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于保养品的理解,从肌肤检测下手?还是从成分表下手?

(2011-01-06 18:14:22)
标签:

肌肤监测

护肤品

酒糟

玫瑰痤疮

敏感肌肤

张丽卿

配方

成分

伤害

雷射

激光

分类: 肌肤监测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订阅本部落格电子报,以便更方便地阅读全文/超级链接,烦请点击这里

回答完医学美容时讯的编辑 袁力 先生来信之后, 齐显龙 医师有一些新看法,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对于保养品的理解,从肌肤检测下手?还是从成分表下手?」的想法。

以下是齐显龙医师的回应

近来成为您的粉丝,很详细的阅读和感悟您的文章,吸收您的观点。

但是,我们可以理解:皮肤检测和化妆品成分的关注不必要对立起来,而是可以互相辅助的。在等待您的书稿期间,这是我的观点。

理由如下:

    皮肤检测为了指导化妆品的真确使用,但关注成分也是为了正确的使用,出发点一致。

    检测之后,结合消费者以前化妆品使用的问题,给予合适的选择,尽量使化妆品的使用个体化。

    消费者、厂家也需要两者结合,方不会完全和我们的观念发生冲突。并不是为了妥协,而是化妆品成分仍有其值得关注的地方,但是绝对不能完全依赖成分,对成分效果及安全性的评价应该在检测中观察。

这是我的回答

齐主任,您客气了…对于您自发性地发现「保养品应该纳入 皮肤科 医师的监控」这件事,我也是佩服不已…

我同意「皮肤检测和化妆品成分的关注不必要对立起来」;只是台湾这边的商业活动非常频繁,我也很早期就接触了许多厂商。看到大陆近来经济发展,保养品厂商的「雨后春笋」一定非常、非常、非常多。我的意思是说:

    厂商往往说谎、故意标示错误。这部份,我们发现许多案例,只是不便公布。

    即使厂商诚信,成份相对比例的隐瞒、成分等级的隐瞒、成分交互作用的不理解(一如药物交互作用,就算实验室已经有些理解,真正的全貌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上市后监测PMS,才能昭然若揭)…有许多问题使得「读」成分表这件事变成事倍功半。这部份,台湾关注化妆品成分的张丽卿 老师与 邱品齐 医师已经有一点发现了…所以才有 邱 医师的「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与 张 老师的「保养品该回避哪些成分?」等文章。

您的观点在医师与厂商二者是可以分开的:

    医师部分:我认为花费很多时间学习成分与成分表,因为觉得现实实用性不大,觉得是「无效率性」的问题。

    厂商部分:厂商学会肌肤检测,可以评估成分的长期伤害与交互作用。这部分确实是需要的。

换句话说,我的思考是:医疗人员的临床学习与应用部分,如果要双管齐下,很难训练出可用人才,建议「择其必要教导,以利人才复制」至于厂商部份,应该双管齐下,才有行业进步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