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翻译问题-1

(2012-08-28 21:43: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技术
    对话,即使不能说是心理治疗的核心,至少也算是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我跟不少心理治疗的初学者讲过,读英文教材要小心,尤其是其中的对话示例,句子不难,一眼就读懂了,也能准确地翻译过来,但是翻成中文,表达效果可能会迥然不同。——这几天备课时看到些例子,摘下来,增加这一观点的说服力。

第一个例子,是把口语翻译成书面语。作为认知行为治疗的学习者,我觉得这种情况在本流派中特别常见,以至于国内很多同行都误以为,认知行为治疗过于复杂,绕口,只能对高级知识分子(最好还是理工科)适用。我觉得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CBT教材中的对话示例特别多。而中文出版的教材中,又总是喜欢硬梆梆地翻译英文。比如把“alternative thought”翻成“替代性的思维”,把“dysfunctional”翻成“功能失调的”,还有什么“我认为我懂你的意思了”。所以自然了,如果你一张嘴就是“这一想法是功能失调的,您是否能够寻找一个可替代性的思维?您认为您懂我说的是什么了吗?”那真的只有怪胎才能懂你。

下面这个例子来自贝克老师的女儿Judith所著的《Cognitive therapy: basis and beyond》一书(ps.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读的好书),Guilford出版社1995年出版。我从这本书的第112页摘抄下这样一段对话:

 

T: Do you think evaluating your thoughts with these questions could help you this week if another troublesome situation comes up?

P: It might. But what if a thought turns out to be true?

T: In that case, we would probably do some problem-solving. For example, we might have discussed how you could approach Karen yourself this week. In any case, neither of us knows in advance if evaluating a given thought will be helpful. How do you feel about trying to use these questions sometime this week, when you’ve identified a thought that has upset you?

P: Okay, sure.

T: If you’re like most people, I should warn you, using these questions is sometimes harder than it looks. In fact, there may be times when we really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help you examine a thought. But give it a try and, if you do have trouble, we can talk about it next week. Okay?


    简单的几句对话吧?有四级基础的人读着应该都没什么问题。而我手头同时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译本,是南京脑科医院的翟书涛老师组织翻译的,2001年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其中这段对话被译为(第125页):


T:如果这周遇到了其他麻烦的处境,您觉得用这些问题来评价思维会有用吗?

P:可能有用,但一个思维要是正确的会怎么样?

T:那样的话我们可能要解决一些问题,例如我们讨论了这一周您怎样才能接近卡伦,在任何时候,您和我事先都不会知道对一个已出现的思维进行评价是否会有帮助。这一周当您确认了令您不安的思维时,就试着问一下这些问题,您觉得如何?

P:很好。

T:如果您不是很特别的话,我得警告您,有时这些问题问起来比看上去要难。事实上,有时还需要我们一起合作来帮您检查您的思维,不过还是试一下吧,如果有什么麻烦的话,我们可以下一周再谈,好吗?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自己读这段用母语译出的对白,反而是觉得比英文更吃力,更难理解。虽然从翻译的正确性来看,除了一个地方有错——T第二次说的话,problem-solving实际是一种技术,问题解决,针对P说的如果那个想法是事实(根据前文背景,即,如果卡伦确实不想理我)怎么办,那我们可能就会去(might have)讨论,该如何接近卡伦——除了这一处翻得不太准确,其它地方都没问题。但还是,怎么读,怎么不像是正常人在说话。就算是书面语,如果不逐字逐句地分析,也很难明白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的。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用中文表达那几句英文的意思?同时还让人觉得你是在说人话呢?

    说说我的吧。我是一个语言学的门外汉,凭日常生活的经验,我感觉中国人说话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句子结构简单,少有从句和复杂的修饰(不会说“有时这些问题问起来比看上去更难”);二是长度短,逗号隔断多(你再看那句“在任何时候,您和我事先都不会知道对一个已出现的思维进行评价是否会有帮助”……);三是注重会意,而不注重结构的完整和逻辑的精确,因此常常会有省略,代之以含糊不清的指代语(那个,什么,就是)(“这一周当您确认了令您不安的思维时”,这么说话就太啰嗦了)。另外还有——当然英文也是一样——口语和书面语用词有别,在口语对话中,说“思维”这个词的明显不如说“想法”的多。

    所以我觉得上面一段对话如果这么说,会更符合中国人的口语习惯:

 

T:所以,你觉得,要是这周再有那样(不爽的情况)的话,这么做(审视想法)会管用吗?

P:可能吧。不过,要我的想法其实就是事实(卡伦确实不想理我)怎么办?

T:要是那样的话,那就变成一个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了,咱们就做一些问题解决的工作。比如说,可以讨论一下,这周你该怎么去接近卡伦?之类的。总之的话,这办法咱们不试一试,总是不知道灵不灵。你说呢?这周你要有那种(不舒服的)想法的时候,不妨就试一试那样问自己?你觉得呢?

P:嗯,可以试试。

T:嗯,其实这样很难,可能看起来没那么难,但是做起来很难,很多人都是这样。我得提前告诉你一声。可能最后还得咱们一块再努力。不过,你回去先自己试一下吧,有问题的话咱们下次再谈,嗯?


    如果用这种方式呈现对话,读者可能就不会觉得,CBT有那么耗费来访者的理解力了。

    但是事实上,这样也只能说是通顺了,可理解了,可是只做到这个程度还不行。——由于翻译造成的可移植性的问题,远远还没有完。暂时留住,下次得空时继续聊,各位同行有什么想法也欢迎讨论。

    最后说明一句,虽然举例用的是翟书涛老师的译本(大概接下来还会用它),但这并不说明这本书翻译得有多烂,只是手头恰好只有这本书有中英对照而已。说句老实话,翟老师的译本,在市面上的心理治疗翻译书里,已经算是认真且质量上乘的了。随着后续的讨论也可以看到,有些麻烦,也实在不是提高翻译功力就可以避免。在这里吹毛求疵,求全责备,也许反倒是我本人的问题居多。如果被看到的话,就先为一切可能的冒犯,向本书的翻译团队道歉了。还有,这个译本我是念本科时第一次读完的,那时并不具备阅读英文全书的能力(或勇气),因此没有这个译本,也就无从踏进认知行为治疗的大门。说起来,还要郑重致谢的才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熟人
后一篇:翻译问题-2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