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受孩子,为什么这么难?

(2011-03-04 08:56:48)
标签:

接受

专家

物体恒存

依附关系

分离焦虑

育儿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少教多学随想49
接受孩子,为什么这么难?
/陈禾

     许多人都说知易行难,也有一些人说知难行易。于是我们看到,家庭教育专家在谈到家长之于子女的教养问题时,就在家长的“知否”与“行否”上面做文章,结果不是指责家长不学习以致许多应该知道的事情都不知道,就是片面地指责家长没有行动能力,知而不行。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家庭教育专家总是喜欢骂人,而家长都必须被骂?”的确,骂人能够显示自己的权威性,但往往习惯了骂人以后,专家就变成砖家——一亮相就拍砖,砸得你不敢抬头仰视,令家长在困惑之余,又增添几许无奈。一位家长向我说:“既不知道,当然就没有行不行的问题;而没有行动能力,正是知的不足。拿这么互相矛盾的话来敷衍我们,真是不负责任!”这位家长的话过激了,但却迫使我不得不去思考:目前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经常感到有心无力,或是莫知所从,究竟是不是“知”和“行”的问题?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你明白孔子这话的意思吗?

孔老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常常被不懂古代汉语的人拿来开玩笑。作为教育家,孔子也喜欢骂人,不过他老人家骂归骂,道理还是说得很清楚的。他要说的是:“你学习了,能够融会贯通,那才是有智慧的人。”知识,只要你不是脑残,花时间去学,肯定能学个七七八八,但只有能够消化吸收,并在生活中实践了,那才能成就你的智慧。

但这个从学到知,从知到行的过程,有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接受”。

家庭教育专家的喜欢骂人,我想,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这个环节——许多道理,家长们都知道,也想去做,甚至想做得很好,做得比别人更好,但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接受”,他们的习惯性思维,他们根植在内心最底层的价值意识,以及他们的优越感、自我中心、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造成的浮躁情绪,以及面子问题……,方方面面的潜在因素钳制着他的思考、捆绑着他的手脚,于是,他就没有行动能力了。你不帮他找到这团乱麻的线头,帮助他厘出头绪来,能解决问题吗?

所以,我面对家长们的问题,总要先想想,产生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然后再想,他可以怎么做?

简单地说,家长在许多教养问题上搞不好,就是缺乏智慧。那么,这智慧怎样得来?或者怎样提升?

 从“同理心”来剖析“知”和“行”的脉络

1-3岁幼儿处在“自主意识”的萌芽期,什么事都想试一试,喜欢自己动手。所以,你不给他机会去自己吃饭,总喜欢端着饭碗来追着喂他,让他无从发现吃饭的乐趣,让他玩一阵吃一口,这无疑是在进行一项负面教育,让他注意力涣散、失去集中心智做好一件事的努力目标,于是问题渐渐产生了:孩子在做任何事情时磨磨蹭蹭、不认真不尝试,家长这时急了,开始尝试教育孩子,但都看不到孩子的改变。你能说这样的家长不爱孩子吗?你能说这样的家长不知道要培养孩子做事能力的重要性吗?显然,这不是一个“爱”字能够表达清楚的问题。

那么造成家长“知”“行”相违的原因何在?我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同理心”或“没有运用同理心”去了解、去接受孩子的特点,于是也就没有能力去处理或解决问题。这里说的同理心,包括了三个过程:

1.        了解并接受孩子的特性和成长规律:知道孩子喜欢亲自尝试,只有在尝试中体验了,他才能通过感受,积累经验,获得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想了解,用些心思就会有所获;但有几个家长能解除“爱的金箍罩”,让孩子去亲自尝试呢?有几个家长不是因为看到孩子“抓着”小勺吃得费劲,吃得满地满身脏兮兮而“不忍心”下出手“帮忙”?所以,问题在“接受”,并不是“知”。

2.        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孩子在体验中改变自己:只有亲自体验了,孩子有了新的感受,他才会作出改变。所以家长的启发思考、顺势引导,提供孩子以动手体验的机会,才能催生孩子的行动力。家长若习惯于“训教”,总要以自己的干预来达到改变孩子的目的,这是教育手段的错失,以致见不到教育的正面效果,并非家长没有行动,而是行动无效。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失误。

3.        知道并接受孩子自主意识成长的要素:这个要素就是给他发展的空间,并正面地引导他在尝试中前进,在体验中改正错误,在能力发展中建立自信、巩固心智成长。但有几位家长能接受“给与孩子空间”呢?要求孩子时时刻刻按照自己的要求说话做事,不许孩子违背自己的教导,结果孩子的成长受阻,或是走着歪路,这也不是家长的“不知”与“不行”,而是不能接受孩子自主意识的成长需要。

当然,这个过程对于家长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你的教育理念正不正确?你的教育手段是否可行和有效?这就需要学习。但在学习之前,家长必须了解并接受孩子的特质,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明确的目标,也才能够学得到可行和有效的教养手段。

