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有一百年了,市场上的各种错觉,只要我们敢于怀疑,就能找到大量的例子证明。
(四)权威幻觉
股市投资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所以很多人的办法是,跟对人,他买我也买,他赚我也赚。找到股神跟一根,下半辈子有保障。
中国股市股神很多,我就说一个,赵笑云,2000年,赵笑云在各大报刊的荐股比赛中频频占先,尤其在一个模拟实战中,创造了累计收益率2000%的战绩,为同期市场收益的50倍。很牛吧。但多年后(甚至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是一个局。最后,在他立荐后的一只股票后暴跌不止收场,同时被打上庄托的标签。
但大多权威不这么玩。就是他们推荐一堆的股票,经常推荐。这其中,他以后每次就提自己成功的推荐过的几只,反复说。其实吃瓜群众细想一下,一个人如果买入20只股票甚至50只,没有个十倍股那是运气太差了。
决定收益的,往往不是你买到什么,甚至不是你买到多低,而是这只股票你买了多少。
前一阵有个新闻:巴菲特和投资高手进行十年的对赌。巴菲特赌指数基金赢,二投资高手组合了5只主动型的基金。最终呢?指数基金大胜。指数基金08年以来盈利63.5%,而投资高手的回报只有19.6%(原本有44%的,但主动性基金高昂的管理费,蚕食了一半以上的收益)
(五)聪明人幻觉
我进入股市的第一周,赚了百分10,所以后来喜欢上股市。但当时就投入5000元,赚了500(当时一个月的收入)。后来不断的增加钱,但第一年是亏本的。
我进入股市的头几年,碰到一个牛市,连续40只股票都是赚钱的。但最后一只买了一只股票,从14元跌到1元,把前面40只股票赚的,全部亏回去。由此,我差点再也不进股市了。
我估计有些人也有我这种经历。但我回忆那几年,感觉自己是聪明的。比别人聪明。后来我发现,几乎所有进入股市的人,都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然后,冰冷的数字告诉我,大多聪明人其实最后是亏钱的。这是为什么?
我们觉得聪明,是因为我们和权威们经常做的一样,选择性的记忆。比如我同时关注5-10只股票(其实还没买),其中一只涨到天上去,我们会大呼可惜,但全然忘记了,看中的其他股票,大多表现平平,甚至有的跌得惨不忍睹。做一个假设,假设我们看好的股票都平均买入,最后的结果,我估计就平平淡淡了。
所以,投资股市。当有一天,我发现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开始,总体投资就上了一个台阶。
我知道必须扎扎实实做些事情来推进自己的投资水平,而不是依靠感觉;我也知道一两次的赚钱其实没什么,买入就涨的概率其实和买入就跌的概率差不多,走进电梯的时候我是不知道电梯向上还是向下的。
也许,这就叫敬畏股市吧。
后一篇:投资平安银行的三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