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览西夏王陵——泰陵

标签:
杂谈旅游人文观光掠影 |
p1
p2
↑泰陵
西夏陵是西夏皇家墓地,位于贺兰山东麓中段的洪积扇地带。陵区南北长 10公里,东西宽5公里,保护范围现存9座帝陵,250余座陪葬墓及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和数十座砖瓦窑址。
泰陵坐落在西夏陵区东南部,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陵园外筑4座角台以示兆域,南置左右对称的阙台,阙台背后的御道两侧各有一座形制不尽相同的碑亭。陵园的主要建筑是平面连接成‘凸’字形的月城与内城。内城从南向北为献殿、墓道、和陵台。墓室位于陵台前的地下,墓道与陵台偏于陵园中轴线西侧。
泰陵是西夏陵区内目前保存最完好、陵园建筑最具特色的一座帝陵,被认为是西夏开国皇帝景宗嵬名元昊之陵。
游览镇北堡的第二天,雨停了,心中不由窃喜,就直奔既定而又必去的西夏王陵。
来前,略备路书,方知泰陵(3号陵)之南的双陵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因而游览泰陵之外,更主要的想去双陵看看。
雨虽然停了,可天气依然不晴朗,我们先在门前拍照,就直奔双陵而去。可我还是想从泰陵说起,毕竟泰陵的墓主人李元昊是西夏王国的开国皇帝,是他在1038年于兴庆府(银川市)称帝建国。一般,大凡来西夏王陵游览,泰陵是主要的游览之地。其陵墓规格较大,整体遗存较为完整。此外,双陵、4号陵等陵园相距相对较远,往往难以顾及,又尚未开发保护,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
↓西夏王陵大门
大门两边的四个西夏文字,从右到左对应的汉字是“白大国高”,翻译成中文就是“大白高国”,即西夏国。
p3
↓门前广场雕塑
p4
p5
↓西夏文字石刻雕塑
p6
↓陵城
p7
p8
↓陵塔
陵园主体建筑。原为圆形密檐塔,塔身黄土筑成七级浮屠,基础直径36米,现存高度24米。塔式陵台充分反映了西夏笃信佛教佛教的信仰。
p9
↓角阙
内城四角建筑。南面2角阙各由5个、北面2角阙各由7个高台式塔形建筑组成。周围出土有嫔伽、套兽及塔刹等装饰性建筑构件。
p10
p11
p12
↓由墓道献殿望去
p13
↓墓道
进入墓室的通道。阶梯式坡道呈前窄后宽的梯形,长46米,斜坡24°。墓道填土隆起,呈鱼脊状。
p14
p15
↓献殿
陵园内用于祭祀的建筑。八角形台基上原建有9间开放式殿堂,地面铺方砖,中央以花纹转铺墁。南北两侧为斜坡式踏步。周围出土有嫔伽、摩羯、海狮、套兽等装饰性建筑构件。
p16
↓陵墙阙台,风云笼罩
p17
p18
↓内城
象征皇宫内城的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四面设门,四域建角阙。墙垣夯土版筑,基宽3.6米,墙面敷红墙皮,墙顶出檐覆瓦,檐口饰瓦当、滴水。
p19
↓南门
内城正门,4座城门等级最高。由门道和两侧门阙组成。门道铺设在长方形台基上,原建有五开间两进深过门楼堂。南北两侧斜坡踏步以花砖墁地。两侧门阙各由两个高台式塔形建筑组成。周围曾出土了大量玻璃嫔伽、摩羯、海狮、套兽及塔刹等装饰性建筑构件。
p20
↓石像生
排列于帝陵两侧的石刻雕像,有伴随皇帝的文臣武将,也有麒麟、白象等瑞兽,泰陵石像排列于月城东西两侧的砖包台基上,共四列,出土有石人、石马等残块。
p21
↓月城
附建于陵园内城前面的小城。墙垣夯土版筑,基座2.5米,墙面敷红墙皮,墙顶出檐覆瓦,檐口饰瓦当、滴水。南墙中央辟门。城内御道两侧各置放两排石像生。
p22
↓碑亭
为置放墓主人碑铭的建筑。圆形亭室地面一字排列四尊石刻力士雕像,是驮碑的支座。台基上曾出土大量的西夏文碑铭残块。
p23
p24
↓阙台
陵园入口处的门阙建筑。台基平面呈圆形,黄土夯筑,表面敷红墙皮,上部为圆形建筑。从阙台周围地面清理出土的红陶嫔伽、摩羯、海狮、及塔刹等建筑装饰性构件推测,原阙台建筑应该是一座喇嘛式佛塔建筑。
p25
p26
↓北门
内城后门,由门道和两侧门阙组成。门道铺设在长方形的台基上,原建有三开间两进深过堂式门楼,门阙与南门相同。周围出土有陶制鸱吻、嫔伽、套兽及塔刹等装饰性建筑构件。
p27
↓泰陵及近前的为陪葬墓
p28
↓维护用的土坯
p29
↓园区道路
p30
↓西夏陵博物馆
p31
↓广场碑刻
p32
资料编辑:
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东西约五公里,南北约十公里,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
西夏王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
