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烦恼即菩提(在家修行之二)

(2011-01-29 14:25:34)
标签:

悟妙法师

烦恼即菩提

在家修行

行菩萨道

维摩诘

在欲行禅

五十三参

文化

分类: 修法精要

                                    

烦恼即菩提(在家修行之二)

   佛法是大智慧和大慈悲,大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已超越轮回而入于轮回,普济群迷。有些人以为只有出家才是正途,又苦于没有出家的因缘,无法以真正的大出离心和大悲心融入到凡尘中济世行道,反误了大好修行时机。也有人醉生梦死、无知无觉,不知以佛法指导宝贵人生,庸庸碌碌、随波逐流。对于发大菩提心,深悟轮涅无二者,在家修行者易行菩萨道,或为帝王身、或为大臣身、或为儒者、或为武将、或为名商巨贾、或为贩夫走卒,平日各谋其业、各行其道,而于尘世中广行布施济度、救人疾苦,虽示有妻妾奴仆,实则已断诸欲、清净持身、平等视众,闲暇则禅定观照、游身法界;如维摩诘大居士等大菩萨,亦堪为人天师表、三宝庄严。以下与大家分享相关妙文,共勉,愿吉祥!(悟妙法师)

              

              烦恼即菩提

                                                 ——在家修行之二

1、佛陀悟道的启示
 

    一般而言,修行之路往往是一路向上,直指清净之境。然而,当佛陀在菩提树下,即将成佛之前的最后阶段,突然来了三个无比美丽的姑娘,在佛陀禅坐的菩提树前,跳起了诱惑的舞蹈,但佛陀看破她们的真面目,不为所动。
依《佛本行集经》以及《佛所行赞》所述,这三个美女,乃是魔王所派遣者。她们以一切方法诱惑别人为其特长,三人的名字是一名欲染,一名能悦,一名可爱乐。她们跳舞嘻戏,献出种种的媚态,企图以爱欲,将佛陀拉进爱欲的漩涡之中!
但佛陀坐在金刚座上,寂静的心中,像湛然不动的清水一样,除了想出离三界,观察诸法的实相之外,没有其他的念头。魔女们一番折腾之后,毫无结果,最后沮丧而隐退。
其实,这三个魔女,又何尝不是修行人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爱欲呢?每一个行进在菩提道上的修行人,最后都将超越爱欲我见之关,方能得大自在、大清静、大安乐。
修行之路看似一向清净,其实,一向清净又何尝不是回头照明那个一向阴暗的历程呢?逆向修持,有时是一种必要的功课。

 

2、筏苏蜜多女的故事——一个逐层化解的离贪欲际法门
 

   学习行菩萨道的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精神值得效法。善财童子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历程与内涵,对于人间佛教理念的深广化,提供了极佳的指标作用。五十三参所参访的善知识,上自文殊、弥勒、观音、普贤诸大菩萨,下至童子、船师、医生、药师、教师、制香人等各行各业的人士,不分僧俗、男女、长幼、内(佛教)(他教)、尊卑,处处呈显出佛教修行方式与角色扮演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五十三参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筏苏蜜多女的故事。而筏苏蜜多女,是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二十五位善知识。筏苏蜜多的角色,明白地说,就是淫女,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妓女。
当善财童子进入险难聚落而向路人探问筏苏蜜多的住址时,每一个人都表现出惋惜和蔑视的态度。他们认为像善财童子这样清纯的青年,怎么会想去接近这么一个以淫为业的女性?不过,善财童子在决定欲破一切众生于女色中所有净想之后,终于登门造访。
向善财童子推介筏苏蜜多的,乃是修持极高,已经可以为地上菩萨说法的大比丘尼,叫做狮子频申比丘尼。一位持守比丘尼戒的善知识,向善财童子做此推介,其中自有深意。筏苏蜜多乃是淫女,何以狮子频申比丘尼竟然做此推介,好象是倒拉善财童子一把?这与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遭遇三个魔女的诱惑,岂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这是一个逐层化解的离贪欲际法门。
《华严经》虽然提到同一城市的人们,把筏苏蜜多视同魔女,但《华严经》却形容她说:从其身出广大光明,……遇斯光者,身得清凉,心除惑热。
筏苏蜜多自述说:若有众生欲意所缠,来诣我所,而于我身生极爱染,心如昏醉,我为说法;彼闻法已,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着境界。若有众生暂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欢喜三昧。若有众生,暂与我语,则离贪欲,得菩萨无碍妙音声藏三昧。

