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天花一个小时和孩子一同读书,你做得到吗?

(2009-09-19 13:04:46)
标签:

教育

亲子共读

生涯规划

时间管理

聪明妈妈笨孩子

分类: 少教多学随想录

“少教多学”随想之十一

每天花一个小时和孩子一同读书,你做得到吗?

陈禾

 

    “每天花一个小时和孩子一同读书,你做得到吗?”

    我向三个妈妈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是三个不同的答案:

    第一个妈妈回答:“我太忙了,哪有时间陪孩子读书!”

    第二个妈妈有些自负,她回答:“当然做到,我每天给孩子读一个故事。”

    第三个妈妈有些诅丧,她冷冷地说:“读什么书?有适合的书吗?”

    这三个妈妈,对“读书”的概念完全不同,所以在教养子女方面,“态度”和“做法”便有了明显的差异。

    “每天抽空一个小时”很难吗?当然难,许多职业女性,连做早餐、做晚餐的时间都抽不出,多忙呀!但我要说:这是“时间管理”能力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一天只有24小时。我想,要是给她一天48小时,她同样会忙得手忙脚乱。但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我只能给她做个假定:抽一个小时没问题,但是我有更重要的事——陪孩子读书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做到”的第二个妈妈是很坚守原则的,她深知协助孩子成长的重要,值得她把“更重要的事”抛开,把宝贵的一个小时给孩子。但是,我不赞赏她,因为“每天给孩子读一个故事”对智障儿童会有好处,对智力正常的孩子就未必,而她的孩子并非“智障”。

    感叹没有适合的书的第三位妈妈,我不认为她是在“借口脱责”,宁可相信她是个高学历,有高要求的妈妈。但我认为她“眼高手低”,于是把自己挂在高高的半空,伸手够不着孩子,只好对着茫茫大地叹气。

  台湾的王淑芬老师主张家庭中应有个“客厅里的读书会”。她在《亲子共学》一书的封面中大声疾呼:“给孩子一本书,不如陪她读一本书。客厅是亲子读书会的最佳场所,舒服的坐在沙发,灵活运用书中介绍的有趣游戏,和孩子一起徜徉在海阔天空的书中世界吧!”

  我强烈肯定“读书会”的作用和价值,但也认为不必太强调形式,更要注重的是阅读活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可贵,就在于引导孩子在字里行间的旅行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体验一些新的境界,建立新的人生经验。

  我主张用“亲子共读”来取代王淑芬老师的“客厅里的读书会”,理由有三个:

    第一,“读书会”给人一种规范化、规模大、主题鲜明的印象,一般人会感受到压力,以致无从入手;

    第二,“读书会”不能表达“互动”的特点,这样便不能突显“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

    第三,“共读”突显出亲子“共同切磋”的体验式学习的特色,有助于提醒家长对本身的角色认同。

    回到三个妈妈对“阅读”不同感受的事。我认为妈妈们必须先解决两个认知上的错误和一项心理障碍。

先说认知错误。这包括“时间”和“书的选择”两大问题:

    每个人所能拥有的“时间”都是24小时,“时间不够用”只能说是“生涯规划”不妥善及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太差。任何为人父母者都应该知道:在孩子出生之日开始,他们的“生涯规划”就必须来个“与时俱进”。这并不是说职业人士必须立刻辞职去当全职父母,而是说做出适当的调整,把一定量的时间腾出,用于抚养孩子。那么,腾出来的时间如何应用?能不能落到实处?这就是管理能力的问题了。

    其次,我们不能不承认,像英国、美国、德国那样专门投下巨资,物色许多儿童教育专家来给幼儿、少儿创作读物的出版社,在中国还有待孵化,但在众多出版社印行的多如牛毛的再版书、翻译本和作家的作品集、盗版书中,还是可以沙里淘金,找到不少适合阅读的好书的。只不过这些书并不是由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所编写,和孩子的智能开发需要略有差距,在采用时家长必须应用智慧做些创意性加工而已。当然这增加了父母们的负担和压力,但目前还得实事求是,否则就会像第三位妈妈那样“空转”,转了几年,孩子的生理年龄已经远远超越智力年龄了。

    至于“心理障碍”的问题,这是我们传统家庭遗留下来的病根。许多父母总觉得“孩子不懂”,而自己“懂”,不把自己的“懂”移植到孩子身上,就是自己的“失职”。这种强烈的“使命感”,让我们的社会、教师以及家长,都把孩子的大脑看成汽车的油箱——只要把汽油打进油箱去,就可以启动引擎,汽车就可以向前冲。问题是,孩子的大脑不是一个能源存储箱,不良的存储物或不适当的存储方法,塞满这个空间后,都会变成垃圾,连带所占有的那部分空间一同被新陈代谢的机能清除出去,结果这个空间就越来越小了。“开卷有益”对自学能力强的成人是对的,但对幼儿、少儿,可能适得其反。

    所以,我主张建立一种亲子互动的体验式学习,并且发展出一套充满创意的“共读”技巧。家长们必须掌握这种技巧,出版界也为家长及幼儿、少儿出版大量的“亲子共读”的图书。

 

这只乌鸦笨死了!

家长怎样利用这种书来实施“亲子共读”呢?这里以《伊索寓言》的“乌鸦喝水”为例:

  1. 妈妈和孩子一同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

  2. 讨论:妈妈提出问题:乌鸦这样做,是不是就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呢?引发思考。

  3. 难题解决:孩子说出了答案,但怎样证明呢?大家一同来想办法。

  4. 最后采用的办法:做个试验来证明。

  5. 准备材料:用卡纸做一个乌鸦的嘴、一个窄口瓶子、一些小石子、在瓶子里盛少量的水。

  6. 试验:最好由孩子主动,把石子投入瓶子里,拿乌鸦嘴去尝试,喝不到,增加石子,最后还是喝不到。

  7. 讨论:为什么还是喝不到呢?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孩子思考,说出答案:水被石子吸去一些,还有一些在缝隙里,水不会高上来。如果孩子说出的答案不合理,可以启发他,让他再想,再说,千万别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哪怕是和孩子争论起来,也没关系。

  8. 讨论: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不用石子,用沙行吗?让孩子试验:沙把水吸去了。

  9. 把瓶子打破行吗?打破了,水流到了地上,没了。打破玻璃瓶会有危险,所以不打破,引导孩子想像。

  10. 结论: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可以有很多答案,再共同评选出最好的答案。

  11. 如果没有更好的答案,可以把孩子引导到这样的结论:“只有在实验后证名真的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好办法。”

  12. 最后还可以引导孩子建立一个共识:书上讲的,并不一定对。

  《伊索寓言》是一本古代的书,伊索这老头不懂科学,写错了情有可原。但我们今天读他的书,如果还是用“乌鸦真聪明”这样的结论来给孩子读,给孩子讲,后果会怎样呢?第二个妈妈坚持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我们相信这个妈妈很聪明,故事讲得很精彩,但是她努力的结果可能是“聪明妈妈笨孩子”。

    反过来,经过这类体验式共读训练的孩子,即使妈妈没空了,让他自己读《乌鸦喝水》,我敢保证他还没读完,已经到处大喊大叫报告他的发现:“这只乌鸦笨死了!”

  

【声明】本文欢迎转载或转贴,但请尊重作者,在转载或转贴时别进行删改,并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