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芽味美郁椿香,不比桑椹逊几芳。—— 香椿摊鸡蛋

标签:
香椿香椿芽儿香椿摊鸡蛋谷雨紫香椿美食 |
分类: 茹素之馨 |

又是一年椿芽儿香。
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吃香椿芽儿了,从半个多月前的30块一斤,到现在的15块一斤,统共吃了三次。想想今年第一次买的时候,抓起毫不起眼的一小把,称完说要十多块钱,现在却便宜了一半,还真正验证了“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的说法。谷雨前的椿芽,脆嫩、香美、多汁、无渣滓;过了谷雨,椿芽叶片舒展,叶梗开始长“骨头”,老了,嚼不动。这个感觉与明前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起来,我以前是不爱吃椿芽儿的。这种有特殊气味的东西,跟芫荽一样,爱的人很爱,不爱的就无法接受。记得以前,妈妈爱极了椿芽,刚好单位附近有几棵香椿树,下班后总是去打香椿,回家直接做了极新鲜的香椿炒鸡蛋。我闻之觉得不好吃,就一口也不肯尝。妈妈就说我从小总是凭印象吃东西,自认为不好吃的东西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肯张嘴。
奇怪的是,人总是会变的,虽然有些东西一直固守,但口味的稍微改变却让我尝到更多美味。比如以前一点葱也不吃,现在烧菜恨不得都撒点葱;以前对姜和蒜也是极讨厌的,现在却觉得好些菜不放姜蒜简直不提味。
开始吃香椿,是因为每天买菜总见那嫩嫩的绛红色,仿佛窜动的火苗,在一溜儿绿叶菜中很是扎眼,似乎不带点回家很不应景。而且现在吃菜也不像小时候,单纯随着自己的性子来,只要是有营养健康的东西,都弄点来吃吃。于是今年,第一次自己买了香椿,就是一小撮十多块钱的那一次。回家洗净切碎打两个鸡蛋炒了吃,味道竟是蛮好的,不是我印象中那种难以下咽的样子,其实小时候根本没尝,对它的坏印象完全是自己的臆断。看来很多东西,亲身经历过了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
后来竟有些念想,又买了一次,加上这次,是第三次了,可惜已过了谷雨,今天买的椿芽儿,确实不如第一次的嫩,叶片更大,叶梗更粗,香味倒还可以的。
香椿原产于我国,而且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农市就有卖香椿芽的。在古人眼里香椿是一种长寿树,《庄子·逍遥游》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大椿长寿,后为父亲的代称,古时称父亲为“椿庭”,母亲为“萱堂”。因而古诗中常以“椿萱”为父母代称。唐代有诗云“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椿芽被称为“树上蔬菜”——“门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香椿是打来吃的。因为香椿树高笔直,不能爬到树上去摘树冠顶端的嫩芽,所以一般用一支细长的竹竿,在竹竿一头绑一把镰刀,往香椿树的顶端掠过去,因为椿芽儿嫩且脆,镰刀一到,一簇新鲜的香椿便应声而落,只需在树下捡掉落的椿芽儿即可。这场景,让我想起了打青枣,枣子也是用来打的,只不过不消镰刀,是用竹竿捅的。
我国的香椿主要有紫香椿和绿香两种,打小,我只见过紫香椿,现在北方吃的也是这种,还从未见过绿香椿。椿芽的营养丰富,远高于其他蔬菜,它所含的蛋白质、钙、维生素C都列蔬菜中的前茅。另外,它也富含磷、胡萝卜素以及铁和B族维生素等,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唐本草》中称:“主治症疥,风疸”,《陆川本草》亦称:“健胃、止血、消炎、杀虫。”
椿芽儿虽好,但也不宜多食,所以每次一小撮最宜。据《食疗本草》载“椿芽多食动风,熏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令人神昏血气微。若和猪肉、热面频食则中满,盖壅经络也”。而且属发物,多食易诱使痼疾复发。
嫩芽味美郁椿香,
不比桑椹逊几芳,
可笑当年刘秀帝,
却将臭树赐为王。
这是一首佚名古诗,说的是西汉末期王莽篡位,将刘姓子孙追杀殆尽,惟有刘秀侥幸逃脱,四处奔走逃命。刘秀落难南阳时(今湖北枣阳),又累又渴倒在桑树下,恰有一团桑椹掉入其口,于是吃了桑椹而得救。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回想当时的美味,便咽着口水,回南阳寻封桑树。却不料此时桑树上的桑椹早已掉光,刘秀认不出了,误把臭椿(古代称香椿为椿,臭椿为樗)当成了枯干后的桑椹,于是封臭椿树做了树王。桑树知道后,气破了肚皮。所以总不能长大成材,树心也总是开裂的。
~~~~~~
~~~~~~
~~~~~~~
图中是二两左右,只用了一半。
椿芽入馔,最家常的就是炒鸡蛋,鹅黄绛红,相信谁都会做。兔子这次也就做了最简单的方式。因为椿芽已不如雨前般嫩,生拌豆腐应该不会太好吃,还是拿来摊个鸡蛋的好。
这是一道快手菜,临下班买的香椿,拿回来冲洗干净,切得碎碎的,打入两个鸡蛋,搁点盐,油锅一热,一摊,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