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过“小马云”,他还是个孩子

(2016-11-22 15:41:43)
标签:

杂谈


“小马云”们需要真求助,而非假帮扶。他们面临的,是精准扶贫等沉重命题,而非偏离了帮扶善意的消费。


电影《一代宗师》里,叶问说: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四十岁之后,便是风雨交加。而对江西男童范小勤来说,如果人生有四季,九岁前,他的人生或许都是冬天;九岁之后,他的人生则是另一个难以名状的季节。

因为长相酷似马云,他无意间走红,被坊间称作“小马云”;又因被传“受马云资助”,他连日来持续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sSfXGQC9licmjgqIYicxhEwia5JiczMrO2pmGy4RiayKD1duQd1lCole8h8HFsZH5P9icvst0gCjs42P9SrdjwR3vD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据新京报报道,11月初以来,各路人马怀着各种目的从四面八方赶往范家,有人真心实意献爱心,也有人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网红”的野心,或者为自己的商业活动增加炒作话题。不少主播、商人在范家热闹地上演自导大戏,这个贫寒之家成了他们的秀场。“小马云”被动进入名利中心,访客轮番上场,他成为最重要的道具。

“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网络和现实中斑驳陆离的人性切面”,报道中如是说。

的确,“小马云”的遭际成了世态人心的滤镜:在跟“国民爸爸”马云扯上关联前,他家里贫乏,父亲双腿高位截肢、母亲失明且有智力障碍、奶奶老年痴呆,全家靠低保过活;他两度走红后,境遇似乎陡转——县领导探望,有些爱心人士也前去捐款,尽管更多访客只是为了与范小勤合影,给他拍视频。

范小勤的命运光谱,集幸与不幸于一身。他的幸,源于在万千贫困孩童中,他因脸而获得异乎常人的关注,也迎来家境逆转的机会,这种“看脸”社会里偶然得之的机会殊为不易,也难以被广泛复制;他的不幸,则已被繁复人心框定。


长得像马云,让他“被网红”,这也赋予了他所谓的“附属价值”。在某些人眼里,这附属价值就是炒作变现的筹码,“关注度就是生产力”,“小马云”就是大IP。


“若要借势营销,拜托,请放过“小马云”,他还是个孩子。”


故而有人对着“小马云”做直播,有人想包装他开直播赚钱“一年赚几千万不是问题”,有人要带他去募捐,有人邀他演电影、带他去“人民大会堂”……主播们利用“小马云”撩拨同屏观众的好奇心进而吸粉吸金,商人们要蹭热点营销或是兜售慈善家形象,有的自媒体借此攒“100000 ”、凑KPI……他们内心住着的两个小人,或许会为彼此的创意互伸大拇指、点32个赞。

但他们炒“小马云”,却无关对范小勤的关心,只是在对他进行传播层面按需定制的“编码”:把“小马云”的长相与贫苦家境,糅合成某种为公众好奇心与同情心量身定做的大众谈资,也根据爆款特质来提炼被消费的潜力,将他转化成奇观社会里的奇景,借此收割“注意力经济”。

“小马云”对他们而言,岂止是马戏团里的猴子,更是“秃鹫心”下的猎物,他们急着榨干“小马云”身上那可利用的价值。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sSfXGQC9licmjgqIYicxhEwia5JiczMrO2pVcIJWjhYn8RiaAsLyl17qjay5opF72ibTkMgb0yx2VvJscb7ibPNUQN7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这场将“小马云”导入消费程序的狂潮,只会给“小马云”及其家人带来无尽烦扰,虽说短时间内也会有些物力帮助。可以想见,在热点转瞬即逝的当下,“小马云”的红,也只能像晚霞那般,倏忽就不见。

一旦劲头过了,其“附属价值”必然渐弱。等到纷扰已过,一切归于平静,一现的昙花归于寂灭,“小马云”面对的,还会是那个破烂的家。

毋庸置疑,拿“小马云”肆意消遣的做法,是无耻的。它也显示了“有热点必蹭”的所谓“创意”的烂俗。慈善公益固然不拒斥蹭热度、刷存在感,却跟“假式关怀”格格不入。

当很多主播、老板用伪公益为炒作遮丑时,这兴许印证了莎士比亚说的那句“任何恶德的外表也都附着若干美德的标志”,可恶就是恶,那些“幌子慈善”背后的玩弄与搭车消费,是无法被漂白的。

在此情景下,对有些作恶之举就该依法惩治。比如名为“帮助小马云”而实不至、还借此在直播平台圈钱的,这跟此前发生在凉山的“先发钱直播,拍完后再收回去”式假慈善真敛财,别无二致,它非但应遭到直播平台的查封,还应受到《慈善法》乃至《刑法》规制,对其违法所得应没收的就没收。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MsSfXGQC9licmjgqIYicxhEwia5JiczMrO2p1kEYibkvknOLiaEnoricZpNRNo2fO89IjrrJPEAZGe4RMicIianATjeeFY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小马云”们需要真求助,而非假帮扶。他们面临的,是精准扶贫等沉重命题,而非偏离了帮扶善意的消费。比起如潮涌而至又如潮落而去的社会关注,“小马云”需要的更是制度化、长效式关怀;比起因“脸”而得的物质援助,他也更需教育等层面的帮助。报道里讲到,有慈善人士已资助“小马云”的学业,这是好事。也更希望,这类帮扶是救济制度完善后的普惠,是精准扶贫下的必然,而不是跟名人撞脸后的侥幸。

所以要帮“小马云”,就应其所需。若要借势营销,拜托,请放过“小马云”,他还是个孩子。


(执笔 佘宗明 / 新京报评论员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