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游纪实(一)—穿越陕、甘、宁

标签:
西藏t27太原中卫兰州西宁陕西宁夏甘肃青海青藏高原 |
分类: 旅游 |
去年退休以后虽然仍然被返聘,但也有了一定的理由请假完成了这个旅行计划。
我们选择的是“卧、飞西藏十日游”。之所以选择坐火车进西藏,不完全是因为别人所说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高原反应,而更多的是能有机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我们乘坐的是北京西到拉萨的T27次特快列车,图经石家庄、太原、中卫、兰州、西宁、格尔木、那曲到达拉萨,全程3753公里 ,穿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到达西藏,用时将近44个小时。
过去自我感觉也去过不少地方了,但这一次自北京到拉萨的火车,着实让我感觉到祖国之大,自己的见闻之少:火车途经的宁夏、甘肃、青海、西藏我都没有到过,真是很惭愧。
6月16日晚八点上的火车,火车一路开往西南方向,一夜行程已经穿过了河北、山西、陕西,早上天亮已到达宁夏境内。
太中银铁路开通运营后,铁路部门安排经该铁路运行的旅客列车共17对,原有客车改变径路或车次。9对仍为原车次但改经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其中包括我们乘坐的北京西~拉萨T27/8次列车。
宁夏地貌
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黄河西岸,东临宁夏吴忠市,南接固原市,西与甘肃省白银市接壤,北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总面积14755平方千米。总人口114万人(2003年)。
宁夏的地形为南北长,东西窄,火车在宁夏和行程也仅仅只有200多公里,但这里的山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山头都呈网格包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只知道山西、陕西的鱼鳞坑,植树绿化,而这些网格肯定也是绿化工程,但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是人工开挖的,这是多大的工程呀,我当时的猜想是飞播造林形成的。回到北京通过查找相关文章才让我弄明白。原来这是宁夏人的治沙壮举,其规模之大让人震撼。
宁夏人治沙历史久远。被腾格里、毛乌素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的宁夏人从未停止与沙漠的较量。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建设包兰铁路时,为了避免铁路路轨被流沙掩埋,开展了防风固沙工程。植物学家刘慎谔先生提出植物固沙要有"发生学"观点,研究植被的演替和沙丘的固定过程。初期以机械固沙作为辅助的过渡办法,实现无灌溉条件下植物固沙的可能性。
值得指出的是,“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林体系的建立”获1988年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上世纪50年代,为保证包兰铁路通行,宁夏科技人员和治沙工人在腾格里沙漠前沿沙坡头创造了用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铁路两侧巨网般的草方格里长满沙生植物,有效阻挡了滚滚流沙,确保穿越沙漠腹地的包兰铁路几十年安全。
一条条沙漠公路逐一修通,一片片沙丘布满绿荫,宁夏人似乎找到了“芝麻开门”的治沙咒语,向沙漠进军的号角吹响,“人进沙退”局部实现。
兰州河谷盆地是 一个串珠状菱形河谷盆地,东西狭长约60公里,南北极为狭窄,最宽处不足5公里,最窄处仅1公里左右。兰州两山夹一河,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着兰州的发展。
西宁,青海省会,位于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市内潢水及其支流缓缓东向流过。西宁海拔为2295m 。
44小时的火车行程至此已经将近走了一半,而我们刚刚接近青藏高原,从西宁至拉萨才是真正的“天路”!
注:本文照片除篇头照片《令人想往的西藏》为本人在西藏玉田拍摄的外,其余全部为在T27次列车上拍照的。
更多旅游文章请看我的新浪博客:
相关博文:
《西藏游纪实(一)—穿越陕、甘、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cff0bb01018qux.html
《西藏游纪实(二)——青藏高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cff0bb01018rq5.html
《西藏游纪实(三)——“西藏江南”林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cff0bb01018xmp.html
《西藏游纪实(四)雅鲁藏面江大峡谷和南迦巴瓦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cff0bb0101917p.html
《西藏旅游纪实(五)——林芝仙境嘎定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cff0bb010197dt.html
《西藏游纪实(六)-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和布达拉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cff0bb01019bjz.html
《西藏游纪实(七)—— 班禅活佛的道场扎什伦布和龙女的化身羊卓雍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cff0bb01019fc5.html
西藏游纪实(八)——神山、圣水念青唐拉和纳木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cff0bb0101a45f.html
西藏旅游纪实(九)——返程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cff0bb0101a44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