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我逐渐增加了非核心股票的数量和仓位。目前,核心股票占比约50%,非核心股票约38%,现金约12%。
原因是:
1、2017年下半年——2018年1月,随着市场上白马股、大蓝筹股的飙升,核心股票市值大幅增长,令人不安;同时,一些中小盘股票受到冷落;
2、近2年,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关注股市,光守着几支核心股票,让人感到无聊。适当地增加一些非核心股票的品种,做一些波段操作,可以释放多余的能量。
当然,对非核心股票的购买标准和核心股票一样严格,尽量符合“格七条”或者“三低一高”。只是在市净率上个别股票略微放宽了一点儿。
这些股票的股价必须是处于2015年以来的底部区域,因此这些股票必然是不受市场欢迎的。而且大多是行业或细分行业的龙头。
目前这些非核心股票共有30余支,分布在十几个行业(板块)。
我的操作很简单,无论持股时间长短,只要单股盈利10%即卖出,然后寻找低估的品种。
我对非核心股票的操作主要是挣市场情绪反转的钱,属于中短线的波段操作。依A股市场的主流观点来衡量,非但不能登上投资的大雅之堂,甚至还有投机之嫌。不过,只要能保证总盈利大于总亏损,能够体会到股票交易的乐趣,我也就不在乎人家说什么了。
前几天看了一篇钟兆民的文章。他说:“长期来看,拿住好企业跟做波段是不同数量级的投资策略”。
我对大咖的观点持保留意见。对于费雪、芒格、巴菲特这样的天才,大咖的观点也许是对的。但对于我们这些散户来说,由于资金量小,依照市场的“温度”适度地做一些波段操作,挣点儿市场的钱,或许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更实用的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