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蒋丰
蒋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706,011
  • 关注人气:318,2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重身份”笔下的京都真实底色——浅评复旦大学徐静波教授《原色京都》

(2021-04-28 17:55:52)

应台湾时报出版之约,我曾为复旦大学徐静波教授的《徐静波讲日本史》(全二册,2021年1月第一版)著作撰写序文,因此结下字缘。受新冠疫情影响,我至今还未能如愿到上海拜访徐静波教授。因此,这次得到徐静波教授《原色京都》(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时,甚觉熟悉和亲切。

“四重身份”笔下的京都真实底色——浅评复旦大学徐静波教授《原色京都》
日本京都,千年古都,看的人多,不在话下,写的人多,或许分散了注意力。远的,且不去细究。近者,台湾学者林文月的《京都一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9月第一版),是以交流学者的身份发现她眼中的传统京都。舒国治的《门外汉的京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刻画出资深玩家和地道老饕脚下的京都。年轻学人苏枕书也写过几本关于京都的书,是以时尚的眼光观察新一代年轻人眼中的京都。而出生于京都的日本语言学家寿岳章子著述的“京都三部曲”《千年繁华》《喜乐京都》《京都思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一版),则满是土生土长的“京都人”依依难舍的追忆。台湾马可孛罗文化出版过西川幸治和高桥彻合著的《京都千二百年》(2016年10月第一版),是曾经旅居京都的日本学人眼中的京都。当然,我从自家书架上随眼看到这几本书籍,远不足以举证介绍京都著作的万分之一。我也不能再“吊书袋”,只想说恰恰因为“前人之述备矣”,这本真正由“学院派”学者,用一个个脚印考据出来的《原色京都》更有看头。

徐静波教授开门见山,坦言自己数次访问京都因身份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见解或是误解。1991年,以文化访问团一员的身份访日,那时的京都,只是主办方列出的日本诸多城市中的匆匆一瞥;后来跟着地接团以游客的身份“打卡”般的游览京都;在神户大学任教时,加入京都大学合作项目而多次往返京都神户之间;再后来成为京都大学研究教授,以纳税人的身份深入其中,变成了京都的居民,而不再是游客或访客。不同的时期,让徐静波教授以不同的身份观察京都,其认识自然丰富而深入。如果敲黑板画重点地说,徐静波教授这种“四重身份”,也是以往写京都的人不曾有的。

徐静波教授在《原色京都》中记述了他探访比叡山的经历。受限于时间,明知道山上寺院关门依然勉力前行,这般略显“尴尬”的经历,一般人往往省略不提。作者却因此独得“一人一山林”的趣味,恰是地道京都人的玩法。

徐静波教授在《原色京都》中毫不留情揭开了京都的“画皮”。其一,京都是“有”历史的,而平安京是“无”遗迹的。众人皆知京都是拥有1200年历史的千年古都,万世一系的天皇自从定居平安京后,就从未再迁都。然而,应仁十年之乱、江户三次大火,早已将平安京夷为平地,如今游客看到的、深深迷恋的京都,有许多建筑物是在1864年之后陆续复建的。若追述旧平安京的范围,到今天,最旧的,也不过150年。切不可,将今天的京都与历史上的平安京混淆。其二,京都人是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京都有日本第一条路面电车,第一座教会背景学校,最早开建现代水利工程——琵琶湖疏水工程,欧姆龙、京瓷,则是京都科技力量的代表。

禅宗公案说,虚无的妄念装满了心底的茶杯,若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必须倒空茶杯。徐静波教授戳穿美幻的滤镜,抛除曲解和谬误,带中国读者探寻真实的日本京都。倒空读者心底的水杯,再一点点注满它,这是深得京都之大自在的人的写法。

从饮食到习俗,从茶屋到大学,从神社到皇家御院,从远古到新生,徐静波教授用一支妙笔还原了京都的“原色”,生花笔力的背后是学术和学养的功力,既包罗万象又保持原汁原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在向读者介绍日本历史与文化的同时,徐静波教授自然而然地引入中国历史的话题,展示了历史上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及影响,由此,《原色京都》就并非仅限于京都这一议题的某一横截面,而是延伸为立体历史空间,也成就了这本书木秀于林的拔萃感。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中,主张将日本文明区别与其他几种文明的类型,单独列出。京都则是研究日本文明最优质的范本。徐静波教授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并不在字里行间摆弄所谓京都的王朝气息或怀古幽情。他用自己脚踏实地的寻访,串起京都的历史和文化,用详实而全方位的资料,诠释每一处知识点的过往由来。

正如前面所言,日本茶道、日本花道,都是独立而存在的艺术类型。徐静波教授在书中用了一整个章节谈论日本的茶道。如果“蹭热点”地说,拙作《激荡千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也曾对茶道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略作探讨,因此,读至此处,颇感心有戚戚焉的快意。

我曾经采访过日本香堂的掌门人,于香道算是有点浅薄的缘分,每每去到京都,路过一间寺院,必定寻一盒寺香,而这“寺香”,则大半是寺院向《原色京都》中提到的老香铺“松荣堂”订制。“松荣堂”则根据各寺院的历史背景或建筑特色,调整香料配比,制作出一款甚至数款专属线香。西本愿寺大门对面,是京都四大香铺之一的薰玉堂,也是我颇为喜爱的一家老铺。存点私心,盼着下次,徐静波教授能在著作中提上几句。

开卷有益,掩卷余韵。若一定要鸡蛋里面挑骨头,也只好多絮叨几句。京都,可爱之处太多。“寺之内”也是包蕴京都精粹的一块琥珀,徐静波教授只作寥寥数语,留了点遗憾。我所深爱的,还有孕育了无数传说的京都北郊的鞍马和大原。或许,下次能听到徐静波教授讲述那里的所见所闻。

喜欢追根寻源的读者,可以把目光集中在徐静波教授新作的书名《原色京都》四个字上;喜欢浪漫情怀的读者,可以把目光集中在徐静波教授这部著作副标题——“古典与摩登的交响”上面。这本书,去京都之前可读,效果应是“心向往之”;去京都之后可读,效果可能是“原来还有这么多故事”。如果能够复读,还会有新的感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