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年”

(2015-02-19 17:43:48)
标签:

感恩

祠堂

大年

说文

子孙后代

分类: 散文随笔

    《说文》释“年”为五谷成熟。而五谷成熟之后呢?感恩啊!于是便有了“腊”,《说文》释“腊”为十二月合祭百神。把一年的收获奉献于祖先灵前或诸神的祭坛,对大自然和祖先来一次集中答谢,知恩感恩,这便是中国人的逻辑。在品尝美味佳肴的时候,在享受五谷丰登之喜的时候,在沐浴合家团圆天伦之乐的时候,感念天地化育,感念风调雨顺,这便是“年”了。

    这种感恩之情,渗透在大年的每一项活动中。诸如“三阳开泰从地起,五福临门自天来”这类对联,则是对天地直截了当的感恩词。每年必请的年画《孔子演教图》《三皇治世图》,则是对致力于改良世道人心的圣人的礼赞。一场场社火和大戏,更是中国老百姓全面系统的感恩和敬礼,他们把那些给了自己无限希冀和美好幻想的意象全部纳入歌颂之列、恭敬之列、感谢之列。

    禅宗有句话“因何而来”,是问人因何而来,生命因何而来。我想可能就是为感恩而来。所以我们最感动的时候,恰恰是在感恩的时候。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细心去体味,就可以从一粒米中看到造化的恩情。一粒米,从一颗种子进入土地,到长成一株庄稼的过程,我们可以想象,其中包含着多少阳光、地力、风之调、雨之顺,包括时间,包括耕耘者的汗水和期待。年的意义,就是要让我们在大丰收之后,回到一餐一饮,回到一粒米,去发出我们内心的那份感激,对阳光的,对大地的,对雨水的,对风的,包括对时间和岁月的。

    感恩是乡土中国永恒的话题。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中,渗透在中国人的每一项节日活动中。寻根问祖也好,祭天祭地也好,给老人拜年、走亲戚也好,都是教人们不要忘本。连同一草一木、一餐一饮、半丝半缕,都在感念之列。真是岁月不尽感激不尽。

    中国人把孝作为德行和伦理的基础,正是因为它能够保持人的感恩心。感恩心通道,道生吉祥如意。《弟子规》云:“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就是说,一个孝子,做学生应是一个好学生,做农民应是一个好农民,做官应是一个好官。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人生的污点和道德上的缺失,都会使父母不开心,都是不孝。大年把孝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礼仪化,又以一系列礼仪神圣化。

    在古代中国,大年的许多仪程都是在祠堂里进行的,它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孝字。当一个人进入祠堂的时候,就不由得不心存高远,志在君国。因为只有如此,将来才有资格位列“仙班”,让子孙后代沐浴来自自己的荣光。一个人如果因为“德有伤”而被从祠堂开除,那对子孙后代将是一种怎样的打击?为此,每年的祭祖大典,既是感恩,又是鞭策,本质上是在演孝。

    在故乡,大年初一,作为儿孙,都要很庄严地给祖父祖母和父母高堂磕上一头。那一刻,你会觉得不如此不足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只有当你的膝盖落在土地上的时候才能体验到那种恭敬和崇敬,才能体会到一种站着或躺着时无法体会的感动和情义,因为那一刻你变成了一种接近于母体胎内的姿态。初二是一定要去岳丈家拜年的,娶了人家的女儿就意味着要承担一部分孝道。之后,是要给老师、亲戚大拜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礼赞春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