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塑化剂风暴」学到什么教训?

标签:
塑化剂监测护肤品化妆品成分化学伤害敏感酒糟三聚氰胺榖胱甘肽育儿 |
分类: 肌肤监测 |

①
②
这几天台湾闹了个大丑闻:竟然把塑料用的成分(塑化剂)放到食品中。从整个新闻走向来看,源头就是那三、四家厂商;因为处于「非常、非常上游」,所以上游、中游与下游「中枪」的厂商非常多,品项到达「无所不在」的程度。更扯的是,除了台湾之外,还影响了十多个国家。
(这也算「地球是平的」吗?)
我没有动笔谈,主要是冷静地看:今天「发现了」已经存在二十多年的问题(<=据说五年前的DOP更毒呢~),前些年「发现了」三聚氰胺,德国刚刚「发现」有毒的小黄瓜。明天呢?也许忽然发现手机辐射有脑癌风险(对不起,这个昨天「已经发现过了」…);或者忽然发现「最安全的保肝成分:榖胱甘肽」静脉注射可能导致死亡;最后说妊娠霜含有塑化剂,恐怕伤害胎儿?
我们从中学习到什么?
身体的安全监测难度确实很高;这也是此次塑化剂事件最重要却最困难的切入点。三年前,阳明大学杨美莲教授就发现台湾人体内塑化剂代谢产物MEHP的浓度是美国人五倍、德国人六倍肌肤;成大李俊璋教授也确定台湾孕妇的DEHP代谢物为美国孕妇的十二到十三倍。可惜的是,这些塑化剂来源究竟为何,当时没有(无法?)深入追查。
然而我们至少知道。
回到我擅长的领域:保养品长期安全监控。「肌肤监测」的最大特点就是简单、直观。健康的皮肤应当有纹路,就应当有纹路。当(逐渐)失去正常纹路结构时,我们就「知道」出了问题了。一旦发现「出了问题」,接下来才是贴布试验(patch test),甚至是HPLC(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高效液相色层分析法),或者是质谱仪(Mass Spectrometry)等细项分析。
更细地解释…
这是一位朋友写来的问题;我与她的对话,可以更清楚地说明:
对瑞升产品有些疑问,请医师解说!
平衡滋养霜内含Cetyl Alcohol是致粉刺、刺激性的界面活性剂。高效保湿修敏精华乳内含Evening Primrose Oil致粉刺与刺激性高的高修复性植物油。r-PGA复方高效保湿精华液内含Algae .1.3 Butylene Glycol、Vitamin E致粉刺与刺激性高。净化抗痘精华霜Cetyl Alcohol、Retinyl Palmitate、Ascorbyl Palmitate、Myristyl Myristate、Octyldodecanol、Chamomile致粉刺与刺激性高。面疱精华霜含Retinyl Palmitate、Ascorbyl Palmitate、Octyldodecanol致粉刺与刺激性高。
当初看诊,记得医生说过所谓的毒、致粉刺、刺激、界面活性剂、油...等等;但是在网络上看到瑞升的数据怎么都有致粉刺、刺激、界面活性剂...等等?这也能算是天然成分?
您这个问题是标准的「错误生物学思维」;从化学家的思考下手,砒霜是有毒的,食盐是无毒的;从生物学家的认知下手,这世界上所有物质都有剂量范围。
①
②
③
结论与请求:
正在看这个篇文章的您,或许是位医疗从业人员;也或许是位消费者。请协助我们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全部人类都将因此受惠…明天,或许又有什么恶意或不明的添加物,被我们的皮肤吸收进入了血液系统(人乳样品中发现保养品防晒成分);这些成分或许短期安全,长期风险仍旧并不清楚。藉由肌肤监测,我们可以协力「预测」保养品的伤害。当全民都要求肌肤监测的初步筛选防线,我们就可以保护自己、保护所有的人。
补充阅读:
黑心老板认错:以前加DOP更毒 2011.05.28 04:42
由西班牙外销的毒小黄瓜,造成德国10人死亡和全欧洲超过上千人染病 2011-5-30
世卫首度指出:手机可能增加脑瘤风险=广告/新闻阅读
菲律宾FDA:静脉注射谷胱甘肽美白(最安全的美白成分?)可能致死 2011-5-20 13:50
浓度飙高,妊娠霜恐害胎儿。尿中塑化剂比未用者高3成 2011-5-31 06:30
慢性中毒!国人体内塑化剂浓度 美国的5倍 2011-05-28 04:42
成大教授:台湾过度塑化 自我觉醒吧 2011-06-02 03:25
尽信书,不如无书!保养品的「成分分析」与「肌肤监测」差异 2011-02-18 13:02
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邱品齐医师格文引用 2011-01-06 18:10
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2011-01-06 16:11
人乳样品中发现保养品防晒成分 2011-05-20 15:10
肌肤监测是否可以「预测」保养品伤害? 2011-01-06 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