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缅甸是个倍受背包客和旅行者欢迎的国家。尤其是背包客,在这里只要足够大胆,就能寻觅到很多“新奇特”,比如——交通。没错,交通,缅甸的交通十分给力。
有人说道路和交通工具犹如“血脉”,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很多方面。缅甸无疑是相对落后的,所以多元、低廉、刺激的交通工具和方式在这里大行其道。对于游客来说,这其实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在都市,你可以选择打车、坐小巴、坐人力车,或者包车;在旅游景区,你可以选择租车、坐马车、骑自行车、徒步;伊洛瓦底江的存在,使得在缅甸乘船的体验也变得平常。
在自己不敢尝试的范围内,还看到各式各样给力的交通方式,有的诙谐一笑、有的大跌眼镜、有的捏一把汗,总之,在缅甸,交通是一大景观。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情,融入其中就是了。
【看看五花八门的缅甸交通】

↑ 摇摇晃晃的拖拉机。注意看,另一侧还蹲着一位,是蹭车吗?

↑ 伊洛瓦底江上的小船,傍晚余晖中,很美。在缅甸,乘船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 在缅甸重要旅游胜地蒲甘,可以选择徒步、自己骑单车、租马车等多种方式游览。

↑ 在蒲甘的街头,看见卡车上这满满一后斗的人。

↑ 我真佩服死了,这样的卡车居然还能坚持上路。
↑ 我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想,看看你到底能看多远。所以当我望着它绝尘而去时,真是傻眼了。
↑ 注意看,这车的后斗其实坐着满满一车人。他们快乐的向我招手。
↑ 这是从蒲甘到茵莱湖乘坐的巴士。外面看着不错,里面其实很惨。
↑ 茵莱湖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彩色的木船。运输、载客都靠它。
↑ 从茵莱湖到仰光,我们体验了
小飞机。服务不错,动静不小。
↑ 这是哪,茵莱湖所在机场的“免税店”,相当平民化。
↑ 茵莱湖所在机场的候机厅。上飞机的通知基本是靠一个人拿着喇叭在门口吼。所以耳朵得竖起来听。

↑ 缅甸前首都仰光的中巴。招手即停。
↑ 仰光是缅甸之前的首都,比较繁华。从高处俯瞰街道。
↑ 仰光的街道,偶尔也会堵车。这里很多车是日本、韩国和我国淘汰的。
↑ 仰光的大巴。依然需要售票员揽客。
↑ 在曼德勒最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就是这样的三轮车。最大载客人数两名。
重的客人坐在后面,背对前面的客人。目的是为了防止三轮车翻过去。缅甸一年到头都很热,即使是凉季。
车夫们很辛苦,我算了一下,一天忙到晚,挣的钱也勉强糊口而已。挺不易的。
↑ 女人们也不好过,天天头顶着大筐子。
↑ 自行车也是缅甸重要的交通工具。

↑ 有时候我就想,勤劳的人都要得颈椎病,不是看电脑得,就是头顶大筐得。谁也没跑啊~

↑ 这位三轮车夫大叔还是挺帅的。就是蹬车也穿裙子这事,挺难忘人的。

↑ 在曼德勒,摩托车也十分疯狂。
↑ 这是我们在曼德勒包的一辆小车。外形和颜色都很Q。
↑ 骑个摩托您见肩负重任,闹哪样啊~
↑ 要我说真是够劲,难道就不怕有限高的地方?
↑ 我也为这俩兄弟捏把汗。
↑ 即使在“发达”城市仰光,这样的场景也随处可见。一辆车的作用在这里,被发挥到极致。
↑ 我们从这小车上下来,马上就换乘渡船去因瓦古城。
↑ 想去因瓦古城,得乘船过江。
↑ 刚坐船过江,抵达因瓦古城,就得乘马车游览,真够忙的。
↑ 在曼德勒,游览因瓦古城几乎没有第二种办法,必须乘马车。小马跑在土路上,也很辛苦。
↑ 在蒲甘,我曾经想体验坐在巴士车顶的感觉。但被拒绝了,女性是不可以坐在车顶的,就好像不能给很多主要佛像脸上贴金一样的道理。为什么,只因为我是女的。看坐在车顶的老外多美,很有点不是滋味啊。
↑ 在缅甸主要游览胜地蒲甘,马车和自行车是最受欢迎的游览方式。
↑ 如果车厢里坐不下,男士就会主动坐到车顶去。女的不行。
↑ 蒲甘的牛车,当地人依然沿用这种古老的交通方式。也似乎为了方便拉车,这里的牛背后都有大大的鼓包。
↑ 这是我在蒲甘游览时租用的自行车。呆了五天,两天租马车,剩下都靠自行车。
骑了三天,虽然暴晒,但可以走很多小路,看很多隐秘的佛塔,所以很高兴。
↑ 伊洛瓦底江畔的小船。可以载客游览。
↑ 夕阳下,蒲甘的马车载着客人奔向佛塔看日落。
看着日落,每每感叹——缅甸是个神奇的地方[本文完]
———————————————————更多精彩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