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陵台等部分组成。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七级、五级、九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前例,是党项族的创造。塔式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封土下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处,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立护墙板,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西夏王陵——泰陵(3号陵)茔域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夏王陵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的和保护最好的一座。陵主李元昊,小字嵬理,后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自称“兀卒”(意天子)。性雄毅,多大略,晓“浮图佛学,通蕃汉文”。宋天圣六年(1028年),率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夺取甘州(今甘肃张掖)。24岁被立为太子。宋明道元年(1032年),父死袭位,去唐、宋朝廷所赐“李”、“赵”姓,号“嵬名氏”。称帝,立年号,更衣冠,立官制,制礼仪,建蕃学,置十二监军司,又命大臣野利任荣创制文字(西夏文)。宋宝元元年(1038年),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国号大夏,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庆利元年(1041年)及二年,大举攻宋,与宋军分别战于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好水川(今宁夏隆德县西)和定川寨(今宁夏固原中和乡),皆获胜。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与宋议和,并称臣于宋。宋册封其为夏国王。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 年),因夺子宁令哥妻,在没藏讹庞唆使下,被宁令哥刺死。在位17年。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
泰陵历经千年,地面建筑虽遭严重破坏,但陵园的阙台、陵台基本完好,陵城神墙、门阙、角台大部尚好,布局清晰可辨。整座陵园从南到北的遗存有:阙台、碑亭、月城、陵城、陵台。
阙台:位于陵园南端,于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东西相距离20米,由黄土筑成。阙台正方形,边长8米,高7米,上部内收,顶部有一小台基,其上散有残砖瓦,推测为原有建筑。阙台是低龄区别于陪葬墓的特征之一。
碑亭:位于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阙台北34米,东西两碑亭相距80米。1987年考古工作者正是发掘东碑亭,台基呈圆角方形,四壁呈三级台阶式。台基地边长21.5米,顶边长15.5米,高2.35米。四壁台阶以绳纹砖包砌,石灰勾缝,局部砖尚存。有三个人像碑座出土(应为四座,存三毁一);还出土有西夏文残碑360块,残片文字最多的仅5字;还有瓷、铜、铁碎片及泥塑残块等。
月城:位于碑亭北,呈东西长方形,东西距120米,南北距52米,墙基宽约2米,高0.7米,占地约10亩,北与陵城南墙相贴。城如月牙露出,故名月城。月城南墙正中有门,石道两侧有石像生基址。
陵城:四面城墙(俗称神墙)环绕,呈南北长方形,南北向距180米,东西相距160米。城墙墙基宽3米,用黄土分段夯筑,各段基如须弥座状,故又称须弥座式神墙。陵城四周城墙正中辟门为门阙,门址宽约12米,每个门阙由三个圆锥形夯土基座组成,从地面散布的瓦片、脊饰残件推测,曾建有门楼。城墙四角各有角台,角台有砖瓦残存。在南神门内约25米偏西处,有一用黄土垫实的台基,直径20米,高0.7米,其上建筑无存,周围地面残存大量青砖灰瓦及琉璃构件,此为献殿。
陵台:陵园北高矗立约20米的一个塔状凌锥形夯土台,用黄土密实夯筑而成,八面七级,夯土台有椽洞。陵台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献殿与陵台之间有一条南北走向形似鱼脊的用砂石填成的墓道封土。墓道长50米,北端为一盗坑,直径20米,深约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