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婚姻”(在家修行之三)

标签:
悟妙法师慧眼识婚姻在家修行佛法涅槃大悲文化 |
分类: 佛法问答 |
1、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
从涅槃的立场,来看人类的婚姻,其实婚姻当体即涅槃。
龙树菩萨说:“诸法从本以来皆涅槃相。”大乘经论及禅典之中,也处处向世人明示“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真如”的理趣。无奈吾人业障深重,宁愿相信凡夫之言,而不愿相信圣者之语。
即以情欲而言,其实情欲本身有何咎呢?
我们认为情欲不好,甚或产生排拒、罪恶之见,难道不觉已经背离“缘起即空”的精神,以及佛教无嗔的原则了吗?
《般若经》云:“真如法门不舍一法,若舍一法即是谤佛。”从般若的立场来看,遍一切法都是药,也遍一切法都是毒,端看是否运用得当。‘砒霜’倘若使用适当,一样可以成为仙丹活命药;‘粪便’如果置于林园花圃,便可长养万物!砒霜、粪便尚且如此,何况是情欲岂有绝对是不祥物之理?
欲界众生比较嗜欲,固然是事实,但嗜欲重只是障碍圣果的证得,却不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生死轮回的根本乃是自性见的戏论──于如如之境生起虚妄分别,复于虚妄分别境上产生执着。这才是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
如果稍有情欲,便无法证得菩提,那么佛陀现在也还是生死凡夫。试问:佛陀有没有欲呢?如果佛陀没有欲,那么他肚子饿吃饭是不是食欲?身体寒冷披一件衣服、腰酸背痛请阿难尊者替他捶背,是不是欲呢?
其实生活上例如:手被开水烫到立即缩回来、口渴想喝茶水、走路避开坑洞……等等,广义言之都是欲。虽然很明显的,佛陀必然有种种欲,但却不妨碍佛陀成为佛陀。因为欲之有无并不是成为圣者与否的关键,而应是‘明’与‘无明’的问题,也就是有没有颠倒梦想、有没有觉悟才是圣凡的分水岭。
2、从大悲的立场来看婚姻
婚姻的场所即是菩萨利生的场所。
佛法的最深处虽在涅槃,但体现涅槃的佛弟子,其人格最大的特征,却在大悲。
“大”是体现诸法寂灭性──涅槃,故可称为大;悲则是慈悲的简称。故“大悲”其实是指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慈悲心。
当一个人体现涅槃的时候,就不会再有主客分离的意识,也不会有人我的执着,所以看的时候只是看,没有产生“我看到”之念;听只是听,没有产生“我听到”之念;充分活在浑然一体(亦无一体之错觉)的境界里;没有丝毫人我对立的隔阂。
所以他看到别人受苦时,只是发觉苦,而没有产生这是“别人”在受苦的念头,所以别人就是我,我就是别人,别人跟我是一样的。由于自身都有离苦的本能(此乃法性使然),当察觉到“别人”在苦时,“我”便会产生悲心,舍不得“别人”苦,所以会倾尽能够运用的福德和智慧,来给予别人快乐,拔除别人的痛苦。并且在进行这样的工作时,内心依然安忍在如如不动的涅槃中,没有计着分别心所生之种种名相,唯是一腔满众生愿的悲心而已。这种没有理想、企图,更没有主宰、支配欲望的悲心,将随着佛弟子浸泡在涅槃的时日愈深愈久而愈深彻泯然,最后甚至到达“痴”的地步呢!
经论禅典之中,随处散落这类的经句:
“为度众生离得苦,宁愿我身下地狱”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问渠为何放不下,苍生苦尽那时休”
“菩萨以大悲而不得自在”
或许一般人大都忙于自身的功名利禄,对此少有感触,但有的修行人听闻此类经句时,则会感动良久。
但愿众生离得苦,谁还去惦记佛学上的名相,谁还去计较究竟不究竟呢?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温暖!婚姻当然也是菩萨利生度世的场所!
3、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婚姻
古德云:“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获得一切智宝。”困难的环境,使人遭逢无边苦恼,但对于有志修行的人,逆境能使将意志锻炼得更坚强,获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婚姻的生活虽然不免因为两个人的长期相处而产生摩擦,但可使人品味生活真谛,学到度化众生的经验和方法
因此,站在菩萨乘的立场来看婚姻——婚姻不仅不是禁锢的牢笼,反而是亲近众生、化度有缘的绝佳场所。
(在家修行之三【慧眼识“婚姻”】悟妙法师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