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财经陈思进金融绝情华尔街 |
分类: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2017全新升级版)新鲜出版(财经阅读【作家特别版】BOOKS ON THE
ROAD礼包套装:http://url.cn/41keaWR ;京东:http://url.cn/41Rt6ob ;当当:http://url.cn/41SN6pE)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第三版序言
如何读财经新闻(上)
文/陈思进
First Things
First(首先),在当今社会,除非你的生活能够远离金钱,否则不管你喜不喜欢,人人都需要关注财经新闻,不仅要关注国内的,更要关注国际的。因为这些年来地球越来越小,全球经济已一体化,真可谓我们生活在一个村里——地球村,任何地方发生的财经事件,都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你如何理财,或者说得更明白,直接关系到你钱包的大小。
然而,每天,甚至每时每刻,财经新闻铺天盖地,我们该关注哪一些呢?
记得刚到美国时留意到,那时国内播报新闻一般都是特大喜讯,好消息什么的,而在美国打开电视,播报的新闻,所谓Breaking
News(突发新闻),不是杀人就是放火,不是抢银行就是盗汽车,而财经新闻则不是失业率又高了,股市又跌了等。于是在大众传播学的课堂上,我忍不住请教了教授。他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社会稳定是常态,这样的新闻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杀人、放火这类非常态事件,才会被当作新闻报导出来。新闻就是要报忧不报喜,因为喜本该是常态,不足挂齿。”所以美国有一句俗语: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
其实看财经新闻也一样,大家要特别留意坏消息,“好消息”根本不用去听,因为“好”是常态,是应该的,比如生产力提高啦,GDP和人均收入都提高啦,在一个和平的社会中,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做到这些是应该的。同时,任何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即使在“好消息”中,我们也必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其“坏”的一面。以此来推论,我们对于“坏消息”就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所谓Wishing
for the best, preparing for the worst(作最好的许愿,作最坏的准备)。
多年来,美国人好日子过惯了,太乐观了,他们向来Wishing for the best, and preparing for the
best(作最好的许愿,作最好的准备)。他们不懂何谓“积谷防饥”,更不明白什么叫未雨绸缪,平时的积蓄最多只够花三个月,即“中产阶级离开穷人只有三个月”。因为银行的房贷只要违约三个月,就将被投放到市场中去法拍。于是这次金融危机一来,有几百万“乐观的美国人”失去了家园,给我们上了一堂形象生动的课。
那么,我们如何来读懂财经新闻呢?
如前所述,美国的新闻,特别是所谓的Breaking
News不是杀人就是放火。刚进华尔街时,我的顶头上司被法院随机挑中,当选为一起杀人案的陪审团候选人。在美国,每一个公民都有做陪审员的责任,一旦被挑选就必须去,十天半月不能上班,公司不能扣薪资。没想到隔了一天,老板就回来上班了,说是没有被选上。因为那个嫌疑犯是西班牙血统的南美人,而我的顶头上司也是西班牙裔,需要“避嫌”。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屁股决定大脑,立场决定观点”。
我的顶头上司落选了,闲聊时问起陪审团的筛选过程才知道,挑选陪审团人选,一般来说有两类人是选不上的:一类是高学历的所谓“精英人才”,包括博士、专家和教授;另一类尤其重要,不能和嫌犯扯上任何关系。举例来说,假如嫌疑犯是古巴人,那么古巴人(甚至古巴裔)就选不上了,唯恐陪审团员嘴下留情;如果嫌疑犯是伊拉克人,那么伊朗人也选不上,生怕你会借机公报私仇。
第二类人选不上可以理解,但为何高学历的精英也不能当选陪审员呢?这就是英国制定的Common law的基本原则,陪审员只要有Common
sense(常识)即可。这是多么的合情合理的原则啊!因为专家、学者和教授的大脑太复杂了,研究的问题太纵深了,往往反倒失去了常识。举例来说,按中国的法律蓄意杀人该偿命,这是文盲都知道的常识。那么现在要问:故意杀人犯药家鑫该不该判死刑?只要被问及的不是药家鑫的母亲,本来应该都会回答“该杀!”绝对不会说什么因为激情犯罪可以获轻刑;更绝对不会为药家鑫去求情;还要分析药家鑫为何会成为魔鬼?他为何超越了伦理底线?这里必须指出,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至于这么复杂吗?杀人偿命,就那么简单。
