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忻儿童心理
陈忻儿童心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3,644
  • 关注人气:3,23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火烧伤的孩子跟你孩子没关系?你做父母的格局太小了

(2017-10-03 21:45:07)
标签:

杂谈

上个星期在游识猷妹妹的微博上看到一个消息,说的是,温州有个小朋友贝贝,2岁的时候因为事故被被毁容,现在4岁了,很想上幼儿园,却屡被幼儿园拒之门外,理由是“要尊重其他家长和孩子的意愿。”

被火烧伤的孩子跟你孩子没关系?你做父母的格局太小了

被火烧伤的孩子跟你孩子没关系?你做父母的格局太小了

被火烧伤的孩子跟你孩子没关系?你做父母的格局太小了


被火烧伤的孩子跟你孩子没关系?你做父母的格局太小了

被火烧伤的孩子跟你孩子没关系?你做父母的格局太小了


被火烧伤的孩子跟你孩子没关系?你做父母的格局太小了

​以上图片来自游识猷妹妹的微博。


看了以后我心里翻江倒海,有很多话想说,就跟大家唠一唠吧。

游妹妹想到了《登天之梯》里peter的故事,而我想到了另外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主角和这件事情的贝贝几乎一样。

这个故事是一本在美国畅销的童书,叫wonder(奇迹,作者R.J.Palacio)。


故事里的男孩子Auggie因为罕见的基因病,他整个脸部从生下来就好像被大火融化了一样。从小到大他做过2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因为身体不好,所以一直是在家上学(homeschool)。到他该上5年级的时候,父母决定让他去上学。校长特意在开学前,邀请了几个孩子,当Auggie的welcome buddy,带他参观,希望他在上学之前就能认识几个孩子。故事就这样展开,讲述了5年级这一个学年的事情。


最开始,人人都不愿意和他讲话,甚至觉得他是“瘟疫”,只有两个孩子Jack和Summer跟他成了好朋友。一开始,他们因为同情他才跟他在一起,慢慢地,被他的人格吸引,真正成了他的好朋友。而这两个孩子因为和Auggie做朋友,被很多孩子排斥,被一个小团体暗暗欺负。在一次学校的出游,外校的大孩子因为Auggie的长相欺负他,这个时候,Auggie的同班同学,就是那个欺负他们的小团体,站出来保护他。大家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也认识到什么是勇气,友情,善良,品格。。。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作者用了几个人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有Auggie的,有Jack的,有Summer的, 有他的姐姐Via的,有姐姐的男朋友,有姐姐的好朋友,不同人的视角,看到了大家的内心世界和曾经有过的犹豫或者挣扎。


作者并没有把Jack或者Summer写成一个站着道德高地的孩子,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在和Auggie的交往中,他们也曾有过犹豫。比方说Jack,他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只是为了迎合别人(发展心理学中叫social conformity),他跟人说自己跟Auggie在一起只是因为校长让他这么做,自己心里烦得很呢。无意中让Auggie听到了,于是两个人的友谊暂时冻结。后来Jack真诚地道歉,两个人又成了好朋友。小宝那个时候正好学校有个作业,叫勇气。我和两个孩子就这本书讨论过什么是勇气。比如,跟Auggie交朋友,是不是勇气?自己做错事情,真诚地道歉,是不是勇气?被别人排斥还是坚持和他做朋友,是不是勇气?在别人欺负他的时候,保护他,是不是勇气?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哪一步?我还跟孩子们讲过我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我记得我小学大概2,3年级的时候,班级来了一个插班生,那个时候插班生很少见,又不会讲我们那里的方言,我想大概是这个原因吧,很多孩子排斥她,不跟她一起玩。我很同情她,放学以后到她家跟她玩,但是,在学校,我装作不关心她,因为我怕别人不跟我玩。后来那个孩子因为爸爸工作关系,不到一年又转学走了。我跟孩子们承认,当时我能承受的就这么多了。所以我很理解,Jack为什么会那么说。这才是真实的孩子。


还有Auggie的姐姐Via,她很懂事,很爱弟弟,甚至我都很心疼姐姐,因为父母的时间,精力真的很大一部分都必须花在弟弟身上。有一次弟弟做手术,她去和外婆住在一起一个星期。外婆说,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人是你,我也爱Auggie,但是Auggie有很多人爱,你记住,我最爱你。(我在车上听书,听到这里的时候想,外婆真好!)后来外婆过世了,姐姐说,我经常想起外婆的话,就像一个毯子一样盖着我。我听到这里的时候,眼泪都流下来了。即使象Via这样懂事的孩子,也有一时软弱的时候。她上了高中,不太想让别人知道她有这么一个弟弟,所以当她们有一个演出的时候,她没有告诉父母。她自己后来内心也挣扎了很久,当然,后来,全家人都出席了演出。


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自己的小心思,这才真实,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他们最后做出的选择才可贵。