明白了这些道理,家长就会以同理心去了解并接受孩子的想法,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孩子循着正确途径去学习,这就有了行动。相反,家长没有同理心,或不懂得应用同理心,他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手段存在缺陷,也就不会去学习并寻求改变;而对于孩子,因为不接受他的特质,任何教育手段也就变得不可行,不可行而勉强施行,当然不会有效。家庭教育专家需要做的,是协助家长厘清混淆,帮助他找到正道,让他轻装上路,而不是施加压力,令他失去自信。

 接受,其实可以不必那么难

我们不空谈理论,就拿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常见问题来看看,“接受”这些事实真的很难吗?

举个实例:你把婴儿正在把玩的小玩具藏起来,他好像很快就忘记了玩具的存在,但幼儿就不同,他会寻找,找不到就哭闹。同样的道理,正在逗弄婴儿的妈妈走开,婴儿不会哭闹寻找,但幼儿就不同。

这里有三个心理学上的概念需要学习:

1.        物体恒存(Object permanence):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对于一个具体存在的物品,突然在眼前消失,婴幼儿的认知是有差别的。妈妈把婴儿正在把玩的小玩具藏起来,婴儿不会寻找或哭闹,他的目光和兴趣会很快转移。这是因为他这时还没有“物体恒存”的概念,以为玩具消失了。大约6-7月开始,婴儿的恒存概念开始萌芽,他才会在玩具不见时就在它消失的地方寻找。

2.        依附关系(Attachment):这是发展心理学家用于描述婴幼儿的社会化情绪发展状况,指的是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强烈的感情连接。0-3月的宝宝还未曾和人建立依附关系,所以当妈妈离开,由爸爸接手照顾他时,他不会哭闹着要妈妈。3个月开始宝宝就会认人了,6个月以后,依附关系渐渐形成,这时,他会对某个特定对象的行动特别注意,会主动地和他亲近。这个照顾着他,令他信任的人,可以是妈妈、爸爸、保姆、奶奶,一旦这个人离开,宝宝就会产生分离焦虑。我们通常说的“粘人”就是这么产生的。

3.        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宝宝在9个月大以后,对依附对象例如妈妈的突然消失,由于他已经有了恒存概念,知道妈妈不会不见,于是就会到处寻找,找不到时就会焦急不安,产生了“分离焦虑”。

3个概念,爸爸妈妈们只要看书,或者听谁讲解,十分钟就可学会,也就是“知”了。然而,我们却常常看到一些爸爸、妈妈被宝宝哭闹得不知所措,孩子不让上班、不愿意上幼儿园,搞得寝食难安、神形枯槁、心力交瘁。他们没有行动力吗?也许是,更多的是尝试了种种做法,依然摆脱不了困境,为什么?

要解决上述难题,先决条件是:接受孩子的这3个特质。但要真正做到“接受”,必须在下列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   在育儿过程中,从婴儿开始,就和宝宝玩“躲猫猫”及寻宝游戏,加速发展婴幼儿的“恒存概念”,让孩子知道玩具或爸爸妈妈一时看不见,并不会消失;

第二,   找东西或寻宝游戏,一定要有“找到”的结果,让孩子知道玩具不会消失,爸爸、妈妈离开了必定会回来,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等待”的正面情绪,摒除了对“失去”的担心而产生焦虑;

第三,   经常借机离开孩子,在离开前约定好回返的时间,要做到遵守承诺。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孩子接受“分离”,并且养成习惯;

第四,   要注意展现从分离到回归的“无损害性”。玩具找回来了,引导宝宝观察确定和原来一样,没有破损;爸爸、妈妈离开后回来,要让宝宝感受到爸爸妈妈一样疼爱他、关心他。

上面只是亲子互动中的一个例子。其他的育儿案例还很多,不一一举例。我要证明的只是:想做个好爸爸好妈妈,学习是必要的,但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智慧。懂得道理不难,难的是如何应用所学。有智慧的家长必定会接受孩子的成长特点,并能按照相关特点,制定一整套的教养策略。策略对头,才能有可行有效的实践。

也许不少家长这时会拍着脑袋后悔:“怎么我以前没想到?现在大错铸成,孩子的问题一大把,都是我害了他!”

不,别这么想!你没想到并不是你的错。自责是没用的,后悔也不必。面对现实,接受孩子的现状,制定一套适合现在状况的、可行有效的改变孩子的策略。当然,这时候你可能需要专家的协助。从这点看,亲子教育专家是很需要的。我在本文开始时指出不少专家喜欢骂人并没有否定专家的地位和价值,我要说的只是:专家有学识、有经验,应站得高、看得远,能够真正协助家长解决难题,而不是突然增加家长的焦虑,或给家长造成更大的压力。(文/陈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