经中明言:所有一切众生来诣我所,亲近于我,一切皆得住离贪欲际,入于菩萨一切智地最胜解脱,也就是说,凡是前来亲近筏苏蜜多的人士,都是接触之后得住离贪欲际

筏苏蜜多的法门,实际上并非万能。在五十三参的整体架构中,筏苏蜜多女只是其中一参而已,不能以偏概全。这一参反映了人间的现实需要,但五十三参之中更多的是选择出家的比丘、比丘尼。
因为性爱的行为,有其习惯性与上瘾性;对于选择世俗在家生活的人士而言,性爱固然是现实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但是就菩萨道的修持而言,则别有一番天地。唯有向上修持,到化欲之境界,才是究竟。

 

3、维摩诘居士——在欲行禅

  维摩诘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萨,维摩诘的故事出自《维摩诘经》。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的人。
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妻妾,财富万贯,奴俾成群。他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他曾于过去劫中承事供养无量诸佛,深闻法要,契入不二;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
为了方便摄化众生,他上自军政,下至酒肆,广泛地参预了社会生活。后来他患疾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皆来问疾。
佛陀闻知后,特派文殊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第一的文殊菩萨,率僧众前去慰问。
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维摩诘现身说法,要问疾者识身虚幻、危脆、垢秽,为苦为恼,众病所集,不应心为形役,应常乐佛身。佛身是从无量功德生的,是从慈悲喜舍生的,是从四摄六度生的。应以速朽之身,勤修如是胜行,饶益众生,获成佛的清净庄严之身。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居士也更加崇敬了
《维摩诘经》将烦恼即是菩提的道理,阐述得淋漓至尽,说明中道是对治爱欲烦恼的最佳选择,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不思议解脱的张本。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中有三段极为重要的见解。

1)、维摩诘与文殊辩析云何观于众生乃至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时,室内出现了天女散花。花散到菩萨身上,随即下落,散到舍利弗等声闻身上,即使运用神力,也扯不下来。
舍利弗正为天女散华而尴尬不已时,天女告诉他说: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这一段经文,明白地指出五欲对于人的影响,关键在于人的分别心。你有分别心,你在乎它,你恐惧它,你就受到它的影响。

因此,色不迷人人自迷,迷不迷毕竟是在自己。

2)、同品中天女又说: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这一段话更明白地指出,你自己心能作主,你看得透诸法实相,淫怒痴就是解脱。你自己做不了主,又看不透,只好跟你说离淫怒痴为解脱,免得你跟着淫怒痴打转。这不是说看得透就任由你淫怒痴无所谓,而是说看得透,则淫怒痴动不到你的心,你碰不碰,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动、当下自在、当下解脱。如果看不透,即使不碰,心里头还不是堆积着许多淫怒痴的垃圾,自己烦自己。

3)、天女在与舍利弗对辩过程中,将舍利弗变成了天女,将自己变成了舍利弗,证实众生如幻,男女实无定相,破除声闻人对的执着,得出诸佛菩萨所证得的功德,实无所得但以世俗文字,假名得耳的结论。
这是从法无定相角度说明女人相了不可得。平常人所谓男相、女相,毕竟只是主观心识的投射。因此究竟的解脱女色之道,不是逃避女色,而是从法无定相上彻底超越个人对于女相的心理投射。要达到此一境界,唯有透过甚深的禅定功夫,才能够像《心经》所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维摩诘经,佛道品》也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烦恼即是菩提的理念。经云: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同品偈语云: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
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或现做淫女,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

这一段偈语,正是五十三参中筏苏蜜多女的最佳诠解。火中生莲来比喻在欲行禅,可见这个法门不但是高难度,而且是高度危险性,一不小心,便可能变成火花而不是火莲,故诸学佛者不可轻易尝试!
烦恼即是菩提的思想,在大乘佛教的经典如《大品般若经》、《文殊般若经》等中,都有详尽的阐明。有兴趣者,不妨查阅学习。

(烦恼即菩提——在家修行之二 悟妙法师  编辑  感恩分享  吉祥!)

相关阅读:

 

          在家学佛典范(在家修行之一)

                    慧眼识“婚姻”(在家修行之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