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绎霖老师
黄绎霖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04
  • 关注人气:26,8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应对孩子的“任性”

(2009-12-01 11:56:39)
标签:

教育

育儿

奶昔

喇叭

家长

分类: 早期教育

2~3岁之[25-36个月]幼儿篇

“教”——教家长

从孩子20个月开始,大部分家长都会走进焦躁期,老人有句话叫两岁的孩子狗都嫌!可想而知,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多行为容易引起家长焦虑和烦躁的情绪,所以,要想引导好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孩子为什么喊不住,老跟大人“对”着干;首先,请你相信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是来跟父母对着干的。只是因为0~6岁这六年里,孕育着婴幼儿心智成长的关键期,承载着婴幼儿大脑神经网络复杂庞大通路的建构期,在不断地“倒腾”中接受不同的刺激,来激活脑细胞的突触连接,是体验—记忆—技能的大脑循环运转,他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经历来为自己积累经验,使脑细胞形成稳固的连接,储存在记忆库,从而成为自己的一种技能!所以,孩子之所以“喊不住”,是因为他大脑发育的需要,他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刺激来为自己塑造精妙的大脑结构,在孩子的眼里,什么都可以玩,什么都是玩具,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新奇——马桶的水去哪了?饮水机的水是怎么流的?我一定要去试试!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得正确地解读他的行为——是大脑脑细胞优胜劣汰的进化和成熟的需要,才会有方法去引导他,才会想办法去引导他。

我为大家分享两个技巧:一个是非常奇妙的心法,就是“喇叭法”,为什么说是心法而不是方法呢?我们知道在学习很多独门武术里,首先要求练武人学的就是心法,因为只有先练好心法,招术才更有威力。而“喇叭法”就是教育心法,只要我们家长每天都愿意运用它,在跟孩子的互动中操练,在引导孩子的问题上就一定能得心应手,成为孩子成长之路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在《天线宝宝》里就是没有父母的,只有叙述者和小喇叭,它是一个引导者、一个真实情况的描述者、一张生活的小提示、一面镜子。

“喇叭法”:就是在生活中,家长通过运用叙述和提示的语言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让家长懂得重视语言力量,掌握如何用语言来为孩子指引行动的方向。喇叭法就是让家长学习如何做一面镜子,让孩子懂得通过镜子的自己来认知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家长克服用成人的复杂思维去判断孩子,误解孩子。

“喇叭”的 “工作范围”如下:叙述者:一天在乐园里,小波在吃她的奶昔;

叙述者:哦,天哪!小波把宝宝奶昔弄得满手都是,

波:哦,天哪!满手都是宝宝奶昔

叙述者:小波不知道该怎么办?

事前——提示、引导,为孩子指明行动的方向;

事中——做一面镜子,将当时的情况如实讲述、反映和表达;

事后——有问题则:分析、解决并总结;没有问题(异常现象):总结、鼓励;

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家长不可理解的行为时,家长在运用“喇叭法”时,要严格地要求自己把引导和教导,叙述和评论,提示和提醒区分清楚,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时刻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引导者,叙述者,提示者。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少说“不”。从孩子一出生开始,也是他对世界开始探索的人生旅程的开端。他的“到处乱动”就是他对世界探索的唯一途径。而当你跟他说“这也不对,那也不行”的时候,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你是的不行,你不被我们这个世界接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