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洵:一个骄傲的父亲

(2015-03-14 09:46:47)
分类: 散文随笔
   在中国的文化长河里,一门几名家,不是孤独的现象。比如曹操父子三人的诗文就不错。不过,北宋苏家父子三人是最值得称道的。所谓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占了三个席位,均到了顶尖的位置。古今中外纵横比较,确实罕见。大仲马说他最好的作品是小仲马,可惜了,没另一个小小仲马。
  苏家的文气为何如此之旺?有人按照“男人成功背后的女人”的思路,研究老苏妻子(即二苏、三苏母亲)的作用。那或许是一说。我却愿意从他们留下的足迹和文本里读出点线索。
  苏洵年轻时学习不刻苦,贪玩,等到发愤起来,已经到了二十六、七岁。在古人的概念里,属于“大器晚成”的角色。后来,功名考试并不顺利,三十八岁,进士考也落榜;于是烧掉以前的文章,闭门苦读。又过了将近十年,底气足了,便带着儿子们去京城。因为欧阳修赏识他的文章,才被朝廷及文坛所认识。不过,他似乎对做官不很热心,倒是编修了不少书。
  把苏洵的简历描绘一遍,是想得出三点看法。一,他不属于按部就班走路的书生,很有个性;二,他二十八岁生苏轼,三十岁生苏辙,去京城之前,他不但自己苦学,而且有足够的时间培育两位儿子;三,苏轼兄弟的成就,即使可能超越父亲,但是,他们走向文坛的第一步路,是由父亲铺就的。
  我更想从文本上说明老苏对两个儿子的影响。中学的考试题目,经常把三苏均写过的《六国论》进行比较。秦灭六国,是中国古代史永远的话题。苏洵写《六国论》,是有大思想的。他论证的核心,乃指出六国中存在胆怯偷安的趋向,以土地等“贿赂”秦国,使其不断强盛而最终消灭了六国。约八百来字的短文,不但用深刻而独特的认识论证了重要的史实,锋芒还直指北宋时代的政治弊病——偷安、贿赂北方的游牧民族。
  作为一个成熟的文章大家,写出这么一篇重要论文,对它的分量,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可以认为,写到这个份上,苏洵必然自信满满,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奇怪的是,苏洵的两个儿子也各写了一篇《六国论》,他们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方便今天的老师出比较学的考题。
  后人眼里,儿子们的《六国论》全部没有超过父亲。即使后来名满天下的苏东坡,在《六国论》的观点上,显然没有老爸那么犀利和深刻。在我看来,这是苏洵培养儿子的苦心所在。他觉得“六国兴灭”是大话题,自己写出得意之作,却不希冀儿子们死记硬背,反而要求他们另辟蹊径,独立思考,各自写上一篇。当初,父子三人如何讨论写作,我们只能凭想象拼凑场景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苏家的文化,是开放开明的文化。这对两位儿子的成长,是极其优良的环境。我们从苏轼的文章目录上可以看见他的发展轨迹。他最初的文章,从列题到思辨,受苏洵影响很深,后来,他逐步超越父亲,自成一大家。
  讨论苏洵,可以有许多切入点。比如他论史的雄辩,他行文的严谨,他文字的老辣等等。不过,他最特别之处,在于带出了两个儿子,苏东坡的成就又明显在老苏之上。作为父亲,还能有比这更骄傲的事情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淡泊明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