(现已无存),万佛楼石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石碑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文雕刻乾隆御制《万佛楼落成瞻礼诗》。
妙相亭佛塔在万佛楼西侧的妙相亭内。佛塔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佛塔置于妙相亭内,此亭雕梁画栋,装潢富丽,结构巧妙,靠48根圆柱支撑。塔为石结构,下为须弥座,八角形,座上为佛塔,平面为十六面,摹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像和清乾隆御的“十六应真像赞”。

致爽楼在修复中
再南面就是北海公园的西南门——阳泽门。阳泽门为绿琉璃瓦庑殿式屋面,门龙上装门簪四个,大门为实榻穿带门。 阳泽门曾是帝后出入北海的主要门之一。

阳泽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