(插播一句,《奇迹》这本书真的非常好,大宝小宝从2015年暑假到现在,看了不知道多少遍。这本书也有姊妹篇。我每年暑假都会听这个系列,在车上听过这本书快10遍。这本书值得精读,有很多可以和孩子讨论的点,我说的勇气只是其中一个讨论点。)

所以在看了游妹妹的故事,我马上就想到这个故事。接着,我在她微博下面看到一则评论:【说点现实吧,人是趋利避害的,孩子有这么一个同学有什么好处吗?有什么害处吗?两者权衡,人就会做出一个不那么好的回答】。当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特别想告诉这个人,你真的应该去读一读这本《奇迹》。

被火烧伤的孩子跟你孩子没关系?你做父母的格局太小了

有这么一个同学,有什么害处我想不出来,但是,有这样一个同学,有很多很多好处。贝贝只是相貌和别人不一样,但是他没有其他任何发展迟缓,换言之,他是一个正常的儿童。为什么他不能入学?

大宝三年级的时候,小宝二年级的时候,他们班级里分别有个需要特别帮助的孩子。那两年我时间表排得紧,不能经常去学校做义工,具体什么情况不清楚,就是听两个孩子回家提起过,某某小朋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个老师陪着他。我问过大宝:这个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他说:有时候上课他会大声叫,大声笑。不过他这是控制不住自己,他一兴奋就会这样了,老师会帮助他。我说:那你们会跟他一起玩吗?他说:会啊,我有时候会跟他一起玩。有几个女孩子经常跟他一起玩。我说:他大概需要比你们多一点的帮助。你对他要好一点。

小宝班里那个孩子,我去参加他们年终party见到了。这个孩子很明显能看出来,有些发育迟缓,流口水,动作很笨拙。因为是party,所以大家分组做游戏。有个老师会重复给他指令,别的小朋友也会耐心等待。有时候孩子们还会让着他,比如抢凳子的游戏,两个人一起坐上去了。一般两个孩子会开玩笑一样争一下:我先!明明我先嘛!但是如果和这个孩子一起坐上去,另一个孩子会主动让开。游戏后,几个孩子跑过去祝贺那个孩子,说:you did a good job! 互相击掌什么的。我挺感动的。这个不是大道理教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人的言行对孩子持续的影响。有的孩子需要一点特别的帮助,我们就一起帮助他。

我们以前也讨论说,要预防欺凌。其实要预防欺凌,就要从小,从源头做起。如果整体环境对一些有困难的孩子比较宽容,孩子们认识到要帮助他们而不是嘲笑他们,很多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都可以避免。我想到有一次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妈妈说,幼儿园有个小朋友动作比较慢,学得比较慢,其他孩子有时候会起外号,捉弄这个孩子之类的。老师也不怎么管。我就在想,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去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现在很多父母忽视同理心的培养,满心想的都是自己孩子的感受,只关心“我的孩子高兴不高兴”。或者这些父母只会问有没有情商课,要不要去参加情商课?同理心就是情商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同理心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是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养成的。生活中这不是有很多机会吗?很多人看不到罢了。


(插播一句,同理心的培养,我在《养育的选择》里面讲过一些。我在考虑,以后专门做一个同理心的专题。)

我有一次给本科生讲课,主题是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比方说智商受损的孩子,唐氏综合症的孩子,等等,我让学生讨论一个话题:整个社会对特殊需要人群怎么支持?我就讲到大宝和小宝班级有特殊需要孩子的例子。让孩子们小时候接触特殊需要的孩子,他们可以尝试去理解这个人群,而不是敌意,鄙视,甚至欺凌。他们可以有同理心,有关爱。而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形成了这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群的社会环境。

我和学生们还一起读过Bonnie Keilty写的一本书,叫The Early Intervention Guidebook for Families and Professionals: Partnering for Success。作者建议,整个社区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如果能够积极支持,对这些孩子的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另外,还有一本书,叫Sticks and stones: defeating the culture of bullying and rediscovering the power of character and empathy, 作者Emily Bazelon。这也是一本对我的情感冲击很大的书,讲的是学校欺凌的事情。要解决欺凌,也得依靠整个社区的努力,不能光靠学校,而且,作者认为要充分认识到品格和同情心的力量。

当好几个幼儿园都把贝贝拒之门外的时候,我在想,教育者真的要想一想,所谓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们所要建设的大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在《奇迹》里面,有个叫Charlotte的女孩子,她一开始被校长邀请作为Auggie的welcome buddy,不过之后她一直对Auggie就是点头说个嗨。到后来jack他们被小团伙欺负,她看不过去了,给Jack通风报信,告诉他整个年级哪些孩子是同情他的,哪些孩子是敌人。故事最后,她写出一句很令人深思的话:It’s not enough to be friendly. You have to be a friend。在看完整个故事,我觉得这是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和大家共勉。


P.S.后来又看到一个视频,有一个幼儿园终于接受贝贝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be a friend,贝贝不需要过度的同情,他只需要被当成一个正常孩子一样的对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