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五)

标签:
文化 |
分类: 疙瘩与历史 |
中国文字博物馆(五)
图1:物以载文。
图2:六艺教育。西周时期教育中包含的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以此来看,西周时期的教育已经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图3:简牍和帛书。滥觞于商周,流行于战国,盛行于秦汉,式微于魏晋。
图4:甲骨、金文中“册”、“典”两字。
图5:竹简。此为真品,出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葛陵楚墓,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至本馆。看来保护措施挺好,也不知浸泡在何种液体之中。
图6:简牍的制作。主要分为六个步骤:备料、选材、片解、刮削、杀青、编联等工序。
图7:战国时期的简帛。左边为竹简,右边为释文。想起元宵晚会的相声《学富五车》,其实在成语“学富五车”中五车装的都是竹简,是战国时期的故事,倘为如今的纸质五车,那可不得了。
图8:竹简。此为真品,战国时期,出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葛陵楚幕,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至本馆。
图9:博物馆内竹简展示厅。中间大屏幕在播放竹简制作过程,前面均为真品。
图13:西周陶文
图14:先秦玺印。突然想起,昨天看关于“溥仪”的书籍,其中写到从秦始皇开始的传国玉玺在元代丢失,明清两代根本就未曾见过。
图15:西周铜印、商代铜印、早期陶制印模和陶戳
图16:燕国印。
图17:“木普”铜印。
图21:楚国印。
图22:先秦玉石器文字。
图23:商代玉石器文字。
图24:春秋盟书。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目前全国主要发掘的盟书为侯马盟书和温县盟书。
图25:温县盟书。此为真品,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而至本馆。
图26:关于侯马盟书的介绍。
图27:中山国守丘刻石、秦国石鼓文、诅楚文。
图28:石鼓文。家乡陕西宝鸡建有中华石鼓园,其中石鼓阁为市标志性建筑,因此地出土石鼓。石鼓被康有为称为“中华第一古物”,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图29:先秦货币文字。
图30:布币。主要流行于三晋及周边地区。经查: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
图31:卢氏斜肩空首布币。此为真品,东周时期虢国使用,估计是三门峡地区出土,但展馆中未加说明。
图32:布币。均刻有文字。
图33:刀币。主要流行于燕、齐、赵、中山等国。
图35:齐大刀。为河南博物院调拨。
图40:货币文字特征举例。借笔。
图42:货币文字特征举例。增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