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头”苗名称“甘丢”,意为住在秃杉枝条下的人家。格头村苗寨地处贵州黔东南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距雷山县城约40公里,距方祥乡14公里,海拔1015米。远山悠悠,云蒸霞蔚,青青禾苗点缀着层层梯田;溪水潺潺,清澈见底,蜿蜒的乌密河从寨中穿行而过;古老的“干栏”式吊脚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村内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的人们沿袭着祖辈们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过着自给自足的宁静生活,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2016年拍摄于贵州黔东南格头村
图文:寒残一叶
(微博:
@寒残一叶,微信公众号: hancanyiye,微信号: hcyy0571)
据格头村民间传说,苗族先民从小丹江迁徙过来之时,其中的两位祖先到了格头,看到这里长着许多高大的秃杉,其枝条可以为其遮风挡雨,于是就定居下来,经过漫长的繁衍才形成今天的格头苗寨,建寨约有400多年。
巍巍莽莽的雷公山,茂密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连绵不尽。四面犹如屏障一样的山峦,将村落包围其中。虽然现在交通方便了,但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活方式,让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与世无争的世外生活。
刚到村口,热情的苗族大姐就送上了“拦门酒”。这是她们家自酿的米酒,每位要进寨子的人都必须喝这个酒,这是苗族的礼仪。不过这酒度数不低,而且后劲很足,会喝酒的朋友也要适量。
这里的苗族人以种稻谷为生,以林木或山药材为辅。寨子周围以及约十里的大峡谷中的两边坡上都生长着茂密的国家保护植物“秃杉”,故又有“秃杉之乡”的美誉。村中这棵几百年的秃杉已经成为格头苗寨的标志。
村中的建筑大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这些吊脚楼都是按苗家传统的方式建造,整个房子用木头建成。每座房子只是用几根简单的木桩作支撑,底部也没有厚实的混凝土浇筑,历经上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稳固,这是苗家人智慧的结晶。
房子的底层或是空置或是堆放一些杂物,早期底层养牲畜的现象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了,现在的牲畜都养在主楼隔壁单独的房子里,且清理的非常干净,走在村中你不会闻到动物粪便散发的那股味道。
唯一不同的是早期的吊脚楼屋顶是用树皮作瓦片,这些树皮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淋容易发霉漏水,经常需要打理,因此现在的大部份的房子都换成了黑色的瓷瓦。有少数房顶还用树皮作瓦,只是有些破败,屋顶都长出了杂草。
溪水潺潺,清澈见底,蜿蜒的乌密河从寨中穿行而过。几个光膀子小孩正在溪中玩水,我也忍不住走到溪边玩了下水。冰凉的山泉水在这炎热的夏天如同是一个天然的冰箱,让整个村子的温度下降了好几度。廊门上的这块计划生育标语吸引了我,忍不住拍了下来。
村子里人比较少,偶尔碰到的也是老人和小孩居多,估计成年人都外出打工了。途中碰上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女从地里干活回来,走在前面的小姑娘很腼腆,看到我拿着相机有些不好意思的往奶奶身后躲,连她们家的狗狗也停住了脚步。
在村中的广场边我碰到了几个大姐,正坐在烈日下休息,她们好像在运送建材。当时我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干这么重体力活的都是女人,他们的男人呢?其中一位大姐的话解开了我的疑惑,她们的男人有些外出打工了,有些在地里干活。其中的一位大姐说:“她们一天可以挣到一百块钱,为了让小孩能更好的读书,男人女人都应该出来干活,一起为家作贡献。”这话听着很朴实,却很让人感动。
在寨子边上的树林中我无意间发现了一棵树上绑着些鸡毛和红布条,经当地人介绍才知道这叫“托命树”。寨里身体较弱或经常生病的小孩,他的父母就会找一棵强壮的树挂上这些祭品,意为把自家孩子生命寄托在此树上,孩子能像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
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无忧无虑。房前屋后的这些家禽悠闲的寻觅着食物。老人们坐在墙脚做着手工,偶尔也会闲谈几句。这样的空气,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态她们不长寿都难。
在村中逛了一圈后,热情的苗族大姐为我们准备了烧烤。烧烤方式很原始,在小溪里搬了几块石头做了烧烤架,食材也都是自家产的。值得一提的是,烧烤用的鸡是养在自家房前屋后的,这样的鸡用来烧烤是不是太奢侈了点,不过味道是超级棒。忽然间我想到了刚刚在村中看到的那几只鸡,不会这么巧就是它们吧?
以前去格头苗寨需要走一天的山路才能到达,现在公路修好交通方便了,开车只需三到四个小时的山路。慢慢的来这的人也多了,格头苗寨这个世外桃源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格头苗寨之所以能保持如此原汁原味,是因为这里没有人去打扰,去改变。如果你也想去走走看看,我希望你尽量的减少对寨子的影响,带走美丽的相片和美好的回忆,其他什么也别留下,必竟这样的地方已经越来越少了。
作者简介:寒残一叶,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
微博:@寒残一叶,微信公众号: hancanyiye,微信号:hcyy057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