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行接受专家物体恒存依附关系分离焦虑育儿 |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
少教多学随想49
接受孩子,为什么这么难?
文/陈禾
孔老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常常被不懂古代汉语的人拿来开玩笑。作为教育家,孔子也喜欢骂人,不过他老人家骂归骂,道理还是说得很清楚的。他要说的是:“你学习了,能够融会贯通,那才是有智慧的人。”知识,只要你不是脑残,花时间去学,肯定能学个七七八八,但只有能够消化吸收,并在生活中实践了,那才能成就你的智慧。
但这个从学到知,从知到行的过程,有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接受”。
家庭教育专家的喜欢骂人,我想,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这个环节——许多道理,家长们都知道,也想去做,甚至想做得很好,做得比别人更好,但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接受”,他们的习惯性思维,他们根植在内心最底层的价值意识,以及他们的优越感、自我中心、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造成的浮躁情绪,以及面子问题……,方方面面的潜在因素钳制着他的思考、捆绑着他的手脚,于是,他就没有行动能力了。你不帮他找到这团乱麻的线头,帮助他厘出头绪来,能解决问题吗?
所以,我面对家长们的问题,总要先想想,产生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然后再想,他可以怎么做?
简单地说,家长在许多教养问题上搞不好,就是缺乏智慧。那么,这智慧怎样得来?或者怎样提升?
1-3岁幼儿处在“自主意识”的萌芽期,什么事都想试一试,喜欢自己动手。所以,你不给他机会去自己吃饭,总喜欢端着饭碗来追着喂他,让他无从发现吃饭的乐趣,让他玩一阵吃一口,这无疑是在进行一项负面教育,让他注意力涣散、失去集中心智做好一件事的努力目标,于是问题渐渐产生了: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磨磨蹭蹭、不认真不尝试,家长这时急了,开始尝试教育孩子,但都看不到孩子的改变。你能说这样的家长不爱孩子吗?你能说这样的家长不知道要培养孩子做事能力的重要性吗?显然,这不是一个“爱”字能够表达清楚的问题。
那么造成家长“知”“行”相违的原因何在?我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同理心”或“没有运用同理心”去了解、去接受孩子的特点,于是也就没有能力去处理或解决问题。这里说的同理心,包括了三个过程:
1.
2.
3.
当然,这个过程对于家长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你的教育理念正不正确?你的教育手段是否可行和有效?这就需要学习。但在学习之前,家长必须了解并接受孩子的特质,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明确的目标,也才能够学得到可行和有效的教养手段。
明白了这些道理,家长就会以同理心去了解并接受孩子的想法,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孩子循着正确途径去学习,这就有了行动。相反,家长没有同理心,或不懂得应用同理心,他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手段存在缺陷,也就不会去学习并寻求改变;而对于孩子,因为不接受他的特质,任何教育手段也就变得不可行,不可行而勉强施行,当然不会有效。家庭教育专家需要做的,是协助家长厘清混淆,帮助他找到正道,让他轻装上路,而不是施加压力,令他失去自信。
我们不空谈理论,就拿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常见问题来看看,“接受”这些事实真的很难吗?
举个实例:你把婴儿正在把玩的小玩具藏起来,他好像很快就忘记了玩具的存在,但幼儿就不同,他会寻找,找不到就哭闹。同样的道理,正在逗弄婴儿的妈妈走开,婴儿不会哭闹寻找,但幼儿就不同。
这里有三个心理学上的概念需要学习:
1.
2.
3.
这3个概念,爸爸妈妈们只要看书,或者听谁讲解,十分钟就可学会,也就是“知”了。然而,我们却常常看到一些爸爸、妈妈被宝宝哭闹得不知所措,孩子不让上班、不愿意上幼儿园,搞得寝食难安、神形枯槁、心力交瘁。他们没有行动力吗?也许是,更多的是尝试了种种做法,依然摆脱不了困境,为什么?
要解决上述难题,先决条件是:接受孩子的这3个特质。但要真正做到“接受”,必须在下列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上面只是亲子互动中的一个例子。其他的育儿案例还很多,不一一举例。我要证明的只是:想做个好爸爸好妈妈,学习是必要的,但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智慧。懂得道理不难,难的是如何应用所学。有智慧的家长必定会接受孩子的成长特点,并能按照相关特点,制定一整套的教养策略。策略对头,才能有可行有效的实践。
也许不少家长这时会拍着脑袋后悔:“怎么我以前没想到?现在大错铸成,孩子的问题一大把,都是我害了他!”
不,别这么想!你没想到并不是你的错。自责是没用的,后悔也不必。面对现实,接受孩子的现状,制定一套适合现在状况的、可行有效的改变孩子的策略。当然,这时候你可能需要专家的协助。从这点看,亲子教育专家是很需要的。我在本文开始时指出不少专家喜欢骂人并没有否定专家的地位和价值,我要说的只是:专家有学识、有经验,应站得高、看得远,能够真正协助家长解决难题,而不是突然增加家长的焦虑,或给家长造成更大的压力。(文/陈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