其实读懂财经新闻和甄选陪审团的道理是一样的,第一用常识去判断,第二对新闻中发表观点的人做一些背景调查,看看此人是否有“Conflict
of
interest”(利益冲突)来加以判断,该正听,还是反听,抑或根本就不能听。这里可以借用巴菲特的名言:“在任何领域专业人员高于门外汉,但在金钱管理上往往并非如此”。
现在似乎主流对于财经金融的分析已失去了常识,而我在所有文章里都有一个“核心”,就是脱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常识。如果非要提高到经济理论上来说,也应该回归到传统经济学。这些年来,好些金融专业人员失去了常识,已经被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弄得晕头转向了,金融危机一个接一个(美国这200多年来,大小金融危机135次)。伤及的绝大多数是普通百姓。
那么普通百姓要怎样投资,才能确保自己的财富不受侵蚀?要讲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只要明白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阅读财经新闻的时候,也就不那么容易去跟风操作了。
举例来说。我们常常会听到周围有人传说,某某人前几年买了一套房子,这些年涨了好几倍;某某人炒股半年买了套豪宅;某某人前些年购入的黄金,这两年又涨了两倍。真羡慕啊?那就赶紧跟着上吧?且慢!当你明白但凡只能靠价差(如低买高卖,或高卖低买)均属于投机的话,你就不会跌入“羊群效应”中。因为投机市场是十个人进去,一个人赚,二人打平,七个人亏(二八定律在金钱上成为一二七定律)。正因为前面的炒家有人大赚,假如轻易的盲从人云亦云,就将陷入骗局导致投资失败,成为最后的傻瓜!
那么投资和投机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投资的收益是来自投资产品所产生的财富;而投机的收益,是来自于另一个投机者的亏损。换句话来说,投机是参与一种零和游戏(不计算交易成本和税收,亏损的钱和赚取的钱之和为零)。
假设你买入一个金融产品后,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抑或是房子,只要是希望回报来自于买卖时的不同价位(做多时的先低买,后高卖;做空时的先高卖,后低买),就属于投机;而如果你是指望这个产品能不停地产生收入(如上市企业生产出来的财富),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红(欧美股市中绝大多数股票都有分红的)、债券的定期Coupon(票息),或者房租收入等,这就是投资,不属于零和游戏的范畴。但是在中国,股市中的股票基本上都不分红,那么在中国进入股市基本上都属于投机操作,一种零和游戏而已,不过是这个炒股者的回报来自于另一个炒股者的亏损,也就是低买高卖,属于最典型的市场投机。
再比如人们喜爱的黄金,由于黄金在工业上已有替代品,所以黄金本身不再能产生财富,所以买卖黄金也纯属投机;另外,所有金融衍生证券也都不会产生财富,是典型的零和游戏,因此投入金融衍生产品,自然也是投机行为。
弄懂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读者就可以自己分析了。如国内最热衷的购房行为,如果是希望得到稳定的租金收入,就属于投资。假如购房仅仅是期望低买高卖,那就是投机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投资和投机(英文是Investment和speculation)在金融领域,并无褒贬之分,只是回报的不同来源而已。投机不会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再分派,并不会增大市场的蛋糕;只有投资才会创造社会财富。
总之,只有能创造新的财富的行为才是投资,投机只是财富再分配而已。
(注:1、《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2017全新升级版)新鲜出版(财经阅读【作家特别版】BOOKS ON THE ROAD礼包套装:http://url.cn/41jf2nm ;京东:http://url.cn/41Rt6ob ;当当: http://url.cn/41SN6pE);2、跨国金融商战长篇小说《心机》全新再版《绝情华尔街》(正在影视改编,当当:http://url.cn/2LEbtsC;亚马逊:http://url.cn/29ZAQZV;京东:http://url.cn/27lEpUd);3、长篇小说《归·去·来》命运三部曲第一部即将出版)
(注:1、《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2017全新升级版)新鲜出版(财经阅读【作家特别版】BOOKS ON THE ROAD礼包套装:http://url.cn/41jf2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