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地下四合院林间的地坑窑村落(续)

标签:
人文历史观光掠影图片 |
1、
↑“好地方!”、“嫽得很!”的赞美心声油然迸发而出!
地坑窑又叫地窑,也叫天井院、地窨院,是古人穴居方式的传承,被称为中 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在渭北黄土高原的旬邑、三原、永寿、淳化等地,过去居民多挖有下沉式窑洞四合院。
在地坑窑上的地面崖边,筑一周青砖灰瓦的排水屋檐,并在屋檐上砌有几十公分高的拦马墙,以阻止雨水流入窑院,又能起到人、畜安全和装饰窑院的作用。
地坑窑院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窑院天井长宽大约各10米左右、深约7——8米,其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在窑院四周开凿窑洞,洞呈拱形,高约3米,进深约10米。窑洞由主窑、副窑、厨窑、牲口窑、粮窑、柴草窑、门道窑等不同功能的窑组成。朝阳的窑洞供居住。门道窑为门洞,通过门洞外的坡道出入窑院。
在窑院中,大都植有一两棵树木,树冠生长出地窑之上,可覆盖整个天井,遮荫蔽日,又有安全警示作用。
窑院挖有水窖,俗称“旱井”。水窖收口小,且略低于地面,便于雨水汇集,避免水漫窑洞。水窖沉淀后的雨水可供人畜饮用。地坑窑也打有水井,或在窑院、或在专挖的水井小窑。如今,在地坑窑居住的人们已经用上了自来水。
窑顶上的地面,以地窑天井为中心向四周形成辐射状夯实的缓坡面,以防止窑面积水。在窑面四周,广植树木,以挡风防尘。窑面场地大都用作打谷场,可打场晒粮。
窑洞上方凿有孔洞,直通窑面。孔洞在窑面之上,用青砖相砌,形同烟囱。可为居住的炕铺、厨窑排烟换气,将晒干的粮食从孔洞送进粮窑仓储。牲口窑上方的孔洞俗称“马眼”,用来通风,抽排浊气,并可将晒干的圈土溜进牲口窑内,垫铺牲口圈。
窑洞冬暖夏凉,洞室温度相对恒定,而且又隔音、防火、融接地气,有益于防病养生。但地坑窑阴雨天较易潮湿,光照和空气流通不足;不方便出入;占地面积大,地坑窑一般占地1到1.5亩,是地面宅基地的3至5倍。
↓村子小道
4、
↓无人打理,地坑窑成了垃圾坑。
5、
↓通向柏南村的小道
6、
↓咸阳市数字电影公示栏
↓村上老人说起地坑窑,娓娓道来。
8、
↓地坑窑人家,老人家说这家地坑窑是政 府帮助维修的。
10、
↓如此空旷的村落在城郊可是找不到的。
12、
↓地坑窑成了养鸡场
13、
↓收柿子这棵柿子树结的柿子又大又甜,可惜我受不了那个甜味,我那口子可是连吃了两个。临走时,热心的农家人又给了她一些。
14、
↓码放整齐的青砖可能是用来箍窑的。
16、
↓这样的地坑窑在村子里很多
18、
21、
↓成了垃圾坑,几近报废。
26、
↓柿子
28、
↓柏社村主要街道村。村子月有集市,年有社火。
30、
↓地坑窑里办起了饭店,只是窑门紧闭。
31、
↓窑口农家
33、
↓窑洞口门额“耕读传家”
35、
↓看到来人,老母猪停下了哺乳小猪,警惕地张望着。
37、
↓幽静的地坑窑院落
38、
↓小姑娘在窑门上写着什么
42、
↓淳朴的地坑窑
43、
↓荒废的地坑窑
45、
52、
54、
↓农家人晾在场院里的包谷
55、
↓地坑窑下的棺材作坊
56、
↓地坑窑都是处在密植的林木之中。当地人有“闻其声,不见其人;见林子,不显其村”之说。
58、
相关文图链接:
《满目疮痍的章陵》
《恓惶的唐顺宗丰陵》
《春到寒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